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人物简介:杨想妮,出生于1997年11月,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人,侗走研旅创始人,舞乐蝉歌乐团创始人,侗族琵琶歌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榕江县音乐家协会会员,参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背景音乐录制。
1月29日,正值大年初一,晚上8点10分,杨想妮收获了自己新年的第一份礼物。
当天,杨想妮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到榕江县城电影院观看了国漫新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影片开场,一朵莲花缓缓绽放,当熟悉的吟唱声响起,杨想妮顿感心跳加速。
那是她和乐团成员们无数次排练、精心打磨的成果,如今终于在大银幕上呈现给亿万观众。她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与影片中的音乐交织在一起。那一刻,杨想妮心中涌出了民族文化被更多人看到的欣慰与自豪。

侗歌初啼 梦起山川
杨想妮,1997年出生在榕江县车江乡三宝侗寨,一个被侗歌浸润千年的地方。
6岁那年,在寨子的联谊活动中,她第一次登上舞台,唱起了侗歌。
那一刻,台下的掌声与欢呼,如同春日暖阳,让侗歌的种子在杨想妮心底悄然发芽。
小学三年级,杨想妮凭借出色的嗓音入选侗歌队,正式开启系统的侗歌学习之旅。她跟着老师杨水琼穿梭在侗寨的鼓楼间,从基础的发声技巧,到复杂的多声部合唱,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中。
“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大大的能量,爱提问也爱思考。”在音乐启蒙老师杨水琼看来,杨想妮是一个有毅力的好苗子。
此后,凭借着对侗歌的热爱和不懈努力,杨想妮考入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师从吴培安副教授。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她接触到了更广泛的音乐知识,演唱技巧得到极大提升,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寨中的风土人情、长辈口中的古老传说,以及那些悠扬动听的侗族琵琶歌,都深深滋养着杨想妮的心灵。
渐渐地,她意识到,要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就必须让更多人听见、看见并爱上它。
2023年,大学毕业在贵阳辗转2年后,怀揣着对侗歌传承的使命感,杨想妮决定返回家乡。
在三宝侗寨,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侗族大歌逐渐失去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杨想妮利用周末时间在村里开设了公益侗歌课程,将钢琴和手机引入课堂,用现代化的教学让侗歌的学习更加标准化和更有趣。
在杨想妮看来,非遗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情怀,要想让更多人爱上民族音乐,还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创造。

非凡邂逅 歌入影坛
当《哪吒2》片头曲中侗族大歌的吟唱声响起,空灵悠远、直击灵魂,似孕育天地万物之声,瞬间将观众带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奇幻世界。
作为舞乐蝉歌乐团的创始人,杨想妮带领一群侗族姑娘,用歌声为哪吒的故事增添了无尽魅力。
时间回到2024年8月,一条来自B站的私信,让杨想妮与《哪吒2》结缘。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又有事情做了。”杨想妮回忆道,由于此前乐团也会接到一些演出邀请,所以当音乐制片人杨芮发出合作邀请时,她的内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波澜。
直到11月,怀着忐忑的心情,杨想妮在北京五环外的工作室里,得知自己将为这部国民级动画IP献声时,内心深感荣幸,激动得难以言表。

然而,将侗族大歌与国漫电影完美融合并非易事。侗族大歌的唱法清冽、内敛,与现代音乐风格差异较大。为《哪吒2》配乐的过程中,杨想妮和团队面临了诸多挑战。
在表现敖丙姑姑敖闰“心机深重”的转音时,侗族大歌传统唱法难以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经过多次尝试,在导演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吴银艳通过鼻腔共鸣结合头腔假声,巧妙地将侗歌的“蝉鸣腔”转变成敖闰的“妖气”,最终让侗族大歌与电影的情感需求完美契合。
“我们是第一次尝试给电影配乐,导演的要求就是要多排练,注意节奏把控,二声部音准至关重要。”杨想妮谈到,《哪吒2》的唱法和词用的都是传统侗族大歌,但是旋律根据电影画面有较大的变化,为了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电影情感,乐团尝试过多种唱法,最终才呈现出了导演想要的效果。
侗族大歌是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靠口传心授流传千年。声部结构复杂而精妙,低声部沉稳厚重,像大地承载万物;高声部空灵婉转,似山间灵动飞鸟。杨想妮希望能用侗族大歌最原生态的声音,去尝试演唱新的音乐风格。
“这个过程充满挑战,每一次尝试都是在未知中摸索,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看到了侗族大歌无限的可能性。”杨想妮说。

艺海无涯 传承创新
“《哪吒2》爆火出圈,侗族大歌配乐近期吸引各家媒体关注,面对接连的采访你有何感想?”
“很感动国漫的崛起,也非常荣幸自己能成为参与者之一,我就想把我们所做的事情说清楚,能让更多的人加入,一起传承和守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面对记者的提问,杨想妮坚定且自信。
事实上,传承和守护民族文化,是杨想妮一直在做的事情。
2024年10月,杨想妮的个人平台IP从“想妮”变成“寻歌者·想妮”,这不仅是她个人IP的转变,也是她对侗族大歌传承使命的全新诠释。
返乡以来,稍微空闲一点,杨想妮便到周边县份去找寻和学习侗族大歌,然后在线上直播教授给年轻人。

“一个侗族大歌歌师可能有100首歌曲,一个人一次或许只能录制10首,但10个人一次就可以全部录制完成,就有更多的机会被更多人看到。”杨想妮向记者细数着。
诚然,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与《哪吒2》的合作,杨想妮和她的团队让侗族大歌走进了国漫电影,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这一民族文化的魅力是侗族大歌与现代文化的一次“双向奔赴”,既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对未来文化创意无限可能性的一种探索。
“用年轻人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喜欢。”在杨想妮眼里,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在手机里、炸在舞台上的文化。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大歌,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采访过程中,时有电话打来催促,杨想妮告诉记者那是她们演出的团队成员,明天她们即将前往郑州进行演出,接下来还要去香港、北京......
“短期计划多出一些原创作品,打造出自己的IP,再开发一些原创歌曲;长远来看,就是坚持自己的方向,一步步走下去,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谈及未来,杨想妮自信且从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香琳
编辑/刘跃
二审/郎艳林
三审/吴文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15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