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非常好理解,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让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最后成为世界文化。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便靠着传统纳鞋底的手艺,将民族文化推广为世界文化,并拿下了800万的订单,创造了一个奇迹,她便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传承人杨华珍。
杨华珍,藏族人,出生于美丽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这里生活着无数藏羌同胞,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与大山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而这里的姑娘们,人人都有一手出色的针线活儿,她们把山里的花朵绣在衣服上,把天上的鸟儿绣在鞋子上,编织一个美丽的世界。
杨华珍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穿针引线,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母亲见她对针线活如此感兴趣,也是亲尽全力教她,而杨华珍之所以那么努力学刺绣,是因为她想要给自己做一双鞋——因为家庭贫困,他们一家都没鞋穿,每天出去干活,晚上回来就是一脚的刺,她多么想给自己做一双鞋。
上手了以后,杨华珍便找来家里不用的破衣服,给自己做了人生中的第一双鞋,它的造型不太好看,图案也歪歪扭扭,但却得到了母亲的大力夸赞,说她绣得很不错,这大大鼓舞了杨华珍。于是9岁时,她就会自己补衣服,12岁时,就会纳鞋底,等到15岁时,一双巧手在村子里小有名气,碰到有姑娘出嫁,大家还会请杨华珍帮忙忙剪鞋样、画花。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杨华珍哪里会想着用这门传统手艺来挣钱,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高中生,杨华珍接触到了照相,并很快爱上了它,当年一般家庭根本买不起照相机,只有逢年过节才去照相馆照张照片,与家人商量过后,杨华珍决定开一家小照相馆,生意好得不得了。
平时闲下来的时候,杨华珍则会拿着相机,在大山里穿梭,把美景照下来,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为她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阿坝日报》招记者,杨华珍试着报名,没想到立马被录取,成了一名摄影记者。
忙于工作的她,也渐渐落下了刺绣这门手艺,直到2008年那场灾难的来临,才改变了杨华珍的人生。
2008年,汶川地震,杨华珍作为摄影记者,迅速赶往现场拍摄照片,然而眼前的一幕幕,却让她如鲠在喉——目及之处,皆是坍塌的房屋,漫天的尘埃,人们的哭喊声久久盘旋。杨华珍多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在完成报道后,她加入了灾后重建队伍。
想要加快重建工作,当务之急就是推动当地经济,杨华珍瞬间想到了自己多年未碰的手艺,若是带着村子里的姐妹们一起做刺绣拿去景区卖,说不定是一条出路。杨华珍说干就干,自费买来各种针线,还租了一间屋子,接着召集当地妇女一起学刺绣,重振当地的经济。
为了让大家更快上手,杨秀珍负责设计所有花样,然后领着大家绣一遍,等大家上手了,她再接着设计下一个花样,很快,她们的队伍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多。这些包含着浓郁藏羌风格的挂饰、包包,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后来一位收藏家看中了她们的作品,直接开高价买下,并主动给她们做宣传,很快,订单像流水一样,哗哗涌向杨秀珍,总价高达30万元,所有人欣喜若狂。
不过此时的她只想着改善大家的生活,让当地姐妹们可以自力更生,并没有意识到民族刺绣的巨大魅力和商机,直到一家国际品牌找上了门。植村秀,日本化妆品品牌,世界品牌500强之一,对方拿来了2个空瓶子,告诉她将在2015年推出两款限量版洁颜油,希望杨华珍能给2个瓶子“穿一件民族特色的衣服”。
如果合作成功,他们会支付杨华珍20万元的设计费,与此同时,还会根据销量给她提成,这可是一笔巨款,杨华珍立马应了下来,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她询问了洁颜油的主要成分等,当得知一瓶的主要成分是绿茶,一瓶包含8种植物,杨秀珍瞬间有了灵感。
首先是绿茶成分的那瓶,杨华珍绘制了羌族茶花娇艳绽放的图案,因为茶尖常摘常新,采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羌族人心中,它们代表了“生命力”,所以她为这幅图案取名为“生生不息”。
然后是8种植物的那瓶,杨华珍绣了一根长藤,长藤上长出了玉米、生姜等8种植物,生机勃勃,杨华珍为其取名为“三生万物”,代表了“永恒之美”。
当年品牌商一收到设计稿,了解到设计理念,当天就和杨华珍签约,他们很清楚,这种中国传统艺术,一定会触动公众的心灵。果然,这款中国风的洁颜油大获成功,杨华珍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提成,杨华珍一战成名。
接着,国际著名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找上了门,请她设计卡片;荷兰梵高博物馆找到了她,请她为香港梵高艺术体验中心各产品设计图案;接着,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爱马仕、LV也与杨华珍展开合作,希望她可以为新产品设计图案。这些订单累计给杨华珍带来了800多万元的收益。
比起精湛的绣工,杨华珍更让人敬佩的,是她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精神,为了设计出更好的图案,她仍然会背起相机,来到藏羌聚居地,拍摄大量照片,用来寻求灵感,在她的工作室里,有超过4000件绣片。
如今杨华珍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会员,为弘扬中国文化而努力着,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5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