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刑事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围绕跨境生态犯罪打击、刑事执法协作机制建设等议题,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共谋对策。论坛现场,非洲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风亭带来一场跨越大洲的主旨报告,主题为“非洲野生动物和植物非法贸易打击成效与案例分析”。
在过去20多年里,李风亭与非洲国家开展了长期深入合作,也曾在联合国环境署位于内罗毕的总部工作。他指出,非洲是全球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也同时面临非法贸易的严峻挑战。近年来,伴随城市化提速和人口急剧增长,当地生态系统承压日益加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持续萎缩,偷猎和非法交易成为野生动植物锐减的直接诱因。
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仅南非一国被非法猎杀的犀牛数量就接近1400头。非洲象的数量,从1900年的约100万头下降到目前不足20万头。这些动物制品通过东非、西非流向亚洲和欧美,形成一条隐蔽却巨大的跨境黑色链条,非法贸易额高达70至200亿美元。
“为什么非法贸易问题集中在非洲?”李风亭指出,生态问题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长期的殖民掠夺与发展缺失,使得非洲多数国家仍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体系与经济基础,经济压力成为部分群体走上非法偷猎之路的根本动因。“假如当地经济发展到欧洲的水平,还会有这么多偷猎吗?”
面对问题,多国正在行动。李风亭介绍,非洲各国已纷纷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机制,并配合开展如“雷霆行动”等执法合作,加强打击力度。与此同时,大量环保NGO和社区公众参与野生动物救助行动,肯尼亚等国建起多个象群和长颈鹿的救助站,推动形成社会合力。
他特别提到,中国在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领域的转变与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年前,中国尚以“世界工厂”自居,不可避免承载了环境代价;而过去十年,公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象牙制品、穿山甲鳞片、非法红木等的消费大幅下降,相关立法执法也日趋严格。
“过去大家视象牙挂件为身份象征,如今在公众场合几乎看不到。”他认为,这一转变得益于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体现出公众理念的深刻变化。
据介绍,联合国环境署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已培养超过400名来自非洲国家的环保专业硕士和博士生,这些毕业生多在本国环境部、资源部和大学工作,成为推动生态治理的中坚力量。
李风亭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每年举办面向非洲、东盟等国的环境培训研修班,推广绿色低碳、污染治理、自然保护等经验,同时希望这些国家在发展中避免重蹈中国早年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论坛上,李风亭还提及,中非绿色合作已从理念转向实践。近年来,非洲多个国家陆续建起风力、光伏电站,中国企业和技术正助力当地实现能源结构转型。
在他看来,全球打击生态犯罪需要“发源国、转运国、消费国”三方合力,也需要国际组织与本地社群双轮驱动。“根本上,生态安全的挑战,是全球不平等发展的缩影。”李风亭说,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共进,才能从源头减少生态破坏的土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共同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
一审 方勇
二审 田洋
三审 欧阳海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7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