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为书寻“知己”
82岁鲁美老馆长退休“再就业” 在这方20平方米的“艺术世界”遇见灵魂伴侣
“我刚从北京回来,三天跑了四家公司,相距最远的一个单程就得60公里。”5月8日,82岁的张浩在书店内娓娓道来。他直言,若不是因为出版商及书商朋友多,他的出行不会如此高效。而他每次出行的目的,就是找书。究竟是怎样的缘分,让如此高龄的老人依然为此奔波并乐此不疲?记者听他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老馆长退休后 创办外版艺术书店
张浩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72年到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工作,退休前任图书馆馆长。“我在图书馆工作了30年,退休后便开始打理书店,如今已是第23个年头。”张浩说,书店是他一手创办的,按照当时学校领导的要求,书店用来作为校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张浩开始了新的“上班”旅程,第一步便是选书。“我当时兼任多家图书出版公司的顾问,每年都会应邀去国外展会选书。我选的书,基本不到一年就能卖掉八九成。”张浩说,正因为一趟趟的远足,让原本空空的书架被逐渐填满。如今,四川美院、西安美院等院校都直接或间接用过张浩选过的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直接从书店买过书。日月轮转,人来人往,书架上的书不断变幻着造型,更新着内容,等待着那些灵魂伴侣。
小空间里打造出
“艺术世界”
初夏,阳光正好,温度适宜,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走进藏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里的外版艺术书店,一种局促感扑面而来。书店仅有20多平方米,没有窗户,风扇呼呼地吹着,一切都不那么传统。可当你沉浸下来,却发现这里是“艺术世界”。
英国的水彩、意大利的雕塑、法国的油画……翻开每一本书,仿佛就打开了一道艺术之门。“我参加过十几届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每次都会精挑细选,把书成批带回来。”张浩介绍,书店内有几千种书,装满了三个库房,像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出版的书一应俱全。在书店内,张浩也收到过不少“求助”。他曾为校方提供过国外全景画创作资料,为国内很多美院引进了国内外仿真复制画等。吉林大学在建美术学院时,张浩曾受邀帮忙引进了该校首批外版书籍。
“预约书单” 写满三个笔记本
记者注意到,店里的很多书都贴着标签。“这些书有的是师生要的,有的是各院系要的。”张浩说,学校各系都有一个小资料室,这么多年,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国画系等都会来书店买书。
姓名、电话、书单……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三本写满了预约记录的笔记本。记者看到,有写着需要家庭的、自然的、非修建的庭院照片;有需要欧洲餐桌近景的,要有食物、有台布的等等。“有人研究世界各地的厕所建筑,我这刚翻出来两本书。”张浩说,每个人对书的需求都不同,他希望尽全力满足。很多人还会通过拍封面图或者提供国际书号,让他帮忙寻找。张浩直言,不敢说都能找到,但也能找到60%到70%。每次帮大家找到书,他都有一种自豪感。
愿为书寻找
真正的“知己”
“有三分之一的书是打折购进的,我也都打折卖。面对一些学生,有的甚至赔钱卖。”张浩说,他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看书、爱书、买书、用书方便且价位合理的地方。在书店,他直言最大的快乐就是与大家聊艺术,尽兴时甚至不觉时间已经来到晚上8点钟。
张浩表示,一位来东北旅游的青岛女孩曾走进书店。她说,自己一路骑着山地车,在烟台坐着轮渡到大连,又一路向北而行,经黑龙江、吉林,最后来到沈阳。“她到书店那一刹那就特别兴奋,挑了很多书。女孩背了不少特产,我当时就承诺邮寄,邮费我来出。”在张浩看来,一个人在艺术领域的造诣,与其藏书量成正比。很多搞艺术的人,只要有条件都会去博物馆、美术馆,纸质书更因其可以最大程度还原作品而被珍视。
尽管年龄大了,但除了出门选书,每周一到周五,张浩都会准时出现在书店。他说,自己真正“退休”之前,可以安置好这些书,也为它们找到真正的“知己”。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刘宏伟 摄影记者 陈鸿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0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