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张小小的碳标签,正在成为撬动轻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支点,从源头到终端系统重塑着“中国制造”的低碳竞争力。
8月6日,在本报刊登《轻工行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一文中,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对全体轻工企业发出《关于鼓励轻工企业建立碳标签体系的倡议书》,标志着轻工业绿色转型迈入以碳足迹量化管理为核心的新阶段。
“碳标签不仅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量化工具,更是通过科学标识推动减排环节精准定位的制度创新。它既是国家政策的具体实践,也是轻工业从传统制造走向绿色低碳的关键转变。”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 本报记者 王薛淄
政策协同驱动
绿色标准体系加速成形
继2024年7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后,2025年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政策进一步聚焦产业实践,国家层面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轻工业积极响应、全面跟进。“尽管碳标签尚未直接纳入国家级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但在建设零碳园区所涵盖的八大任务里有一项任务: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鼓励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的落地,与碳标签体系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上述受访人表示,“企业通过碳标签认证,可清晰展示产品碳足迹,助力消费者和采购商识别低碳属性,推动绿色产品市场流通。从长远看,大量企业获认证将显著促进园区践行‘以绿制绿’,间接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2025年7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讲话中提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计划在“十五五”期间选树100家绿色制造标杆企业。记者了解到,此类企业的评选应满足以下条件: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进行低碳化改造,拥有低碳技术应用,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低碳化,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和改善,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上述受访人透露,遴选工作将重点面向两类试点方向:一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二是技术引领型企业。
细分行业齐发力
标准建设夯实基础
当前,各轻工行业组织及企业正积极响应国家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号召,正加快建立碳足迹标准体系。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发布了灯具、光源及控制装置的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推出家电碳足迹核算通则和冰箱、空调碳核算细则;中国自行车协会制定电动自行车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这些为构建统一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支撑。
为推动轻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碳标签将推动轻工业实现“三个转变”: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碳,从成本竞争转向“碳值竞争”,从传统制造转向数字绿色融合。“如在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碳转变中,家电企业需覆盖原材料、生产到使用的全链条碳排放,倒逼其选用低碳钢材、光伏供电并优化节能设计;造纸企业则从源头选择可持续木材,改用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而非仅关注末端废水处理。在成本竞争向碳值竞争转变中,低碳家电凭借碳标签进入绿色采购清单并获溢价,造纸企业的合规碳标签产品虽成本略高,却因下游偏好实现订单增长,‘碳值’成为核心竞争力。在传统制造向数字绿色融合转变中,家电、造纸企业通过能碳精细管理平台实时采集能耗数据,优化生产调度,数据驱动让传统制造与绿色目标深度融合。”上述受访人表示。
与此同时,面对不同轻工领域碳足迹核算的复杂性,行业正构建“统一框架+细分适配”的双层标准体系,确保轻工产品碳标签行业标准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在核心原则上,明确全生命周期核算边界、数据溯源规则等共性标准,保障核算逻辑的一致性。同时针对细分领域特性制定差异化指南,如塑料重点核算原料环节,食品包装纳入冷链能耗,兼顾行业特殊性与标准统一性。该体系依托产、学、研协同开发,以产业链实际数据验证可行性,避免‘一刀切’。”上述受访人进一步表示,在品类选择上,会优先聚焦高碳排放、高市场流通量及政策关联度高的重点品类,如家电、造纸、食品接触包装等,这类品类减排潜力大、消费端认知度高,优先制定标准可快速形成示范效应,为其他细分领域提供参考范式。
突破性机制设计
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作为轻工业绿色低碳升级的制度创新,碳标签在机制设计上实现了多重突破。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传统环保政策以行政约束、末端管控为主的激励逻辑,碳标签通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信息的强制披露,构建了“市场认可+价值变现”的正向激励:企业的低碳投入不再仅靠政策补贴,而是能通过碳标签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获得绿色采购溢价、消费偏好倾斜等市场回报。在市场调节层面,传统政策依赖政府“自上而下”的管控,而碳标签激活“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让消费者、下游采购商通过“用脚投票”筛选低碳产品,倒逼企业主动减排,形成“低碳即优势”的市场筛选机制。供应链管理上,传统政策多聚焦单个企业的排放管控,碳标签则以全链条碳足迹核算为纽带,推动核心企业向上下游传导减排要求,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消费形成“链上控碳”协同,实现供应链整体低碳转型,而非孤立环节的减排。
针对中小企业碳核算成本高、数据基础弱的问题,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将牵头建设“碳标签公共服务平台”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平台”,提供低门槛核算模板,自动抓取企业能源与生产数据,支持批量生成碳标签报告。信息中心还将开展分层培训,推动链主企业共享数据与经验等工作。“对中小企业而言,先接入平台、参与碳标签体系的企业能更早抢占市场先机,在未来行业标准制定中拥有更大话语权。”上述受访人表示。
推动国际接轨
助力突破贸易壁垒
全球零碳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新型绿色经贸规则体系形成。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提出零碳目标,竞相发掘绿色经济潜力与机遇。在此背景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标签认证分级制度成为我国轻工业突破贸易壁垒的重要方向。
“当前欧盟CBAM等机制确实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上述受访人表示,“我们将联手相关机构积极推动碳标签体系与ISO、GHG Protocol和欧盟PEF等国际标准对接,帮助企业通过一次核算同时满足国内外市场合规要求,有效避免重复认证。”
据了解,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还将联手相关机构共同推进与欧盟数字产品护照(DPP)等机制的互认和试点合作,进一步降低出口企业合规成本。除了标准对接,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计划通过建立碳数据行业标准,明确数据采集、留存和使用规范,提升体系权威性。同时加强跨界合作,与金融、电商、物流、海关等部门打通数据通道,让碳标签从单纯的“证书”转变为在绿色金融、政府采购和跨境贸易中实际流通的价值凭证。
轻工业的这场“碳值革命”,正在将产品背后的碳排放从隐性成本转化为显性竞争力。当消费者手持贴着碳标签的电器,当出口企业的认证数据同时点亮国内外市场,一条以“碳”为纽带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已清晰可见。
“展望‘十五五’末,我们希望轻工业整体碳排放强度能比现在下降大约20%,绿色产品占比提升到50%以上,重点行业占比达到60%。同时,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数字化碳核算,十万件以上的产品获得碳标签。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努力,轻工业不仅能为国内的‘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展现新的竞争优势。”上述受访人表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7 0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