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今晚报
网开一面
AI“复活”了谁
据报道,国内一些公司已经开展了利用AI技术帮助客户“复活”去世亲人的服务,数以百计的家庭实现了与AI亲人的线上“团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表示无法接受亲人被AI“复活”:已故演员乔任梁的父亲在看到网上的影像后,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希望对方尽快下架;“11·3留日女生遇害案”中遇害者江歌的妈妈也在相关网络话题下明确表示“不接受”,“如果能‘复活’,也仅限于我亲自来做这件事”。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量子科学家图恒宇使用量子计算机复活女儿,因为拥有大脑上传、意识转移等一系列电影设定中的技术基础,因此被重新构建的“妞妞”是拥有原生情感、记忆和独立意志的数字生命体。在电影中,图恒宇在做的是用亲情突破现有的法律伦理界限,而另一位科学家马兆则坚持身体与意识的死亡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幻电影里所呈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复活”。而如今AI技术所能做到的,不过是收集大量数据,据此模拟人类的形象、语言表述,并且和他人展开对话。但这种线上“复活”或者说复制和模仿的人类言行,显然并不具有真实的生命力量。
笔者认为,AI对于逝者的模仿和再现,更像是一种较为粗糙的产品,但还远远谈不上对生命的亵渎。真正引发逝者亲人反感的,是未经授权的网络营销行为,是将逝者的形象随意调用并娱乐大众、吸引流量、赚取点击率以及谋算更深层次的经济利益的商业活动。一方面,此类做法侵犯了逝者的肖像权,是非常典型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AI技术还不成熟,借用逝者的形象和口吻做出不恰当的言行举止,也是对逝者及其家人的重大伤害。如果互联网平台广泛提供此类技术支持,而对其使用目的和制作方式不加以任何限制和规范,那无疑是在纵容违法行为肆虐,也是相关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人们对AI的发展寄予厚望,但与其指望AI代替人脑创造新知或者在数字世界里“复活”逝者,不如扎扎实实地把相关技术投放到更为实用的生产制造产业中去。
如果我们把务虚的目光收回,仔细倾听大众的呼声,看看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就会发现:比如,机器人技术出现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没有等到可以分担家务、代替自己进行高质量体力劳动的机器人。而在这方面的技术突破无疑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大的现实价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1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