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林晋如 刘其燚
“左手握紧稻谷,右手握镰刀斜向下割,讲究的是一个快准稳,但千万注意安全别受伤!”日头正盛,人们在埋头弯腰在田间穿梭,稻田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割稻声。9月26日,首届“福籽同心爱中华 多彩畲寨庆丰收”主题活动在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黄家湾村举办。
一千年前,畲族先祖从福州连江马鼻道上岸,后徙居黄家湾大浿头。从黄家湾村再次出发,开辟畲民的发展道路。一千年后,畲族后代聚集浿头梯田回望先祖,共同筹备举办首届丰收节,分享丰收喜悦。
近年来,黄家湾村作为畲族迁徙的重要中转地,通过发掘畲族迁徙文化,拓宽改造道路,复垦开荒农田,为发展畲族文旅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唱畲歌 割稻谷 丰收节精彩纷呈
“行云流水书画田,畲家美哟美啊美......”随着迎客鼓敲响,畲家姑娘在浿头梯田上高唱畲歌,唱响不一样的山哈情;拿起镰刀和竹竿,跳起表现畲族先祖刀耕火种的舞蹈《打枪担》,为游客展现畲族传统歌舞。
不远处响起跑信号枪,“和美乡村健康跑”活动拉开帷幕,市、县新阶联党员及部分黄家湾村村民开启慢跑模式,将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欣赏完歌舞表演,丰收节精彩的体验活动也正式开始,大家戴上手套,拿起镰刀,走进稻田,体验割稻、打谷的丰收乐趣。走进田间亲自收割稻谷,是设置在金色梯田上的“沉浸式”实景课堂。
修新路 种梯田 村财突破零收入
走进仲秋的黄家湾村,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几年前,这里的景象却全然不同,过去的黄家湾村没有水泥路,村民想要进出只能通过“三弯十八拐”的羊肠小道,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
如果要发展黄家湾村,这条进村的道路一定要修。“只要能让村民们富裕起来,什么事我都要努力去做!”黄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兰坤银下定决心,积极推进黄家湾的修路工程,如今道路变宽敞了,外出的村民几乎每周末都会回家。兰坤银还在浿头自然村建起了凉亭,回家的乡亲也有了落脚点。
提起兰坤银,村民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支部书记帮我们修了这条路,一心为了我们着想,我们肯定要全力支持的!”75岁的村民兰信财说。
2022年,黄家湾村结合畲乡梯田特色,由党员干部及村主干合力领着村民们除草栽苗、用心管护,新复垦开荒200余亩田地种植无公害中晚稻,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今年村里一共种了大约300亩水稻,咱们不打农药不用化肥,更注重稻米质量,梯田每亩能收成800多斤。”兰坤银笑着说,“以前村财零收入,现在每年可以有20多万的收入。”
搜资料 探文化 找寻村寨发展路
在举办丰收节的浿头梯田旁,有一片难以被人注意到的石质台基,“那是过去畲族先祖居住过的洪溪村遗址,都还留存着。”罗源县委史志室副主任、黄家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晓静介绍。
“这里有什么资源可以挖掘和发展?”李晓静两年前来到黄家湾村时,这里没有基础设施,也没有村财收入。翻遍《罗源县志》和畲族族谱进行研究,李晓静终于发现了黄家湾村的独到之处。
根据《罗源县志》《罗源县畲族志》以及闽东、浙南畲族宗谱记载,唐光启二年(886年),有盘、蓝、雷、钟四姓计三百六十余口由海来闽,在连江马鼻道上岸,后徙居黄家湾大浿头。黄家湾村是罗源蓝氏最大支派,闽东、浙南地区70%的蓝姓畲族人都从这里走出去,这里是畲族迁徙的重要中转地。
为更好推动黄家湾村发展,罗源县委史志室和县委统战部共同推进启动《黄家湾村志》编修工作,着手资料挖掘和搜集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仅靠单一产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我们将继续谋划黄家湾村的发展方向。”李晓静说。
据了解,黄家湾村未来将立足“民族特色”,以畲族迁徙重要中转地为发展载体及核心,以畲族文化、迁徙文化、宗亲文化、农耕文化为引领,打造“畲族迁徙中转地”品牌,充分发挥黄家湾作为罗源畲族文化研究会“田野调查”基地之一的文化优势,开发文旅农创融合发展的山哈世界项目,在村镇保护、文化传承、产业支撑上探索特色村镇的发展路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8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