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不变的初心”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2-07 01:4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黄久生:

“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不变的初心”

“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不变的初心”

春节前,黄久生为孤寡老人送去年货。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 帅

他是700余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儿子”,30多年来坚持为他们养老送终;他是家乡永不缺位的“家人”,先后为家乡捐建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他是困境中陌生人口中的“亲人”,无数次默默为他们慷慨解囊。他叫黄久生,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黄久生说:“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一生的奋斗目标。”

“是‘儿子’,咱就得像个样”

春节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早早地来到当地果蔬批发市场。“办年货”,是他每年年根底下的“重要工作”。“老板,有车厘子吗,我要去看亲戚,要最好的。”车厘子价格不便宜,但黄久生却乐呵呵地说道:“亲戚们爱吃,贵点就贵点吧。”随后,黄久生又选了些丑橘、香蕉等水果。

总数一算,连水果摊摊主也吓了一跳:“买几万块钱的水果走亲戚,您这亲戚可真是不少!”黄久生笑着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满载水果和其他年货的6辆卡车径直开往双柳树镇久生敬老院。这家敬老院由黄久生出资兴建,住在这里的700余位孤寡老人,就是他要看望的“亲戚”。

听说“儿子”久生要来,老人们早早地等在敬老院门口。远远看到黄久生的车,老人们赶忙迎了上去。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孤寡老人,这个习惯,黄久生已经坚持了30余年,“这是我和老人们的约定,叫我一声‘儿子’,我就得做得像个‘儿子’的样子。”

“吃的、穿的、用的,凡是能想到的,每年都给我们送。”一些老人紧紧握着“儿子”的手,说着自己的心里话,也关心着“儿子”这一年的近况。还有一些老人拿起新衣服,试着试着眼里泛起了泪花:“比亲儿子还亲,这么多年,我们心里都过意不去了。”

“开始我就是一个在建筑工地的小工,到第三年终于攒下3000块钱。”想起第一年置办年货,黄久生至今记忆犹新。那年,他把这笔钱全部用来买了核桃、大枣和布料,在县城租了辆手扶拖拉机,把东西带回去给了乡亲们。“是花得最痛快的一笔钱,终于有点能力报答乡亲们的恩情了。他们都以为我挣到大钱了,其实那会儿兜里干干净净啥也不剩了。”黄久生笑着说。

靠着过人的毅力,在外打拼的黄久生从小工一路干到了项目经理,也终于有了感恩乡亲的资本。为了让老人们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保障,2008年,黄久生出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双柳树镇久生敬老院,将有意愿的老人全部接到敬老院集中供养。黄久生知道,老人不光需要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陪伴。“有时间我就带着他们坐坐高铁、飞机,我们到武汉看过长江大桥,去北京看过天安门,老人们高兴,我心里就特别开心。”黄久生说。

很多老人是第一次坐飞机、坐高铁、住宾馆、吃自助餐。黄久生还带老人们去超市,让他们自己挑选喜欢的东西,老人们却都不愿意买。“久生的一手老茧子,我们都看在眼里,挣点钱多不容易,我们不能让‘儿子’这么辛苦啊!”听了老人们的话,黄久生的泪水浸湿了眼眶,“他们是把我当作‘亲儿子’了,真心为我着想啊。”

“其实政府已经把这些老人家照顾得非常好了,但我欠乡亲们的情太多,多陪陪他们,我的心里才踏实。”黄久生动情地说。

刻骨铭心的温暖记忆

潢川县双柳树镇是黄久生的故乡,55年前,他就出生在这个镇上的晏岗村。6岁那年,黄久生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不得已将家中3个孩子托付给邻居吕中秀。“吕大娘当时就应了下来,告诉母亲,将来只要有她一口饭,一定不会饿着孩子。”黄久生清晰地记得那一刻。

黄久生的母亲走了,全村人集资为其办了后事。此后,心地善良的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默默地拉扯、帮衬着孩子们:东家一碗稀米饭,西家一块窝窝头,南家奶奶一小碟咸菜,北家大婶一盘蒸红薯,这都是黄久生记忆里最美味的食物。

