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25 19:1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非常好理解,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让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最后成为世界文化。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便靠着传统纳鞋底的手艺,将民族文化推广为世界文化,并拿下了800万的订单,创造了一个奇迹,她便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传承人杨华珍。

杨华珍,藏族人,出生于美丽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这里生活着无数藏羌同胞,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与大山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而这里的姑娘们,人人都有一手出色的针线活儿,她们把山里的花朵绣在衣服上,把天上的鸟儿绣在鞋子上,编织一个美丽的世界。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杨华珍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穿针引线,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母亲见她对针线活如此感兴趣,也是亲尽全力教她,而杨华珍之所以那么努力学刺绣,是因为她想要给自己做一双鞋——因为家庭贫困,他们一家都没鞋穿,每天出去干活,晚上回来就是一脚的刺,她多么想给自己做一双鞋。

上手了以后,杨华珍便找来家里不用的破衣服,给自己做了人生中的第一双鞋,它的造型不太好看,图案也歪歪扭扭,但却得到了母亲的大力夸赞,说她绣得很不错,这大大鼓舞了杨华珍。于是9岁时,她就会自己补衣服,12岁时,就会纳鞋底,等到15岁时,一双巧手在村子里小有名气,碰到有姑娘出嫁,大家还会请杨华珍帮忙忙剪鞋样、画花。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杨华珍哪里会想着用这门传统手艺来挣钱,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高中生,杨华珍接触到了照相,并很快爱上了它,当年一般家庭根本买不起照相机,只有逢年过节才去照相馆照张照片,与家人商量过后,杨华珍决定开一家小照相馆,生意好得不得了。

平时闲下来的时候,杨华珍则会拿着相机,在大山里穿梭,把美景照下来,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为她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阿坝日报》招记者,杨华珍试着报名,没想到立马被录取,成了一名摄影记者。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忙于工作的她,也渐渐落下了刺绣这门手艺,直到2008年那场灾难的来临,才改变了杨华珍的人生。

2008年,汶川地震,杨华珍作为摄影记者,迅速赶往现场拍摄照片,然而眼前的一幕幕,却让她如鲠在喉——目及之处,皆是坍塌的房屋,漫天的尘埃,人们的哭喊声久久盘旋。杨华珍多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在完成报道后,她加入了灾后重建队伍。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想要加快重建工作,当务之急就是推动当地经济,杨华珍瞬间想到了自己多年未碰的手艺,若是带着村子里的姐妹们一起做刺绣拿去景区卖,说不定是一条出路。杨华珍说干就干,自费买来各种针线,还租了一间屋子,接着召集当地妇女一起学刺绣,重振当地的经济。

为了让大家更快上手,杨秀珍负责设计所有花样,然后领着大家绣一遍,等大家上手了,她再接着设计下一个花样,很快,她们的队伍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多。这些包含着浓郁藏羌风格的挂饰、包包,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后来一位收藏家看中了她们的作品,直接开高价买下,并主动给她们做宣传,很快,订单像流水一样,哗哗涌向杨秀珍,总价高达30万元,所有人欣喜若狂。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不过此时的她只想着改善大家的生活,让当地姐妹们可以自力更生,并没有意识到民族刺绣的巨大魅力和商机,直到一家国际品牌找上了门。植村秀,日本化妆品品牌,世界品牌500强之一,对方拿来了2个空瓶子,告诉她将在2015年推出两款限量版洁颜油,希望杨华珍能给2个瓶子“穿一件民族特色的衣服”。

如果合作成功,他们会支付杨华珍20万元的设计费,与此同时,还会根据销量给她提成,这可是一笔巨款,杨华珍立马应了下来,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她询问了洁颜油的主要成分等,当得知一瓶的主要成分是绿茶,一瓶包含8种植物,杨秀珍瞬间有了灵感。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首先是绿茶成分的那瓶,杨华珍绘制了羌族茶花娇艳绽放的图案,因为茶尖常摘常新,采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羌族人心中,它们代表了“生命力”,所以她为这幅图案取名为“生生不息”。

