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年跨年档的剧你看了吗?
因为要和春晚、春节档电影竞争观众,所以这个时期的片子往往是有两把刷子,既要照顾各个年龄层,还得有趣、耐看、不浮夸。CCTV8和裤子都排了《大唐狄公案》,讲的是狄仁杰还没到中年发福时期之前的探案故事。
作为咱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本土侦探,狄仁杰当上京官,已经是45岁以后的事儿了,所以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也都是岁数一大把的样子。
但在没出任大理寺之前,他也破过很多案子。特别是荷兰汉学家写的原著已然很有意思,本大聪明蛋肯定是要看一眼的。
最高效的P人?
有一种人,平时从没时间规划概念,只有在deadline到来之前的一小会儿,才是效率爆发期。他拖延,你不能催他,因为他的计划就是只要不耽误事儿,前面怎么安排都ok。
《大唐狄公案》里,没入仕之前的狄仁杰,是一个合格的P人。
在周围人因为武后新政而纷纷急于赶考的时候,别人看书他刚醒,别人做题他吃饭,别人背诗他闲逛,别人温习他发呆。
这样一个P人,看似从来没有合理利用过任何碎片时间,实际上不动声色地get了大家都未曾注意的细节。
他旅居的贫民客栈疑似混入大盗,然而眼瞧着公务员考试就要开始,一旦所有人被扣下审讯,就会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而狄仁杰在数十分钟之内,全篇背诵所有登记入住的旅人4日之内的行动轨迹。
人脑做流调,人眼当监控,他的效率远远超于常人。
原著是欧洲作家所著,因此本剧的开篇巧妙化用了美剧的思维,去展现这个经典的中式ip:
从最初“凤印失窃”,到后来“失德皇后引发天罚怒火”,狄仁杰没有听信朝野对武后的非议,一上来就以全盘把握确定方向的姿态去审视案件,而是用抽丝剥茧的思维模式,从最小的细节不断串联。
按常规破案思路,朝局上一方受舆论非议,大概率是敌对方从中作梗,那么最大的怀疑对象,就是和皇后政见相悖的长孙大人。
但狄仁杰在组织成完整证据链之后,思考作案动机,没有局限在直接的人物关系网中,反而是根据自己的老师多有拥护男权、蔑视女性的三纲五常之论,推断出实际上为皇后效力的人当中,未必真的拥护皇后。
找出谁做了、谁参与了、谁诱导了,这案子还不算了结。
狄仁杰最终在皇后与长孙卿的博弈中,确定凤印丢失一案,是武后将计就计的局中局。自第一个案子,《大唐狄公案》就通过狄仁杰如何经仕途却又长期远离朝局中心,以他的性格,去补足出了一种非官方的可能性——
既然能靠断案公允而流芳百世,那么他必然具备能周旋于上层与百姓双方的能力;同时又因为擅长体察民情,那他心中也一定会带着些许理想主义。周一围版的狄仁杰,多了几分理想主义的浪漫。
癫公癫婆的克星
有一些网上的评价说,《大唐狄公案》的节奏好奇怪,不是顺着一个大案层层叠叠地查下去的,而且和原著比也有改编,看起来有点摸不着头脑。
如果按“狄仁杰如何成为六边形探案战士”的逻辑去看,这个节奏是Ok的。
第一章的凤印案,讲的是真正大案,总是阴谋与阳谋交织;那第二章的屏风案,则是讲民间案由里,那些有本事行凶,却又抱着侥幸心理,觉得靠小聪明也能逃出制裁的癫公癫婆。
当地的大诗人疑似患有家族性癫狂症,需要服药控制病情。在一次病发之后,失手杀死自己的妻子,按照唐律,疯人杀人罪不至死,类似现在的“无刑事责任精神病人”。
再加上诗人承认杀人并自首,精神疾患+主动交代,可以按无罪论处。
伉俪情深变阴阳两分别,稍微有点人道主义,就不舍得判诗人极刑。但,事实也是如此吗?
当所有证据都指向“诗人真的有癫症”时,过于顺利,反而显得不正常了。
狄仁杰为了证明癫公到底是不是癫公,去找了个真正的癫婆,目睹癫婆的现场发癫的美好精神状态。
正如“喝醉酒的男怎么还记得礼让领导,偏偏不记得自己打过老婆”一样,诗人既然能控制自己的热汤碗泼向会变色的屏风,那又怎么会是真正的癫公呢?