每到冬天,乡亲们总会记得多生一盆炭火,送给孩子们暖手。看着黄久生脚趾露在外面,村里大婶看着心疼,连夜赶做出一双鞋袜送了过来。“吕大娘还隔三岔五地给我们送吃的,过年的饺子从来没断过。那时候家里都穷,大娘家孩子又多,都是偷偷拿给我们。”每年吃饺子,黄久生总是忍不住流眼泪,“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饺子。”

光阴荏苒,这些温暖的记忆,乡亲们可能已经模糊了,但黄久生刻骨铭心。“我当时就想,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这份恩情。”黄久生说,“报恩”几乎成了他求学时全部的人生信仰。

在建筑工地吃过的苦,黄久生很少对外提及,“就想着一定要干成点事,好给乡亲们报恩。”直到在郑州建筑工地立住脚,他马上回了老家,把有意愿的兄弟们带出来,组建起一支建筑劳务队,带着大家一起靠着劳动过上了好日子。

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在累计带领40万人次农民工实现务工增收,黄久生一点点实现着自己报恩的心愿。“把兄弟们带出来,就得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为了提高农民工兄弟的工资,黄久生想方设法提高建筑队的福利。他还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年,黄久生通过在工地开办农民工夜校、传帮带等举措,终于让大伙儿吃上了技术饭。

“出门在外,总有不如意的时候。”黄久生还在郑州设立了潢川县驻郑州农民工流动党工委,从此,农民工兄弟有了“娘家”,“有事的时候,哪怕只是和老乡们一块聊聊天,心里就觉得特别温暖。”乡亲们如是说。

在黄久生负责的工地,总能见到残障人士在做着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因胳膊不幸卷入机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李光群,曾试探着给黄久生打去电话,“没想到他特别热情,一下就答应要带我出去,并且说,只要肯干,一定能靠着自己的劳动过上好日子。”这些年,李光群通过学技术当上了安全员,工作认真负责,每个月工资七八千元,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1月17日,黄久生再次当选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很激动,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得把我们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心里话带到两会上,继续为他们办实事啊。”黄久生说。

“通过过去五年的履职,我成长了不少。”记录履职经历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着黄久生所说的“成长”。“真是拿出了当年在建筑工地学技术的劲头,一直在向代表团里的老代表们学习、请教。”黄久生严肃地说:“我深知我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千万农民工兄弟,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作为来自基层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黄久生的履职重点关注着乡村振兴,提出的很多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积极回复。“过去,老家日子不好过,我觉得有义务带着大家走出去,一起靠着劳动致富。现在家乡政策越来越好,很多人也挣到钱、学到技术了,是时候把一些农民工兄弟带回去,支持乡村振兴,这样也一定程度解决了他们和家人常年聚少离多的问题。”

“其实这些年已经在开始实践了。”黄久生高兴地历数着已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兄弟们:余保林回到家乡建起了一个花木基地,专门种植蝴蝶兰等花木,现在已经远销全国多地;高兴中回到家乡后,建起了食品加工厂,生产的大别山麻鸭非常畅销……

