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21日夜,织金县官寨乡,雨像无数被扯断的棉线,从墨蓝色的夜空倒下,几乎一整晚。冒雨排查安全隐患的官寨乡乡长张芳华、大寨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学远等6人在走村串寨几小时后,来到县城通往织金洞的旅游公路段。
“乡长,你们看,前面好像垮了。”杨学远忙踩下刹车,顾不得打伞就冲下车大步向前查看,强光手电筒在雨幕里划出一道晃动的光柱。前面的场景让他揪心:几块磨盘大的石头横亘在路面,一副“拦路虎”的姿态。
他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晚上10点47分。再过几个小时,景区的早班车和游客自驾车队就要从这里经过。这段旅游公路宽阔平坦,车流量大,车速较快,不及时处理就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怎么办?要不联系铲车?”随后跟上来的张芳华等人看到这一幕,心里也一下子焦急起来。
“现在夜已深,不好找铲车。”杨学远打着电筒四处看了看,还好山体塌方不算严重。但眼前的石头一看就抬不动。他弯下腰掂量了一下,最大的那块至少有一吨重,表面滑溜溜的全是雨水和泥浆。
“这石头比你家老黄牛还壮,我们几个一起用力也抬不动啊!”站在旁边的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袁茂淇看着大石头搓了搓手,“但是这个时候难以找人帮忙,只能我们想办法。”
抬不动怎么办?大家弯下腰将零散的小石头搬离道路,对于这几个大石头似乎无可奈何。“抬不动就敲碎!”有人突然说了一句。
“对对对,我去寨子里找大锤。”说干就干,杨学远立即上车返回寨子借锤。其余人将车辆移至路旁打起应急灯,继续捡小石头。
雨时大时小,时停时下。几人衣服湿透了,穿长裤的人裤脚沉甸甸地往下坠。
“锤来了!”大约过了20分钟,杨学远去而复返,从车里拿出大铁锤。第一锤砸在石头上,只留下一个浅浅的白印,震得他虎口发麻。铁锤撞击石头的响声在雨夜里格外清脆,每一下都像是敲在绷紧的弦上。
“1,2,3……”他一边敲,旁人一边数。敲到第20锤时,“咔”的一声响,第一块石头表面裂开一道缝,泥浆顺着缝隙渗出来。他额头上,雨水和着汗水汇成涓涓细流。
“你休息一下,我来。”张芳华上前接过锤,继续敲打石头,数着数着,石头碎成几大块。随后有人接过锤又再敲打,直到能抬得动,大家你一块我一块移出道路。
就这样,6人轮流挥舞大锤,终于将几个大石头“肢解”完毕。落石全部清理干净后,几人在落石的道路一侧拉起警戒线,准备回去休息。袁茂淇擦了擦汗,拿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12点15分。他将清理好的路面拍照发给还在其他村排查地灾风险的乡党委书记周坤,“书记,落石已清理完毕。”
民生细节无小事,雨夜敲石显担当。
“这段时间多地灾风险隐患,每逢下大雨,我们就要连夜排查。按照县气象部门的预警和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分成各个小组走村串寨巡逻,几乎通宵不睡觉。”周坤说,每个降雨的夜晚,各个小组在深夜12点和凌晨3点、6点分别要在乡工作群报告排查情况,“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7月22日早上7点,第一辆景区大巴缓缓驶过清理干净的路面,车上传来导游清脆的声音:“各位游客,前面就是美丽的织金洞了……”
早上8点,张芳华走在上班路上,看着进出景区的车辆,突然觉得昨晚那些敲打石头的声响,像一串藏在雨夜里的民生音符,虽鲜为人知却悦耳动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编辑 吴传娟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9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