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慈禧第一次看到灯泡,说了一句话至今都让人哭笑不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0 20:52:00 来源:戏说三国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实行关闭锁国,导致消息闭塞,相比较世界其他国家的进步,清朝反而是倒退的,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阶级。他们妄自尊大,以天朝上国自居,因循守旧整天痴迷在自己的世界里。特别是在晚清时期,权力被慈禧太后独裁,严重限制了国家的发展。

慈禧第一次看到灯泡,说了一句话至今都让人哭笑不得

到现在为止还有人认为,清朝的不断衰落甚至是灭亡其实都是慈禧太后造成的。她的统治让清朝倒退上百年,积弱的国家让西方列强不断的欺负着。在科技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统治者腐败、思想守旧,而西方则是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有些有识之士将西方的先进科技引进清朝,慈禧太后第一眼看到它们的时候闹了不少的笑话!

就比如李鸿章要修铁路的时候,她说这会损坏了大清的龙脉,带来不好的国运,于是就不修铁路了。好不容易李鸿章软磨硬泡修完铁路,开通火车之后,慈禧太后又说这火车车头发出的轰隆声太大,还喷黑烟,很危险,改而去掉火车头,让几匹马拉车……

还有就是有一次慈禧太后做大寿,很多官员纷纷送礼来巴结慈禧太后。其中就有袁世凯的一份礼物,袁世凯当时的费尽心思的从西方搞到了一辆汽车,当慈禧太后第一眼看到,汽车开动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跑这么快,肯定要吃很多草吧”在如今的人看来,是一句玩笑话。但凡一个普通百姓说出这样的话,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就显得非常迂腐了。

慈禧第一次看到灯泡,说了一句话至今都让人哭笑不得

有一次洋人给她照相,慈禧吓得屁滚尿流,说这是摄人魂魄的,不吉祥。于是乎,摄影师把照片拿出给她看,慈禧一看照片中的自己,哟,貌美如花,看来得多照照才能够留给后世瞻仰自己的芳容。这才勉强接受了摄影机。所以现在你可以看到,慈禧留下来的照片真是蛮多的。

而电灯生产出来的时候,那时候中国还在用蜡烛照明。在1888年的时候,李鸿章在西方购买了一台发电设备和灯泡作为礼物给慈禧,她收到这个礼物也是很开心,但是她不知道这是干嘛用的。当时慈禧太后刚刚从外面回来自己的殿内,发现上面挂上了五颜六色的东西,于是就问旁边的李莲英,我这出去,你在我的殿里挂上五颜六色的茄子做什么?

慈禧第一次看到灯泡,说了一句话至今都让人哭笑不得

李莲英也没有接话,而是问了一句:“老佛爷,该掌灯了吗?”慈禧抬手示意,瞬间电机轮转、满屋亮堂,慈禧一看这东西比油灯强多了,也就欣然批准了电灯的使用。如此说来,电灯能在中国推广,倒也称得上颇为传奇了。

可以说,当时的列强都在前进,而只有我们的国家停滞不前,身为一个国家的掌权人,却不知道新事物的出现,还没自己的臣子们了解的多,实在是没有一点点的卓识远见,所以清朝灭亡是必定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0 22:30: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慈禧第一次看到电灯泡,脱口而出一句话,至今让人啼笑皆非!
清朝末年,许多西方技术和发明传到了我国,但那时外国人的东西是奢侈品。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看到。一般的老百姓根本看不见这种高端货。慈禧太后作为晚年的最高统治者,对西方的发明非常好奇,
2025-01-12 19:03:00
慈禧第一次看到灯泡时,说了一句让人捧腹的话,至今沦为后世笑柄
...猜测,并且出过不少洋相,慈禧在首次看到灯泡时,说了一句话令人哭笑不得的话,旁边还有一人,差点就笑出了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了中国国门,这时候才有人意识
2025-04-09 18:03:00
清朝的闭关锁国与慈禧的荒诞要求
...,必定发难,慈禧太后下令让马来代替火车。而慈禧太后第一次乘坐火车时也提出了三个特殊要求,至今都还让人无语,成为饭后谈资。第一个是火车司机必须跪着开车,慈禧位高权重,容不得别人
2023-09-15 01:33:00
慈禧第一次看见电灯亮起,脱口而出喊了2个字,流传至今成口头禅
在网上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历史话题:有网友表示若是将中国史,和世界史放到一块学习时,会有种强烈的时空错乱感。什么牛津大学成立于北宋时期,唐伯虎和米开朗基罗才相差五岁……两相对比下来
2024-09-07 10:01:00
慈禧第一次看到电灯,说了一句什么话
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清朝闭关锁国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各国眼中的东方大国,这里有着高度发展的文明,有着富饶的物产,有着几亿人口,是充满先进和智慧的代表。然
2023-07-25 14:12:00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让晚清走向灭亡的?
...慈禧太后的安排,所以李鸿章每天都要察言观色,即使有一句话惹恼了慈禧太后,就要面临杀头的风险。所以他也很害怕,从来没有享受过自由独立的时刻。虽然他当时处于一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地位
2023-01-25 19:45:00
...这种照明技术很快传入了我国。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准备还政光绪帝,退居西苑(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附近)颐养天年。时年上半年,清政府从祁罗弗洋行,购买了蒸汽直流发电机及电灯
2024-03-22 02:02:00
...尽心思的进贡各种奇珍异宝,其中更不乏一些西洋物品。第一次见灯泡,大喊两字公元1888年,李永章为了给慈禧太后贺寿,高价从外国商人手里买了一套供电设备,但是谁知道却也闹了一个笑
2022-12-24 10:42:00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是清朝真正的一把手,始终处在权力的核心区域。论知名度,慈禧绝对是一流。但是慈禧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说起清朝的女人,清朝末期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自然是慈禧,慈禧之所
2023-08-18 10: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