在原著里,屏风杀妻案,终究因为没有物证,因此未能对诗人绳之以法。而在剧版的改编里,仍旧保留了诗人盗用妻子诗稿的设定,将其改为虽然无法靠杀妻案定罪,但却可以通过诗稿欺君,另作他罪处理。
癫公有靠发癫来躲避被论罪的招数,狄公也有利用律法的弹性去治罪的方法。在剧版《大唐狄公案》里,不难看出主创增添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影视化思路:
原谅凶手是老天爷的事儿,作为侦探,只负责送施害者去见阎王。这一版狄仁杰,多了一点点的“坏心眼儿”:抓人,还要诛心。
在狄仁杰发现诗人因为发现妻子和他人私通而恼羞成怒,却又不得不依靠妻子的文采来撑住“文豪”的门面时,他完全不会因为自己是男性,因此产生半点“这男的被绿了也挺可怜的”的怜悯;反而当面揶揄他,要不让圣人也顺带了解了解你的事迹吧,装过的X迟早都是要还的。
这也是周一围版狄仁杰,另一个招人喜欢的特质:擅长用受害者视角思考案情。
江湖味的狄仁杰,一样是正宗风味
在之前以狄仁杰为主角的剧作里,往往是以“官员查案”为主视角。而在《大唐狄公案》里,狄仁杰的视角变得更平民化、受害者化——
在第一章凤印案里,狄仁杰勘出城内四处起火,其中一次的源头是自己发小的酒壶里被投入㷋石。而一个世俗意义上不成功的人,他借酒消愁的酒壶,又有多少人在乎呢。
分析魏师的心理时,也是通过看他给太子写朱批,发觉出向来谨言慎行的老师,骨子里的守旧超乎常人想象。
本剧里狄仁杰,不仅游走在朝堂和江湖之中,甚至还会些武艺,还爱听曲儿。
很多观众对狄仁杰的印象是爱民如子、铁面无私、知人善任、聪慧卓绝。除此之外,狄仁杰的祖上是羌族,之前在甘肃一带任职,其中不乏武官。
剧中还给他安排了两个来自边疆地区的“兄弟”,也暗合了狄仁杰后来擅长处理汉人和外族人之间矛盾的正史。
看惯了经验老道、对一切了然于胸的狄仁杰,再看看29岁的时期的狄仁杰,正如来自过去的子弹正中眉心。
身怀才情,却迟迟没有在官场上崭露头角,自然有一定的原因。从李唐到武周,狄仁杰青年时期恰好是唐朝历史最为风云变幻的阶段,在凤印案中,也交代了狄仁杰与原著作者,荷兰的外交家高罗佩有跨越时空的共鸣:
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把西方大航海精神与东方能文能武的游侠互相交织。
作为一个半生离家的汉学家,高罗佩哪怕是在二战时期,还在他国收集中国的文物、藏书,本是个追求中西文化共通高于官衔的知识分子。
狄仁杰,也是一个不一味追求官职做到多大,更注重做官能为其他人谋来什么福祉的理想主义者。他作为汉化羌族人的背景,和娶了中国太太的高罗佩,冥冥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起醉心于权力漩涡,狄仁杰更爱体察民情。也正是爱民,所以他才会真切地去研究武后新政,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大唐狄公案》里的长安虽然繁华,但在狄仁杰的视角里,却是满眼为了前程放手一搏的“长漂”。
正因如此,他反而成了最能明白武后心思的臣下,也因此获得了武后的赏识。曾经面对权力无可奈何却不被打倒,真正获得权力之后仍然保持初心,是这一版对狄仁杰的成长的刻画。
每一个人到中年,长出肚腩的大爷,或许年轻时也有仗剑走天涯,惩恶扬善的梦。这样的理想,在小孩子、少年、中年,乃至老爷爷的心里,永远都不会熄火,也正是能让一家三代人都聚在电视前,一起品这部经典古装传奇剧的理由吧。
E姐结语
剧中自然是有很多大场面、刺激的中式恐怖,从香艳的情杀案,到风云涌动的纵火案、涉及多方势力的黄金案。
不过比起案件中的反转,玄之又玄的拍摄场面,不是那个最费笔墨的优点。
另外剧中调色没有按照阴森诡异风去设计,在追求神秘感的同时,对于多数观众的视力来说很友好。
个人感受来说,如果不喜欢看狄仁杰如何获得皇后的青眼,剧情意义大于破案本身的Part,那么从第5集第二个案子开始,关于纯探索案情的部分加量不加价,悬疑爱好者应该更容易接受。
有一些评价,是说“怎么这一版狄仁杰不光说谎诈人,又摆烂,还讹人”。我个人是觉得,能斗手眼通天的天龙人,亦能斗底层穷苦人的侦探,很有可能是心里带着几分匪气的——
不然只靠讲道理,怎么把天龙人的傲慢和底层人的耍狠,平衡到位呢。
跨年档排上这部剧,平台是很会捕捉咱们观众的口味的。
有正义之心,却未必受繁文缛节的桎梏;有贵人赏识,却未必天天跟着领导干活儿;考试能过,上班不用打卡,有点小钱有点小权但都不多,只要顺心就心满意足,这不就是多数人追求的状态嘛!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心中的狄仁杰是怎样的?
来评论区说说吧~
上一篇:
把它放进春节档,导演一定有他的理由
拓展阅读:
虐女始祖:仙剑的女主们,惨得五花八门?
-今天头条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高效的元元
值日生: 菜籽 美术:树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4 23: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