这些年,黄久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对此,黄久生说:“不管有多少荣誉,我还是那个晏岗村出来的黄久生,还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为家乡建设出力、带着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始终是我不变的初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8 23: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就想,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让全村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我通过带领村民创办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扶贫基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带领拐子杨村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2020
2023-02-18 15:21:00
无私奉献为乡亲扎根基层守初心
...过丈夫手中的“接力棒”,从那天起,“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在她心中。2015年,她自掏腰包带领村民出去考察,抱团发展养牛项目,现全村存栏黄牛3000余头。近年来,村
2023-07-04 01:56:00
重庆彭水一返乡农民:科技助力发展香椿产业
...(二)如何把小香椿做成大产业,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说说容易,可做起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时间、精力和大量资金的投入。马丹强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琢磨后,作出的第
2024-05-31 16:07:00
第一观察 | 春节足迹里的为民情怀
...展生产、就业增收……“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考察的不变宗旨,也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这是一条乡村巨变
2024-02-03 05:45:00
...富饶村脱贫户蒋艳红一家,过上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飞鹤乳业在黑龙江、吉林两省打造奶粉全产业链,通过“工厂+牧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15万农民增收致富。许健民介
2023-01-07 04:50:00
...先,他是想通过种植香菇、木耳来发家致富,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1999年4月,周刚兵在自己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也不忘为乡亲做好事实事。当他得知竹青二组村民胡德荣因为不知道市场行
2024-05-30 07:57:00
新风正义扬大爱
...名归”。在此之前,贺新义已诸多荣誉加身,“全国优秀农民工”“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的光环笼罩着他,这也是他积“小善”终成“大
2023-03-16 14:48:00
聚力兴乡村 金融活水来
...卖得俏的农产品正壮大贵州“土特产”版图。与百姓共创好日子补上农业产业发展拼图,也时刻不忘修缮美丽乡村,满足农民美好生活期待。从乌江之畔极目远眺,在巍巍大山间,有一座“悬崖下的
2023-09-23 05:30:00
罗方林:致富不忘初心 行善回馈社会
...数百万扶贫助困,致力于乡村振兴,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步履坚定,用心、用情绘就家乡发展的富丽画卷。敢想敢干谋发展罗方林1966年出生于嫘祖镇分水村,毕业后在粮管所上过
2024-05-27 05:4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项目首制船开工建造
9月29日,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项目首制船开工仪式在北海造船举行,标志着项目船舶正式进入实质建造阶段。巴西淡水河谷
2025-10-17 10:33:00
2024年12月16日凌晨2时左右,位于西安市丈八北路南风日化厂西门内的一家汽车维修公司突然失火,火势迅速蔓延,将毗邻的陕西国台帝泊洱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台公司)仓库存酒过火烧毁
2025-10-17 08:00:00
“我家去年申请停热并交了基本热费,今年想继续申请却被热力公司要求补缴去年的70%热费,而且还要交违约金,原因说是我家供热阀门未关
2025-10-17 07:58:00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邯郸在全省率先实现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全覆盖河北日报讯(记者刘剑英)“不用准备任何资料,也不用填表
2025-10-17 07:45:00
中新经纬10月16日电 据“萝卜快跑法务部”微信号16日消息,萝卜快跑16日发布声明称,不法分子冒用“萝卜快跑”名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2025-10-16 17:11:00
【北大名医在青岛】罕见左足“核心枢纽”距下关节脱位骨折,北大人民青岛医院骨科“院士团队”微创手术精准复位
鲁网10月16日讯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创伤(骨科)中心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院士团队”专家张培训教授的带领下
2025-10-16 17:22:00
曾陷“输血困境”,今跨千里重生!——省外血液病患者赴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移植手术
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李添祎)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干细胞移植病房内,呈现出一幕温情满满的画面
2025-10-16 17:22:00
如何正确面对和疏导儿童青少年躯体化反应
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 李凌峰)在儿科临床诊疗中,儿童青少年的“怪病”并不少见——没有明确病因
2025-10-16 17:24:00
生命“铠甲”重塑战 看,20岁少女的8厘米肿瘤与医学的奇迹
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一道8厘米的阴影,裹挟着疼痛与恐惧,猛扑向一个刚踏入大学校园的20岁女孩
2025-10-16 17:25:00
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 魏萱)免费学前教育事关民生,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连日来,烟台高新区快速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2025-10-16 17:26: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融入”文化社区】书香岳程:闲时品书香,邻里话家常
鲁网10月16日讯最近,随着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全面开展,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村居内的图书角愈发热闹。每天早上八点多,送完孩子上学的家长们陆续赶来
2025-10-16 17:27:00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精准矫治“大小耳”,重塑对称小美好
鲁网10月16日讯“妈妈,我的耳朵为什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当 6 岁的小女孩昭昭(化名)怯生生地说出这句话时,家长满是心疼与愧疚
2025-10-16 17:27:00
10月16日,太原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锦绣汾东项目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宽敞明亮的沙盘前、精工样板间里,市民一边参观一边向工作人员抛出最关心的问题
2025-10-16 17:29:00
中国烟台—韩国群山文学交流活动在烟台举办
通讯员 艾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吕奇10月15日,韩国群山作家协会访问烟台,与烟台市文学界开展研讨交流。这是双方继2015年签订合作协议之后再次举办文学交流活动
2025-10-16 17: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