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杨丽敏
主旨发言、圆桌交流、成果发布……近日,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活动期间,与会嘉宾围绕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需求校企对接、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点申报与推进、职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建设等深入交流研讨。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形成多主体育人生态,深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增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促进专业建设
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新兴行业。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数字文化产业人才。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依托国家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和相关高校加强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实训基地。2022年10月,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下,全国首批11所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高校发起成立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
“专委会成立之初,设立了专业申报、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招生计划、毕业审查、实践实习教学、校企合作标准、国际交流合作、专硕品牌推广等工作,由各大试点高校分别推进。”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专委会将继续为各试点高校提供专业咨询和经验交流等服务工作,以协助试点高校设立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点为中心任务,支持其他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建设,推动数字文化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数字文化产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是国内首个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以培养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文化创意与内容生产能力、文化市场分析与传播能力、文化政策与数字治理能力、数字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投融资能力,能够从事文化出海和拓展国际市场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课程围绕数字文旅产品生成及内容设置,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表示,数智文旅产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链接能力、感性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不同于传统的专注于技术效率、注重理性的能力。
推动产教融合
在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人才稀缺,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高效培养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活动期间,参会企业代表纷纷结合用人实际给出建议。
在三七互娱集团组织发展与文化总监胡益青看来,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具备创造力、设计力、统筹力与共情力。她以胜任力模型举例,“要对产品有自己的理解,了解数字工具的底层逻辑,能够运用数字工具对产品进行表达。同时,还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推动产业协作,将文化与工具进一步融合。”
“人才本身要敢于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逐渐形成和具备好玩、有趣的性格和习惯,同时还能把工作或事情往‘好玩和有趣’的方向去做。”华侨城文化集团专职董事凃国勇说。他将复合型人才比喻为“瑞士军刀”,在一个装置上以同一个轴为核心,聚集了多种功能刀片。“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也要找到‘轴’。”
“我们从游戏策划阶段就逐步培养制作人,并帮助数字文化产业专业背景的人才组建团队完成作品。”金山西山居创意总监刘逸潇介绍,“我们特别注重帮助数字文化产业专业背景的人才在游戏制作过程中拥有多个岗位工作经验与能力,从而具备进一步制作中大型产品的能力。”
“要具备高质量数据的获取能力,对垂直产业有自己的理解,具备数据的开发和应用能力,能够深度分析并挖掘数据价值,创造和实现数据应用场景。”广州中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万川向与会嘉宾描绘了他心中的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画像,“我们希望人才具备专注能力、自我驱动力、深度思考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道与术的结合,帮助企业形成效率高、产出高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提升跨界能力
近年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高速发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转变,鼓励学生从“一招鲜”变成“多面手”,培养懂技术、懂文化创意、懂设计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式人才培养是清华大学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业态丰富,涵盖线上游戏、动漫、文学、影视、音乐、节事与旅游等领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数字文化产业专硕项目副主任陈慧敏介绍,学院通过与计算机系、美术学院等相关院系合作,推出媒介编程、计算方法等课程,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边界。“数字文化人才需要了解前沿技术,并将技术运用到研究与工作之中。”
跨界培养也是中山大学的选择。在数字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设上,中山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高校优势,除旅游学院、管理学院等5所经管类学院外,信息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学院等也开设了数字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提供40余门相关课程。徐红罡介绍,近年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学生跨界解决问题能力,并成立跨学科平台。同时,将教学点放到一线,开拓乡村旅游教学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文化是一个无法想象边界的产业。”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管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教学顾问委员会文科组副组长李志远介绍,兰州大学将在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加入文化类及哲学类课程,引导学生对行业属性及人生价值进行思考。同时,根据数字文化产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持续培养学生资源整合及管理能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9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