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林黛玉初来贾府的紧张,让她差点出丑,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30 16:48:00 来源:戏说三国

林黛玉初来乍到贾府,是相对要拘谨和紧张的,甚至一不小心还差点闹了笑话,更是第一天就把贾宝玉弄得爆发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回到林黛玉初入贾府的第三回。从曹雪芹的文字中,就能感受到当时还只有七岁的小女孩,对这个外祖母和舅舅家的贾府,非常生疏。

林黛玉初来贾府的紧张,让她差点出丑,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好在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养,能够让她处事不乱,才能依礼依法的一边观察,一边学习,最终融入到贾府的生活之中。

原文写林黛玉初来贾府的生疏感,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谨小慎微

(第三回)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林黛玉对贾府的观察,早在贾母派了三等的仆妇去接她时,便已经开始。这就是大家闺秀的教养。

林黛玉初来贾府的紧张,让她差点出丑,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虽然她当时只有七岁多,却已经是从小受过良好的教养。

林家是书香门第,曾经的侯爵之家,已有他们的规矩和礼仪传承。

母亲贾敏更是荣国公的千金,贾母的宝贝女儿。学习的都是贾府的规矩和礼仪。

是以林黛玉身上体现出林家和贾家的风范,一派大家子弟的品格。

也正因为她的教养传承自贾府,是以贾府的规矩礼仪她是不陌生的。

但贾家毕竟还是陌生之地。从那些个三等仆妇的言谈举止,吃穿用度,林黛玉便知道母亲说得不错:贾家绝不同于林家。

是以,她从没入贾府开始,便谨小慎微,绝不越雷池一步。

贾家比林家强,一点不奇怪。

贾母是荣国公诰命夫人,日常的排场相当于郡王妃的等级。清代以前,国公品级绝不比郡王差。

林黛玉初来贾府的紧张,让她差点出丑,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林如海家之前的侯爵都比不得贾府公爵,如今他只是个正七品的巡盐御史,又怎么可能在生活排场上与他的岳母比较呢?

而贾府的生活,是几代贵族的日常,怎么享受都不过分。

但林如海是七品的朝廷命官,在衙署中的生活标准,需要符合他的身份。所以,林黛玉寒酸的只有一个奶娘,一个丫头跟随。皆因她当时也只配如此标准。

当然从雪雁太小,李嬷嬷太老,还是能看出,林家日常生活档次不高,不然起码也该是紫鹃那个等级才对。

林黛玉从小没见过贾府这样的奢华生活和排场,自然就会紧张,没什么奇怪。二,黛玉差点出丑

林黛玉当晚与贾母用饭时,对贾家饭后上的第一道茶,并不知道是漱口茶。还是看了众人漱口,才有样学样的。

林黛玉初来贾府的紧张,让她差点出丑,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第三回)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显然在林家,漱口是用不得新茶的。吃饭漱口用白水,过后才上茶。

此时但凡林黛玉是个莽撞的,不看别人如何做,端起茶一口喝了,那可真就闹了笑话儿了。

好在黛玉的教养在那,谨慎总是对的。三,惹恼贾宝玉。

林黛玉尽管再小心谨慎,却终究不保万无一失。

她因不熟悉贾宝玉的个性,被贾宝玉一问“有玉没玉”,导致说错了话。

贾宝玉听她没玉,便疯癫摔了玉,白闹了一场。

林黛玉初来贾府的紧张,让她差点出丑,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这也是尽有的,俗话说百密一疏,林黛玉尽管再有教养,再小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何况她还只是个小女孩。

所以,从林黛玉进贾府的情况来看,她对贾府存着疏离感,也感觉紧张而谨小慎微。

好在基本的礼仪,是那个时代的规范。

比如,如何行礼,如何与长辈同坐,如何识别长辈位置,这些规矩各家基本都一样,一看就知道。何况黛玉还是受林家和贾家双熏陶的。根本不需要再学习。

但这点并不能说她在贾府初来乍到便游刃有余。比较起来薛宝钗远比她更从容。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30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林黛玉三个致命错误,让王夫人憎恨,贾元春厌恶,贾母严厉警告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用在林黛玉身上就再恰当不过。她在贾府由万众瞩目的外孙女,到处处提防被人嫌弃的表小姐,其中的经历也是一言难尽。尤其她在舅母王夫人眼中,从之前怜爱
2024-09-20 19:28:00
...也不是庸碌之辈,为何黛玉投奔贾府却显得有些落魄呢?林黛玉进贾府书中曾提到林黛玉来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还是
2023-08-30 17:01:00
林黛玉初进贾府,邢夫人客气留饭,王夫人一言不发,暗藏贾府秘辛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邢夫人客气挽留吃饭,王夫人为什么不管饭?林黛玉初来贾府,贾母吩咐她去拜见两个舅舅。明知贾赦、贾政不会接见但礼不可废,是当时人心照不宣的事。就像贾赦生病,贾母派
2024-10-29 10:40:00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写照吗?
林黛玉做的葬花吟,中有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话是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写照吗?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看看贾府众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就知道了。贾母自然不必说,林黛玉是贾母
2024-11-29 10:32:00
林黛玉成了贾府内斗的牺牲品,面对王夫人的指桑骂槐只能忍气吞声
王夫人对林黛玉的不喜,在贾府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而且随着林黛玉在贾府住的时间越长,王夫人对林黛玉的不喜,就越不加掩饰。林黛玉刚贾府的时候,王夫人就给林黛玉来了一个下马威。林黛玉进
2024-11-29 10:29:00
贾母为什么执意要接林黛玉进贾府,这关系贾府的未来
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会面那一刻,两个人都感觉似曾相识,内心多了亲近,同时也将彼此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
2024-12-20 09:41:00
林黛玉薛宝钗进贾府,作者用笔大不同,为何林多细节薛被一笔带过
《红楼梦》第三回和第四回,贾府先后两回迎来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表小姐。尽管书中做了特别的衔接处理,仿佛是脚前脚后,实际却并不是如此,二人到来的时间间隔了一两年。林黛玉进贾府时,刚
2024-12-04 11:00:00
贾琏对林黛玉如亲妹妹一样,为何对薛宝钗视而不见?
...,贾琏对待家中妹妹都是客客气气,即使是寄居在贾府的林黛玉与薛宝钗,他也从没有其他不好的心思。每每涉及宝黛,我们难免会对二人进行方方面面的比较,若细心看来,便能发现贾琏对林黛玉
2024-11-16 10:27:00
林黛玉的绿窗纱,为何让贾母十分恼火
...也见证了贾家曾经的辉煌。但贾母却突兀地让王夫人换了林黛玉的绿窗纱,贾母可绝不是随口一提,里面大有文章在。简单一句话让王夫人如坐针毡,绿窗纱下究竟掩藏了贾母怎样的心思呢?不愿喝
2024-02-07 16:1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