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陕西文物“四普”进展如何?咸阳已经发现新文物点85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12 07:18: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我省“四普”工作进展如何?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跟随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陕西线,实地走访了咸阳和宝鸡两市共7个地方的普查情况。

记者了解到,截至10月29日,已完成咸阳礼泉县、淳化县、兴平市、长武县、旬邑县、彬州市、永寿县、乾县实地调查工作。完成复查“三普”文物点1833处,完成率66.39%;核查发现新线索1355条,完成率64.89%;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85处。

礼泉县唐昭陵遗址:无人机拍摄神道 RTK精准采集坐标

在不可移动文物中,帝陵是陕西省最为重要和特色的文物资源。

10月29日,采访团第一站便来到咸阳市礼泉县唐昭陵遗址。昭陵,长眠着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唐代“因山为陵”的先例。

以昭陵为主体,辐射四周现有玄武门遗址、戟门遗址、番酋长石像遗址、北阙遗址、游殿遗址、祭坛遗址、昭陵六骏遗址、山门遗址、献殿遗址、朱雀门阙台遗址、栈道遗址、石窑遗址。陵区范围约30万亩,周长约60千米。

昭陵周边现存可见陪葬墓约122座,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尉迟恭墓、房玄龄墓、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等。

咸阳普查队四组组长岳明说:“这次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它纳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里。昭陵主陵是一个文物点,所有陪葬墓合起来算是另一个文物点。”

普查队员手持的RTK(实时动态)设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了解,借助它可以通过卫星定位对文物点的四至范围关键位置进行精准的经纬度、海拔等坐标信息采集,便于后期在地图上对文物点进行呈现。

咸阳普查队队长、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旭阳介绍,四普使用了RTK,比三普时使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更精准。这样国家实现“文物一张图”就更清楚了,想找到哪一个点,很容易就可找到坐标系,对于后面的普查也更方便。四普还使用了无人机,可拍摄山上陵园的全貌,也可拍单个文物点,比如用无人机拍摄昭陵神道就很方便。“咸阳地形基本分为两个片区:北边是渭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的南缘,共5个县,冬季一下雪,山路就不好走了;南部是渭河盆地,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咸阳的四普工作是先从北五县做起的。这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和新农村建设,北五县原来住着人的山沟里生产废弃后,普查队员经常在小路上会碰到马蜂窝,在秦直道附近我还看到过野猪出没的痕迹。”

普查队员杨岗说,田野工作经常会发生划伤、跌倒、被蜘蛛网黏脸、被马蜂蜇等情况,另外有些地方路很难走甚至很危险,但这些情况队员们都习以为常了。

旬邑县唐家大院:我省少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传统民居

唐家大院位于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内,如今已辟为民俗博物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少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传统民居。

唐氏为晚清当地豪绅,唐宅原有87座院落、2700多间屋子,今存5座,主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其中1号、2号院皆保存完整,平面呈长方形,坐东面西,由门房、厢房、中房、后厢房、上房组成。当年唐家建造庄园时,最多时一天有3200多名工匠,而建成这个庄园花了43年。

1992年,故宫博物院专家来考察过唐家大院,评价说虽然保留下来的砖雕作品规模比较小,但在同期中国建筑的细节程度上来讲,还是非常罕见的。

咸阳普查队三组组长王亚飞介绍,“我们每到一个点要做文字记录、照相、测绘,还有航拍。唐家大院是复核点,结合三普资料,基本上没多大变化,维护得比较好。”

“普查中会有一些提供的线索,需要我们到现场去核实。比如在旬邑县太村镇畔子村有个畔子遗址,原来是个复核点,但线索所指位置和原来的畔子遗址还有几百米距离,我们去现场核查,发现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存,包含物不是很丰富但发现了陶片和灰坑遗迹等,推测可能和畔子遗址属于一个遗址,把原来遗址的面积扩大了。”

彬州市下马河遗址:这里曾是古代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

下马河遗址是咸阳四普的新发现。这个遗址位于彬州市永乐镇红岩河村下马河小组东南约30米处,在红岩河西侧与下马河村旁山间交会的一阶台地上,东边紧临222县道。据了解,这个遗址是咸阳普查队在彬州开展工作时接到文物点线索,指派普查二组前往核查后发现的。

10月29日在下马河遗址,咸阳普查队二组组长郑勋介绍,当时普查队员在指定位置及周边区域进行细致核查,发现了一系列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动物骨骼等遗迹遗物,证实这里曾是古代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看到,这里有一道土崖,土层颜色明显不一致,在一定高度呈现出灰色或灰黑色土层,还有一些不规则的“袋状坑”,这便是考古人员常说的“文化层”。在这些文化层里可以看到灰色陶片,也可以看到红色的绳纹陶片。普查队员拨开一蓬草,下面竟是一块龙山文化时期灰陶陶器口沿残片。在一处土崖浅表位置,普查队员又有意外惊喜,发现了一枚兽牙。普查队员现场拍照记录,并用RTK打点定位,录入了发现这些遗物的位置信息。

