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当下社会最可怕的现象:傻子共振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12-27 18:39:00 来源:缘之心

“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凯撒

这句话是不是凯撒说的,不一定。但是它揭示了人们“信其所信”的认知习惯和倾向。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在1971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概念。

“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看到的、他们想到的、他们已经得到认可的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事物,其他东西他们视而不见。”

在互联网信息流推送算法加持下,很多意见领袖拥有了类似“大巫师”的能力,可以聚集一批认知差不多的人,形成正反馈机制,越来越强大;

甚至,有时候没有意见领袖充当“大巫师”,不通过大规模直播和宣讲来举行“仪式”,也能聚集起类似的人群。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很多匪夷所思的“共振现象”风起云涌,虽然很多“共振”明显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具有反常识的典型特征,但是这并不影响共振的强大作用,它被称之为“傻子共振”。

01

现在社会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傻子共振”现象太严重了。

“傻子共振”一词出自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59年出版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实际社会互动中,往往不是理性的、清醒的,而是“愚弄与被愚弄”的。

他使用了“傻瓜的共振”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情况:

当人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某个社会圈子之外时,为了获得圈内人的认同,他们会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行动可能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但却是人们为了获得认同而产生的行为。

后来,这个术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营销、管理、教育等,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社会压力时,为了获得认同而采取的盲目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或虚假的信息在社交媒体等渠道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公众舆论的热议。严重的情况下,“傻子共振”可能会导致群体暴力或其他不良后果。

以前的傻子散落在各处,现在却在互联网上联合起来,而且声势浩大;他们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事情,只赞同自己想赞同的观点,形成信息茧房,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傻子共振现象在医美界的表现同样严重,人们深陷某种状态而无法自拔,表现出无法自我控制的从众,明知完全脱离底层逻辑,但是选择性糊涂。

现在社交软件平台有一个很大的弊病:你可以很容易拉黑与你持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反驳者,于是你身旁只剩下跟你相同的人。

久而久之,你只能听见另一个自己的声音,最终使形成了“我才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的意识。

从而引出一种效应叫“回音室效应”:

当越来越多的相似者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回音,回音再产生回音,声音就会反复被叠加,于是置身于其中的人,只能被一种观点笼罩。

在小圈子里面的同一种看法,不断地被肯定,不断的被重复,不断地互相传播,并且排斥异见,最终导致这个圈子里的人,视野越来越狭窄,思想越来越偏激,偏见越来越严重。

人们迫于表达的永远不是内容本身,而是背后迫切被理解的心情。

每个人都在证明自己是对的,一旦看到不符合自己口味的事实,大脑就会立刻搜集证据去证明对方是错的,这是人性的基本属性。

02

未来的世界,认知监狱将更加坚固,社会将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单元格,相同的人被放在同样的单元格,单元格的墙壁十分坚实,里面的人互相肯定和认可,拥有共同的一片天。

然后,利用短视频/直播/游戏/网购等等,让他们玩的不亦乐乎,最后再把他们折叠起来。

算法越发达,内容推送机制就更高明,可以精准的给每个单元格投放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这些人未来都将被是喂养和投递的,就像给宠物投递食物一样,未来绝大部分人都会活成“宠物”,这些“宠物人”被圈养起来,好吃、好喝、好玩地伺候着,每天都在寻思着怎么消耗自己的时间。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解释了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巨大差异:

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不理智、易受情绪影响,并且容易受到操纵。

“傻子共振”之下,一群人聚在一起时,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变得愚蠢,即使他们单独行动时可能并不是那样。

傻子共振现象还可以理解为愚蠢的一致性(Foolish Consistency),当一个人坚持一种错误的决策或观点,仅仅是因为眼前利益或思维惰性而无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无法顾及事实证据或其事物的底层逻辑。

这种现象在医美决策中常常出现。

傻子共振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线性思维和自我中心导致的。

另一种是认知对抗,指人们在面对信息错乱和观念冲突时,感到极度不适和自我矛盾,无法分辨好坏,也不愿意遵从内心,只能模仿他人的行为,甚至明知是错误的行为也无法自制。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时会采用某种方式来减少认知上的不一致,例如自我蒙蔽,以恢复心理平衡。

上述两种情况都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和情绪状态中的不足或困境。

“思维封闭”的人是什么特点?

他们敏感、多疑,总认为外界在入侵自己,时刻都是提防的姿态,内心自卑、思想保守,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思维开放”的人是什么特点?

