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邢台日报
记忆中的“西工厂”
孙创宇
时间进入了2022年12月,顿然想到,高中毕业已经50年了。
我就学的高中坐落在老家涉县西达“西工厂”,精确地说是在“西工厂”旧址。“西工厂”是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的简称,曾经名声遐迩。
据文史资料记载,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始建于1944年初,1945年迁至西达村西,全称为“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处三工厂”。因地处西达村西,老百姓简称为“西工厂”。生产炮弹的兵工厂之所以选址这里,缘由在于西达镇当时是太行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所在地,政治条件好,靠山近水,可利用水力发电。兵工厂的规模极其宏大、要素俱全,有机工房和办公室、宿舍、食堂、商店、澡堂、俱乐部等,共建工房和生活用房380余间,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全厂人数达到1075人,各种机床设备60余台。
1949年下半年,西达兵工厂迁往山西长治。
兵工厂搬走后,这里荡漾的现代文明保留了下来,这一大片建筑群开出来新的文明之花。县里在原来的生产区建起了联合厂,办公生活区的建筑分别当作了学校、医院、粮库粮站、职工宿舍。供销社更显作为,除了办公场所外,还建了各类加工厂和门市部以及屠宰卖肉点和煤场。空气中飘荡着汽油机油味、医院的碘酒味、供销社大院高墙飘出的点心月饼味,还有各个单位的大食堂饭菜味。少时觉得,那味道就是城市的味儿。工农商学兵,这里除农和兵外,工商学俱全,聚集了多个属于城市的要素,汇集着吃商品粮的得有几百人,穿衣打扮,生活方式,都跟城里人差不多。可以说,整个“西工厂”是具有城市的现代文明气息的,是那个时代的小城镇。“西工厂”,俨然就是当年作为县里第六区的西达以及所属5个公社中经济文化中心。
当年“西工厂”的繁盛,除了兵工厂遗留的建筑作为客观条件外,其中一个人的主观努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工厂的热闹是锁在厂区里的,学校的热闹是关在校园里的,医院的人头攒动只在医院里,而营造“西工厂”的有着现代气息的“烟火气”就是商业贸易,是有着一个大院、一个商店,还有屠宰卖肉、煤场等等经营业态的供销社。供销社的领导人叫赵日美,是位老干部。
西达供销社担负着“老六区”西达片五个公社供销社收购、加工、仓储、上调、推销以及采购、运输、批发与供应。赵老白手起家创建起了本社的各项仓储、养殖、运输、销售和办公场所,尤其是供销社大墙里飘出香味的食品加工厂,自产糕点、月饼、酱油、醋和面酱,至今难忘。
70多年前我军建的兵工厂也是有点洋味呢!那个年代,农家都是土坯房,窗户是小格窗棂,户枢蹲在石墩上的大厚板屋门,屋里黑魆魆的。而“西工厂”一排排的房子是一砖到底安合页的门窗,还镶着玻璃,屋里亮堂堂,老百姓说这是洋房。与村庄有着明显而巨大反差的“西工厂”,
在山民的眼中,那一爿厂区是很洋气令人向往的,好多难以奔波几十里路进城的乡亲们,来趟“西工厂”就和进趟城那样满足。
西达高中位居“西工厂”西北部,一条引清漳河水的永顺渠在钻天杨的绿荫下由西而东穿过,渠南是联合厂的厂区,有好几座半坡式房脊相连的车间。出联合厂大门过桥向西,便是西达高中的大门。进校门,一侧是水渠,一侧是一排瓦房,瓦房西头是学校为教师和住校生服务的食堂。穿过第一排瓦房的门洞再上一个坡拐个弯儿,豁然开朗,是宽阔的校园。东侧一排南北走向的瓦房是老师的宿舍和图书室、活动室,北侧的一溜大瓦房是我们的教室。
西达高中是在原来的初中升格的。那时,初中下放到了村里,县里便将国办的初中改为了高中。我们是第二届。第一届只有两个班,我们入学前,首届就毕业了。其中一名化学老师就是我们上一届的学生。那个年代,学校按军事化编排,我们一共四个班,接着第一届,分别编为三、四、五、六排。
高中学习很紧张,天天有作业,时常搞作业展览,不时来个测验考试,有综合性考试,还有单项考试。有一回,老师布置题为《贫下中农是我们的好老师》作文考试,我还得了全校最高分——96分。并不是我的文笔好,这得益于有过一次的插稻秧经历,得益于小学时购买的第一本被我翻得卷了毛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中的插秧季节的景色描写,我将两者“捏”在了一起弄了篇作文,或许老师觉得新颖吧。
我这个毕业于深山乡野的高中生,与同时代城里的高中生聊起所学主课内容以及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政事、要事、人物、特殊的事件,我不比他们知道得少……我感激,是那些恩师们让我们人虽在山沟,却将视野引向山外的大世界。
常有人说上学厌学,我好像始终没有过厌学的念头,高中毕业还有点恋恋不舍,“把学上到头了,没学可上了”,有一种失落无奈之感。是恩师们教导我们尚学,并把学习当作终身追求。恩师们以自己的“勤学善思明辨笃行”感染了我们。
离校几十年,总想找个机会看看母校。
我知道二表哥家的新房建在“西工厂”,前两年去二表哥家探望,从西达村东头向西走去,我是怀揣几分期许的。几十年了,“西工厂”如今究竟是个啥模样?
然而,眼前的一切让我不禁陷入沉思:这是当年的“西工厂”吗?这里仅保留了西达中学并进行了翻建。我隔着大门向里望,有楼房、有操场,挺现代,在音乐课或体育课时,还有歌声或运动场上的喊声传出,多少还能闻到当年某种气息,但已经找不到当年高中的影子。
虽然这还是中学,可已经由高中降格为初中,我能称之为母校吗?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虽然“西工厂”和“母校”不见了,这里却有了另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9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