然后是8种植物的那瓶,杨华珍绣了一根长藤,长藤上长出了玉米、生姜等8种植物,生机勃勃,杨华珍为其取名为“三生万物”,代表了“永恒之美”。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当年品牌商一收到设计稿,了解到设计理念,当天就和杨华珍签约,他们很清楚,这种中国传统艺术,一定会触动公众的心灵。果然,这款中国风的洁颜油大获成功,杨华珍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提成,杨华珍一战成名。

接着,国际著名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找上了门,请她设计卡片;荷兰梵高博物馆找到了她,请她为香港梵高艺术体验中心各产品设计图案;接着,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爱马仕、LV也与杨华珍展开合作,希望她可以为新产品设计图案。这些订单累计给杨华珍带来了800多万元的收益。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比起精湛的绣工,杨华珍更让人敬佩的,是她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精神,为了设计出更好的图案,她仍然会背起相机,来到藏羌聚居地,拍摄大量照片,用来寻求灵感,在她的工作室里,有超过4000件绣片。

四川大妈靠纳鞋底手艺,“一根针”拿下800万订单,LV抢着合作

如今杨华珍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会员,为弘扬中国文化而努力着,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5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四川大妈凭一根针“吸金”800万,迷倒爱马仕,60岁走上人生巅峰
仅凭一根绣花针,四川一位六旬大妈跨界成为国际时尚圈的“新宠”,并成功吸金800万。不仅为日本知名彩妆植村秀设计产品包装,还为星巴克定制过专属星享卡,甚至连顶级奢侈品牌爱马仕都登门
2024-06-25 13:56:00
...能不能修一下我的运动鞋。这双鞋在打球时被磨掉了一块鞋底,找了两家店去修补,结果没过几天又裂开了。刘大妈接过鞋,仔细看了看摸了摸,抬起头对我说:“小伙子哈,哩(你)这个鞋不得(
2023-08-21 07:29:00
劳动最光荣②丨刘竹:哑巴修鞋匠
...了,5元。有一次我拎着头年买的一双板式皮鞋去找他,鞋底外观看上去很厚,里面的小格却凹进去了,很硌脚。哑巴伸手进去摸了摸,向我摆摆手,又拿过一个格子状的鞋底指给我看,意思是没法
2024-05-01 06:56:00
上海老奶奶,风衣穿这三种“鞋底”优雅又高级!
...燕麦白、雾霾蓝等! 3、学上海老奶奶,风衣穿这三种“鞋底”优雅又高级01.风衣+裤子与紧身裤和打底裤的超包裹特性不同,小号裤子可以塑造和修长您的双腿,而不会感觉太做作。与风
2023-10-23 00:11:00
布局全国基地直采,钱大妈以供应链刷新行业“质价比”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5日讯“精致省钱”逐渐成为当下的主流消费观——“钱要花在刀刃上”,消费者都希望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优质的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对“质价比”的追求?作为国内社
2023-11-25 15:34:00
惊艳!这一出手,全网看呆了
...的视频惊艳全网在每年的休渔期船厂工人修整渔船时他用一根约6米长杆绑着刷子如手握小笔稳稳当当 一气呵成书写下苍劲有力的船名为渔船印上独有的标识不少网友表示他虽然只有一把刷子但我
2023-07-16 13:14:00
草编“诚信村”一年订单量增加了7倍
...个姐妹看似在唠嗑,实则在赚钱。“这是用来做水果兜的,一根草条4毛钱,像我们几个,每人一天至少能编100多个。”几人动作娴熟,蒲草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仅五六分钟,一根草条就编好
2024-01-02 07:47:00
【旮旮旯旯光影录】修鞋匠:老手艺磨出旧时光
...富裕,陈志刚16岁就背井离乡。1988年8月,他跟着大哥从四川广安来到贵州贵阳,学习修鞋技艺。那时候的贵阳,每条小巷几乎都有修鞋匠在路边支摊。陪伴陈志刚12年的补鞋机 学成
2023-01-07 13:41:00
一脚踏遍欧洲的“鞋底大王”
灌胶、压铸、裁剪,5分钟3个步骤,一双鞋底就这样从生产线上“走”了出来。位于杭州富阳经济开发区新登园区的杭州中软塑胶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26年来专做软木鞋底,这几年随着订
2025-07-01 06: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