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围栏沿田边绕一圈,每5米安装一个捕鼠器,老鼠就会自己送上门来。”在遵义市余庆县的乡间田头,杨再学正示范讲解TBS灭鼠技术,农区褐家鼠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的学员凝神听讲,手中的笔记录个不停。
杨再学开展治鼠培训。遵义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杨再学是余庆县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推广研究员、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学科带头人。工作37年来,他坚持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不仅带领贵州鼠害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治鼠领域空白。
回想与老鼠“打交道”的历程,杨再学感慨颇深。“余庆县山多、林多,曾经老鼠也多。”杨再学说,这里虽然盛产各类农作物,却也苦于鼠害。生长于余庆县大乌江镇的杨再学,从小便目睹了鼠害对庄稼的破坏,因此对老鼠深恶痛绝。
1986年,杨再学从贵州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分配至余庆县植保植检站工作,恰巧赶上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开展鼠种种类调查,上岗才3个月的他果断申请参加调查任务。“大家都讨厌老鼠,却拿它没办法,那我来想办法。”杨再学说。
尽管在读书期间没有学习过治鼠方面的专业知识,杨再学却一点不“畏惧”。听说有鼠害防治的培训,他就找机会旁听,或是写信向外地专家、教授求教,厚着脸皮找人借资料。不仅如此,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干劲十足,扛设备、抓老鼠,参与测量、解剖,跟着前辈边学边问、边问边干,一步步学成了个灭鼠技术骨干。
十年磨一剑。1996年,受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委托,杨再学担任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主持人,成为全省治鼠人的“老鼠头”,担负起全省农田鼠害监测与治理工作的重任,带领全省18个县(市)鼠情监测点组织开展农田鼠害研究大协作。
“操作简单”“见效快”“很安全”……在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遍野稻田的丰收喜悦中,农户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杨再学研制推广的“毒饵站”灭鼠新技术的优势。“我们用PVC管、矿泉水瓶等做盛放毒饵的容器,不仅能有效遏制鼠害,还能避免裸露投放毒饵,保证人畜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杨再学介绍。
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杨再学带领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推广鼠害绿色防治技术,并手把手对农户进行鼠害防治培训。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以及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鼠害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杨再学深知,鼠害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技术过硬才能从鼠口夺回更多粮食。
早在条件艰苦时期,杨再学就亲手搭建了一个简易实验室,开展鼠害研究工作,钻研、完善治鼠技术。“通过测量老鼠的体重、体长、尾长,观察怀孕等情况,就能掌握它的习性、繁殖周期等规律,这对鼠患预报、防治都有好处。”杨再学表示。
观察、分析、总结,杨再学认为这是鼠害防治工作的关键一环。这些年来,杨再学捕捉了上万只老鼠,开展上万次解剖,收集各类数据近100万个,并建起鼠害陈列室,为贵州新增20多种、100多只鼠类标本,为农田鼠害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信息。为此,他的同事曾笑言,杨再学的笔记多得要用箩筐才装得下。
不只善于“自我输出”,杨再学还勤于“外向输入”。杨再学推动建立的鼠害资料室里,存放着1986年至今的治鼠成果和相关文献材料,为推动鼠害防治事业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各地的鼠害专家经常来电、来函,甚至亲自到我们这查阅资料。”杨再学自豪地说。
谈及一路来的感悟和收获,杨再学说:“鼠害防治工作虽然辛苦,但这项事业需要有人来做,也值得去做。”30多年来,杨再学从一名县级植保站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成长为行业内知名鼠害研究专家,他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态度诠释了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如今,面对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他戏称是老鼠“成就”了他。
“明年我就退休了,在这之前我有个愿望,希望能培养更多鼠害防治接班人,接续用科学、高效的方法守护好粮田。”杨再学说。
言必行,行必果。9月18日,农区褐家鼠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再次在余庆县开班,来自全国9个省27个省、市(州)、县级植保机构的30名学员开启为期7天的培训学习历程。“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操,从老师主讲、学生听,到学生讲、老师指导,让我获益匪浅。”贵州学员兰香瑚说。
2018年起,杨再学推动举办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培训指导来自贵州、山东、甘肃、四川等地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员超100人,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鼠害防治人才培训经验和模式,为推动全省及全国鼠害防治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灭鼠事业大有可为,鼠害防治永远在路上。”杨再学说,只要热爱,并坚持钻研,在基层也可以干出成绩、基层农技人员也能成为专家。如今,在他的引导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技人员投身鼠害防治事业。与此同时,贵州的鼠密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下降为3%-5%,成效显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千万家,杨再学正以此言传身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8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