他们比较自信、谦卑,对外界的包容性很强,时刻都是接纳的姿态,能够换位思考,就事论事,客观冷静,很少有偏见。

思维封闭的人固步自封,为了保持自我,要把自己牢牢锁住;

思维开放的人包罗万象,随时都在迭代,跟世界的变化同步。

思维封闭的人更多的精力都在内耗上,因为他们被局促在一个角落里,往往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思维开放的人可以把所有精力一致对外,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执念,因为他们不需要再腾出精力说服自己。

03

思考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脑袋里的一切都是对的,你口袋里为什么没有你想要的?

⼀个⼈大脑里能同时兼容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事,并行不悖,是第⼀流智慧的标志。

事实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突破自己的茧房。

人性真的很神奇:

人们普遍认为,要花5年时间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是非常漫长的。

但如果花40年时去浑浑噩噩的生活,每天在原地打转忙碌,在一群无趣的人里苟且,是无所谓的。

人生最大的悲哀,由于教育的先入为主,使我们过早的形成了“小认知闭环”,并且被紧紧的禁锢其中,无法看到更大的世界。

人生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那么一个人或事,让我们清醒的看到了自己认知闭环的局限,突破思维监狱,并构建更大的认知闭环。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都活在自己的执念里。我们现在脑门上流的汗,都是当年脑子里进的水。

如果仔细复盘我们过往犯过的那些错误,或者失去的各种机会,你会发现这些往往都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局限”带来的,这不是别人蓄意破坏的。

下面的描述就是绝大部人的状态:

它们每天疲于奔命,满地寻找金子和面包,只想得到眼前的小利益,却从未想过要突破自己的认知茧房。

它们两眼放光,却始终看不到那把能够打开自己“思维牢笼”的钥匙。这就是人最大的可悲,终生都处于“执迷不悟”的状态。

从你出生那一刻起起,你的原生家庭,教育资源,家乡环境、以及亲戚朋友,共同构成一个大的认知圈,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这个圈。

最可悲的是,很多人都感知到不到这个圈的存在,也从没有想过要摆脱这个圈。

这就是《道德经》里说的大象无形。

这个圈里发生的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外面发生的一切你都是麻木不仁的,它就这样诡异的束缚着你的命运。

人生最难突破的就是这个圈,很多人废了半条命才跳出来。逃出来的过程叫觉醒,也叫开悟,就像网上有人说的: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99%靠社会的千刀万剐。

