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三秦都市报
王阿姨正在编非遗“火轱辘”灯笼
2月20日,西安市长安区砲里街道两旁商户个个门前悬挂着“火轱辘”,这个被称为“火轱辘”的灯笼产自伯坊村,伯坊村的“火轱辘”省内闻名,一年卖出近50万个,每一个都是村民亲手编制的非遗竹编灯笼。
20日下午,记者在伯坊村村民张师傅的家里看到,他的爱人王阿姨正在编“火轱辘”,只见她的两手在竹篾间飞舞,一只手往左边挑和压,另一只手往右边挑和压,记者等了约10多分钟,一个“火轱辘”灯笼的雏形就完成了。之后王阿姨再用事先准备好的糨糊滚在灯笼上,贴上专用红色皱纸,再用铁丝串起灯笼,一个“火轱辘”就算完成了。王阿姨说,自己从事“火轱辘”制作已经45年了,小时候看着爷爷奶奶做,耳濡目染,后嫁到张师傅家里跟着公公婆婆一起制作灯笼。几十年来,每到春节,她家都会接到多则几万个、少则几千个灯笼的订单,今年她家已经卖出了8000个“火轱辘”。
在伯坊村有40多户家庭作坊手工制作“火轱辘”。伯坊村村委会副主任封武军向记者介绍道,他们村做“火轱辘”灯笼的历史大约有400年,如今已经从省内销售全国,一年卖出了50万个“火轱辘”。精细的制作过程,从一根根竹子从沟里扛回来后开始,经过水泡、划粗篾、取黄膜、划细篾,再到手工编制、收口的大小尺度、打糨子糊红纸、烤干保存等等,一系列的程序都是在纯手工操作下完成。
近几年,伯坊村里的手艺人,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需求,将竹编灯笼又分了好几种,除了传统的“星星灯”“火轱辘”,还增加了大号和特大号的竹编灯笼。他们将把这门非遗竹编灯笼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文/图 本报记者 朱娜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