郑勋介绍,下马河遗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在这里采集的标本质地有夹砂红陶、灰陶,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麻点纹、布纹及篮纹,可辨器物有鬲、罐、钵、缸、板瓦等。年代应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西周、秦汉时期。“四普增加的无人机非常好用,通过它从大的遗址、地形地貌可以看到为啥古人会居住到这里:这一块是突出河沿的地方而且很平缓,非常适合古人居住。”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东南角,还发现了一处清代古城堡遗址。

普查队员马锋英介绍,堡址现存西、北两面城墙,西城墙长约50米,北城墙约40米,呈倒L状分布。城墙高约10米,厚约4米,城墙上夯土层明显,夯土坚硬,夯层厚约10-15厘米,内夹杂有红陶、灰陶等器物残片。堡址内地表含有少量清代建筑材料残片。从这些发现来看,下马河遗址时间跨度长,遗存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是泾河流域古遗址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彬州大佛寺石窟:主洞最大佛像或与李世民相貌有关

彬州大佛寺石窟是陕西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据三普资料记录,它始凿于北朝晚期,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开凿大佛窟,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

彬州大佛寺石窟博物馆馆长杨静介绍,大佛寺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和超度在豳州浅水塬大战中阵亡的战士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为庆寿寺。明景泰年间称大佛寺,沿用至今。大佛寺洞窟位于泾河右岸的砂岩山体中下部,窟龛上下、左右参差排列,共计562座,造像窟龛集中分布在西区和中区,禅窟主要分布在东区。

大佛寺中心为大佛窟,两侧有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其中大佛窟内阿弥陀佛为陕西第一大佛,曾有专家推测佛的面相与李世民有关,窟前建有3层护楼。

千佛洞由3个洞窟组成,其内开龛340个,造像690余尊。罗汉洞内开龛34个,造像103尊。丈八佛窟位于大佛窟西100米处,有窟龛8处。修行窟位于千佛洞东侧的清凉山崖上,东西长约70余米,分布有大小洞窟98所。

大佛寺护楼明镜台上西北侧有明景泰年造的洪钟。护楼西侧和东侧保存有记载历次重修大佛寺的碑刻8通。

咸阳普查队一组组员邢钰婷说,大佛寺主要有5个主洞,其他小的洞窟现在可以用无人机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因为大佛寺石窟属于复查点,她们主要复核的是保存状况、文物点的本体是否变动等。目前没有发现明显变化。

邢钰婷说,她的主要任务是对大佛寺石窟的普查情况做文字记录,“四普采集系统,每个文物点都会有表单,包括名称、文物类别、空间位置、年代、保存状况、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我主要是负责填这个表单。”

邢钰婷说,除了大佛寺,普查中她还去很多其他地方。“四普的重要性,我觉得是能够全面掌握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信息数据、摸清文物家底,这些文物基础信息的采集有助于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整体规划及文旅融合等相关工作都有重大意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曹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1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见闻【文化中国行】冒雨跋涉在泥泞不堪的河边小径,鞋底沾满了泥,一脚深一脚浅;行走于荒草丛生的羊肠小道上,披荆斩棘,汗水浸湿衣衫……日前,记者走进三
2024-11-20 19:20:00
...西咸阳博物院有望迎来新馆。2月7日,陕西召开2023年全省文物局长会议。此次会议对强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提出了新要求,在优化博物馆发展格局方面,除了继续支持创建世界一流博
2023-02-14 18:57:00
西安咸阳机场扩建 发现4000多座古墓:于是 原地开了家博物馆!
...葬4093座,陶窑、灰坑、围沟、道路等古遗址2755处,出土文物22000余件(组)。2月20日,随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正式投运
2025-02-23 23:02:00
在秦咸阳宫体验“上朝”的机会要来了!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出台
...15年后,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终于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6月17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官方微信公号发布了相关建设规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国共65家,陕西增至8家近日,国
2025-06-18 16:43:00
...区、社会教育区、业务管理区、安保中心、藏品库房区、文物修复保护(藏品技术区)、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后勤服务区、室外工程等。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室外
2025-01-15 07:51:00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陕西文物基本数据发布共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6月4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陕西省文物基本数据。数据显示,陕西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
2024-06-08 09:11:00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化身奇妙之城 “千年秦汉·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精彩绽放
...灯光下流光溢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一件件沉睡的文物“醒”过来了,收藏在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里的瑰宝,埋藏在五陵原的历史遗迹,都“活”起来了……5月18日,
2024-05-19 14:47:00
15项重要考古项目参评年度“陕西六大新发现”
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 “2024年度陕西考古成果交流会”将于2025年1月10日至13日在西安召开。会议以“20
2025-01-02 21:12:00
咸阳长武谢家河遗址发现仰韶房址、战国秦墓、东汉石板墓
...址》考古新发现,文章作者为该考古项目负责人、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赵旭阳。遗址区部分地带处于亭口水库淹没区域△谢家河遗址I区航拍图△谢家河遗址III区航拍图
2025-01-09 14:0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