人一旦突破这个圈,思维就会彻底打开,不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还能一眼看到本质,瞬间抓到要点,轻松驾驭生活。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灵魂走不出思维的牢笼,到哪都是囚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7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隔空移植(思维意识),使人类进入另一个维度认知宇宙万物
...来的思想意识,对那些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证实的民间现象,认为是封建迷信加以封杀。现在,我提出来的隔空植入(思维意识),相信同样会被绝大多数人,包括会有一些顶级的相关科学家,依
2025-03-27 15:32:00
...进化的基本规律。规避由手机过度使用而导致的“脑腐”现象,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自觉。“脑腐”并非是指大脑真的发生病变,而是对由信息“超载”导致认知下降或精神疲劳的一种感觉描述。
2025-07-09 10:31:00
...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一现象的背后。立意明确,重视思辨思维考查“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是本题的要旨。”高永平认为,作文是从思辨性思维的考查方向入手
2024-06-08 08:29:00
...和发展“精神分裂症”一词出现在20世纪早期,但是对此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却要追溯到很久以前。虽然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其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基因是导致这种疾病的主要
2024-06-07 10:53:00
认知越高,人越冷漠?揭示现代社会的冷漠现象
...越高,就会变得越冷漠。本文将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的冷漠现象,探究这种观点的真相,并阐述冷漠现象背后的原因。01冷漠现象的普遍存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冷漠现象。
2024-06-20 06:40:00
人类记忆被群体篡改过?是平行宇宙造成的,还是时间穿越造成的?
...做过某件事,但实际上并没有做过?这种“记忆错误”的现象在近年来被广泛称为“曼德拉效应”。那么,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呢?首先,让我们回到2013年。这一年,全球的社交媒体上开始流传
2024-06-20 11:06:00
诺贝尔奖得主的奇说:揭秘死后灵魂以“量子形态”存在的科学解释
...例如,近年来的量子实验表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纠缠现象,即使它们在空间上相隔很远,但它们的状态仍然会相互关联。这种纠缠也许可以解释人类意识的非局限性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他
2024-01-19 11:21:00
引导青年积极与时代深度对话
...并不奏效。在评论写作中,大学生必须深入观察思考社会现象,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思考自身的价值,塑造自己的价值观,锚定前行的方向,进而将时代的使命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评写作可
2023-12-29 09:06:00
如何正确看待y300pro手机?
...性的深渊,这并不是随便说说玩的,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现象。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一规律,手机只是万事万物一粒尘埃罢了。如果,硬要说Y300Pro到底怎么样?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那就
2024-10-06 12:30: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高铁上孕妇突然临盆 多方联动救援母子平安
大皖新闻讯 “谢谢列车长,是个男孩,母子平安!”近日,一通报喜电话让G7263次列车长张露及全车工作人员悬着的心彻底放下
2025-11-14 12:38:00
济南南郊医院康复科:用科学治疗与人文关怀点亮患者生命之光
在济南南郊医院康复科的走廊里,一幅温馨的画面正在上演:一位身着棕色背心、蓝色内搭和灰色运动鞋的七旬老人,正手持拐杖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练习独立行走
2025-11-14 12:09:00
就诊患者医院停车被收费 院方回应:收费由三方公司负责,会积极协调
鲁网11月14日讯近日,淄博市张店区的张先生向鲁网·民生帮办(0533-3811076)反映,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淄博市第三人民医院)看病停车时被收费
2025-11-14 12:05:00
广州“铜钱大厦”一拍流拍,起拍价13.6亿元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大皖新闻记者从阿里资产拍卖平台看到,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圆大厦以13.6亿元起拍,但因无人报名出价
2025-11-14 12:04:00
微光成炬!从“记错时间”到“紧急救援”:荣成白衣天使书写新时代医者答卷
鲁网11月14日讯(记者 李佳怿 李金翰 通讯员 李甜)在一个普通的周六午后,本计划奔赴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的三位医务人员
2025-11-14 10:17: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杨飞“青春没有售价,轮椅直达拉萨”“家人们谁懂啊,坐电动轮椅通勤太香了”……近来,在短视频社交平台,年轻人坐着电动轮椅出行的视频刷爆网络
2025-11-14 10:32: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实探江城芜湖:科创赋能产业,算力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大皖新闻讯 长江之畔,创新潮涌。11月13日,“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芜湖
2025-11-14 10:52:00
大皖新闻讯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13日发布数据,2025年10月份,安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
2025-11-14 10:54:00
从“看破”到“戳破” 高校联合58同城推出反诈互动课
“坐进骗局的桌子里,看看你能不能识破身边的骗子。”11月12日,在广州南方学院的多功能教室,一场名为“对号入座”的沉浸式反诈课堂火热上演
2025-11-14 10:57:00
守望精神家园:农村老物件何以成为时代“新教材”
鲁网11月14日讯(记者 王玉龙)那些被岁月包浆的犁铧、砚台、煤油灯,正以沉默诉说民族的集体记忆。近日,潍坊知名文化学者张崇高先生主编的《青少年研学——探秘农村老物件》出版发行
2025-11-14 10:58: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2日,“离婚证后面有囍字”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烈讨论。视频中,有网友手持离婚证,在灯光下轻轻晃动
2025-11-14 11:02:00
奇妙气压现真知 动手探索育新人——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一年级开展“神奇压水机”科学实验课程
鲁网11月13日讯“老师,快看!水喷出来了!”“太神奇了,原来空气真的有力量!”近日,在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一年级的科学实验教室里
2025-11-14 10:22:00
玉米脱粒机致手指离断 博爱医护8小时精准修复
鲁网11月14日讯“多亏了周医生团队的妙手仁心,让我母亲的手指失而复得!”11月12日,62岁患者杜女士的家属专程将两面锦旗送到菏泽博爱医院显微骨科医护人员手中
2025-11-14 10:19:00
“婷宝”:菏泽鲁西新区程婷日常工作中的助人为乐点滴情
鲁网11月14日讯“婷宝,我这降压药吃完了,你能帮我买一下吗?”“婷宝,我家老伴儿行动不便,能帮我看看怎么申请轮椅吗?”在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程海社区和颐美康养院
2025-11-14 10:19:00
从“傻妮子”到“婷宝”: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程婷十余年助人为乐书写孝老篇章
鲁网11月14日讯在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37岁的程婷有两个充满温情的称呼:乡亲们疼惜地叫她“傻妮子”,颐美康养院120多位老人则亲昵地唤她“婷宝”
2025-11-14 1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