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3月交出“最强年报”后,昨晚,小米又交出了“最强季报”,单季总营收1113亿元人民币,连续第二个季度破千亿,净利润107亿元,首次突破单季度百亿元大关,汽车业务亏损缩窄至5亿元,盈利在望。现在,小米集团市值约1700亿美元,在全球跻身前百,在国内位列第十。
这回,小米集团可以称得上是一家全球科技巨头了吗?至少,从产品生态、底层技术、全球化水平,以及研发强度上看,小米集团已经初具全球科技巨头的雏形。它甚至还比其他主营科技硬件的企业,多了一点自己动手制造的能力。
小米集团摆脱了“卖中低端手机”的品牌形象。手机只是小米过去十年的营收支柱,未来十年增长的引擎将让位于汽车,再过十年,也许就是机器人与其他AI硬件。从手机、汽车到其他产品,近年来,小米都在往高端化、全球化走。
从2011年卖出第一部手机到现在,智能手机一直都是支撑小米公司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柱,但它在所有业务中的占比逐步下降,到了今年一季度,该业务收入506 亿元,首次降至50%以下。
取而代之的是汽车业务,从去年卖出第一辆到今年一季度卖出181亿,占比提升至17%。全球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时代,小米为下一个十年的业务增长确立了第二支柱。同时,家电的智能化仍然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市场。小米一直在强调“人车家”的全生态。摩根士丹利开始吹票,到2030年,小米的总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净利润有望超过1000亿元。
看得更远一点,这个生态里还会出现人形机器人的身影。大模型的进展已经重新激活了市场对AI原生硬件的早期想象,全球科技巨头纷纷落子,小米同样布阵其中。它做出最好的原生AI硬件,概率显然大于它做出最好的AI模型。
5年前,雷军牵出了它的第一款四足机器人CyberDog,次年,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铁大(CyberOne)上台了。小米还入股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如果说造手机的要造人形机器人,隔得还有点远;那么,现在小米造车又造机器人,也算是技术与供应链的高效复用了,特斯拉就是这么干的。它是黄仁勋眼里“AI工厂”创造百万亿美元市场的关键一环;也是工信部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里认定的,有望继计算机、智能手机与新能源汽车之后,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的第四大颠覆性产品。
年初,小米发布第二代MIJIA智能音频眼镜,主打“音频+轻交互”,这被视为是在为今年发布真正的小米AI眼镜预热。智能眼镜是扎克伯格眼里下一个十年取代智能手机的关键产品。
小米已经不甘心于只是占据这些产品的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要高利润。在这次财报会议上,小米高管承认,在过去五年间,对于是否要走向“高端化”,公司内部一直都有争论。今年一季度,小米开了一场研讨会,在四个方向上定调:第一,坚定高端化;第二,就用小米的品牌高端化;第三,从手机和汽车开始,扩展到其他品类;第四,先从中国市场开始,再复制到全球。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小米“传统”的智能手机业务,同样在向高端要利润,下一个攻坚方向就是6000元以上市场,目前占比仅5%。这已经杀入了苹果的核心价格区间。欧洲、日本等地区,都要调整产品结构;除了非洲市场,还是规模优先。今年,小米首次推出Ultra系列平板,开始该类产品的高端化。
相比美国巨头,全球化是多数中国企业明显的不足。但是,小米集团已经相当国际化,在全球拥有7.2亿互联网月活用户,其中,中国大陆1.8亿。从2014年小米出海印度起步,近几个季度,它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在一直40%上下波动;如果不是因为“国补”政策的刺激,它还能更高一点。用雷军今年在两会上的话说,“全球市场大有可为”。
小米的出海战略正在升级。在东南亚,小米手机的品牌早已立住,今年将扩大到大家电。今年,小米第一次在日本开设实体店,下半年还会在韩国落地。日本与韩国是当地本土品牌最后的堡垒。按照规划,到2029年,“小米之家”海外实体店的数量将超过1万家。
它们不仅售卖智能手机,还将开售各类智能家居产品,将在中国得到验证的新零售模式,逐步本土化后占领当地市场。在去年的一场财报会议上,小米宣称已经完成了全球化的基础布局,而汽车业务出海将是“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
这次,小米谈这些的底气更足了,显然是有了先进芯片与端侧模型两块硬骨头。这也是这次财报会议上被提及最多的两大关键词。
小米高管再次隆重介绍了旗舰SoC玄戒O1以及自研4G基带。它们归功于超过2500人的芯片团队,小米自称这一规模在中国境内可以排到前三。在未来5-10年内,小米仍将处于不计成本投入自研芯片的阶段。小米还透露,芯片领域接下来的攻关重点将是自研5G基带。
“目前只做旗舰”,小米仍然要平衡好与高通以及联发科的关系,但“当拥有了这个平台能力之后,其实去做别的芯片没有那么难。”事实上,这项能力还可以迁移至汽车与机器人等领域。越来越多中国车企开始自研智驾芯片。
一季度,AI在小米集团也算是正式扶正了。在季报里,小米的“手机xAIOT”分部的表述没有变化,但“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改成了“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这和上个月底小米开源的首个端侧推理大模型MiMo-7B关系不小。据称,它在数学和代码能力上有所突破,性能超越OpenAI闭源推理模型o1-mini,以及阿里巴巴开源推理模型QwQ-32B-Preview。此前,小米从DeepSeek挖人的消息传得风风雨雨。
塞进智能手机里,不会是MiMo的全部。小米全生态的产品线,意味着它拥有全球科技巨头中层次最丰富的用户场景。
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小米还具备多数全球科技巨头,尤其是硬件巨头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亲自下场制造的能力。硬件的创新离不开供应链,也离不开制造本身。如果脱离制造现场,将逐步失去将成熟技术与工艺重新组合并在新产品中获得验证的机会。这也是部分科技巨头逐步放缓创新节奏的原因之一。
2020年,北京亦庄小米智能工厂建成,这是小米新技术预研的实验工厂。去年,小米昌平手机工厂建成,高度自动化,年产能1000万台;同年,小米亦庄汽车工厂投产,二期工程今年6月竣工,合计额定产能30万辆。从去年8月签约到今年5月,小米智能家电武汉工厂已经送电,预计今年年底正式投产,一期项目聚焦空调品类,明年实现年产300万台。
这三座量产工厂,前端产品虽然不同,但后端体现的是小米如何去构建整个智能制造平台,“背后很多东西都是共用的。”
小米正在建立收入、利润与研发的持续正向循环。这也是全球创新企业的标杆特征。尽管从研发投入的绝对金额来看,小米集团仍然与全球科技巨头差距明显,在研发强度上已经逐步看齐全球消费电子与汽车等科技巨头。
在财报会议上,小米透露2025财年研发费用预计共300个亿,1/4会投到基座大模型。这也意味着从2021年到2025年这五年,小米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000亿元;小米预计下一个五年研发投入还将翻倍至2000亿元。这十年来,小米集团的研发强度已经3%提升至当前的7%,接近苹果,超过特斯拉。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联合创始人卢伟冰喊出了,“一个能打的(竞争对手)都没有”。尽管这明指小米SU7,不过,将其理解为小米跻身全球科技巨头的挑战只有它自己了,似乎也并不为过。/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9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