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孙可望,是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他不但生前就被封为异姓王,而且在明清两朝都被封为尊贵的“一字王”,在明朝时被封为秦王,在清朝时被封为义王。
张献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东将军,另加监军,节制文武。张献忠在川北牺牲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
李定国是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与孙可望相同的是,他们同为张献忠的爱将。张献忠死后都归顺了南明政权。
孙可望随从张献忠起义,因骁勇善战,受封为平东将军。张献忠战死于川西凤鸣山,余部由孙可望和李定国率领,进军云贵地区,作为抗清根据地,一路攻克遵义、贵阳,进据云南。
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孙可望与李定国等人一起称王,孙可望成为国主,年号兴朝。孙可望随后派大将一路收复湖南大部分州县。清军望风披靡。
就在这样良好的局面下,矛盾出现了。孙可望与李定国在联明抗清问题上的分歧是其内讧的主要原因。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二月,大西军余部领导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在贵阳附近的定番开会,讨论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
孙可望在会上主张把部队开往广西,继续与明军周旋,一旦失利,就转入南海。李定国坚决反对,他主张西进云南,建立根据地,联明抗清。李定国说:“当前清军大举进攻,闯王血溅九宫山,老万岁中箭身亡,我们与清军有不共戴天之仇。
大敌当前,如果再与明军厮杀,只会使清军渔翁得利。当务之急在于联明抗清,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李定国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与会将领的赞成。但孙可望对联明抗清,恢复中原已失去信心,只想保住所得土地,做滇、黔、楚、蜀四地的老大。
李定国表示孙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当场死去,旋即拔出宝剑,准备自刎。众将一见,忙夺下宝剑,一起跪地高呼拥护李定国的建议。孙可望见人心归向李定国,随即同意进兵云南,联明抗清,但对李定国产生了疑虑。
公元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孙可望被南明朝廷封为秦王。之后他俨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规定一切衙署的称谓前都要加“秦“字,对永历帝也极尽侮辱之能事。永历帝实在难以忍受不下去了,便派人持密诏让与孙可望有矛盾的李定国前来护驾。公元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国进入安龙,迎接永历帝到昆明。
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八月,驻扎在贵阳的孙可望亲自率十万大军向驻于云南的大西军二号人物李定国发动进攻。当时李定国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李定国采取诱敌深入之法,使孙可望一路未遇任何抵抗,兵不血刃就攻到了云南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
这时,李部已经在河对岸摆好阵势,以逸待劳。双方军队尚未接触,孙可望突然发现自己的前军大乱,纷纷后退。
经询问,孙可望方知前锋将领白文选不愿内战,已弃军投奔李定国。孙可望大怒,亲自率领精锐充当前锋,从正面强行渡河,渡到一半时,李定国军发动突袭,因是背水决战,孙部不得不拼死向前冲上对岸,双方展开混战。孙可望最后十万大军仅剩50余骑随其逃走。
这时孙可望仍可与李定国重归于好,联手抗清,或承认失败,退出军政舞台,隐居以终,但孙可望却压不下失利的怒火,跑到长沙,投降清朝,以借兵复仇。孙可望降清,出卖西南军情虚实,使李定国和西南抗清武装最后失利。汉人的最后一点希望就这样被抹杀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1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