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小中见大,微中观艺 大国非遗工匠潘啟慧:这些财富只有传给后代子孙,才有意义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9-19 17:28:00 来源:上游新闻

9月的重庆,酷热依然眷顾着这片土地。

位于重庆市璧山区秀湖水街的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里,75岁的潘啟慧正在构思一幅新的作品。

作为一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的七旬老人,他期望,用自己的所学所长,给祖国母亲75周岁华诞,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我有17位徒弟,遍布祖国各地,如今也已经各自学有所成,我希望我们能够要一起完成一幅巨作,然后把18个人的作品凑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说到这里,老人多少有些激动。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潘啟慧,退休前是璧山青山机械厂子弟学校体育老师,从小酷爱写毛笔字和画画。尽管工作与爱好大相径庭,但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爱好。

幸得民间艺人王继坊的亲授,潘啟慧开始逐渐接触到雕刻这门手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还记得,为了雕刻好一幅作品,往往只能在夜深人静以后伴着灯光雕刻,周遭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靠着这样压低呼吸声、把控手腕功夫的能力,潘啟慧把《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刻到长30厘米,宽3厘米的材料上,甚至用4根白发制作了一把10厘米左右长的琵琶,在白发上刻了一首《琵琶行》。

如今,在非遗小镇的工作室里,摆满了潘啟慧毕生雕刻的作品,这些具备收藏价值的作品他视若珍宝。他说,这些财富只有传给后代子孙,才有意义。

而更需要传给后代子孙的,还有微刻这门手艺。

小中见大,微中观艺 大国非遗工匠潘啟慧:这些财富只有传给后代子孙,才有意义

2022年7月,潘啟慧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委员会担任评委

从看着雕到闭着眼睛雕

微刻的境界是于无声处见天地

9月中旬,璧山区秀湖水街。

阳光透过一方天井,投射在小镇里的一处院落,屋子里,75岁的潘啟慧正拿着雕刻刀,一点一点地在玉石上雕刻着。

肉眼看过去,玉石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有通过放大镜的加持,才能看得清楚象牙上呈现的文字和书画。

燥热的天气虽然让人烦躁不安,但拿起雕刻刀的潘啟慧,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他用刻刀一点一点地在玉石上雕刻着——他并不看着玉石,而是左手扶石,右手握刀,一切全凭手感。

一阵龙飞凤舞后,他用放大镜把作品仔细端详一番,然后继续雕刻。

屋子里静得很,摆架上的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空调始终处于静音状态运行。门外,是繁花似锦的世界;屋内,是亘古通今的艺术构思。

一笔一划,一雕一刻。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文化的传承。

回忆起自己如何与微刻结缘,潘啟慧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书画,那个时候写字画画没老师教,完全照着字帖模仿,然后一点点悟出门路来。悟的次数多了,感觉就越来越好,横竖撇捺之间总能有不少心得体会。同时,他还很喜欢收藏邮票、古币。

上个世纪70年代,潘啟慧认识了当时璧山县石龙镇的民间艺人王继坊。王继坊老师擅长在石头上雕刻作品,“能把作品雕刻在石头上,也是一种流传的形式。”于是,潘啟慧就跟着王继坊学雕刻,与其他人喜欢雕刻大篇章不同的是,潘啟慧更喜欢在小一点的面积上“大展宏图”。

1982年的一天,单位组织内部展览,一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让潘啟慧很感兴趣,他决定用10年的时间学习微刻。

“和雕刻相比,微刻更难。王老师从事的也不是微刻,所以,我只有自己摸索。”回忆起当年,潘啟慧笑着说,那时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就开始练习雕刻,一直刻到11时甚至更晚。白天,他也刻刀和牙刷不离身,“只要有空就练。”

潘啟慧说,当时雕刻,受外界环境干扰比较大,窗外“万籁俱寂”是最好的时间,如果外面的手扶拖拉机一响,作品就得报废。但他不怕失败,一直坚持。

由于勤奋加刻苦,原计划用10年学成微刻,潘啟慧只用了5年。

而于无声处见天地微刻,就此伴随着潘啟慧的一生。

小中见大,微中观艺 大国非遗工匠潘啟慧:这些财富只有传给后代子孙,才有意义

潘啟慧参加重庆市外宣办万里中国火锅宴表演悬空韵律书法

斗室装满文学巨著

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它独特的含义

1990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开眼界”栏目为潘啟慧制作了一期人物专访,以《啟示无限,慧心入微——潘啟慧和他的微刻书画艺术》为题,讲述了他对微刻艺术的爱好和钻研,并在央视播出。

如今,这八个字,成为潘啟慧工作室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他,作为一名大国非遗工匠的责任和担当。

潘啟慧的非遗工作室并不大,但却珍藏了其几十年来的微雕作品。

一块动物骨头,仅有5.29厘米长,0.24厘米宽。还没有1个成年男子手指头长。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块微小动物骨头。上面却刻着北宋张择端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据了解,潘啟慧微刻的《清明上河图》作品有500余人,此外还有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潘啟慧不但将清明上河图完整地呈现在这块骨头上,还要将其完全融合在一块指头大小的动物骨头,可谓难如登天。

为了能够完整地呈现这幅作品,在创作期间,潘啟慧除了吃饭睡觉,几乎一个心思扑在创作上。

微雕画作,需要着色。普通的毛笔,笔毫多了,无法实现“微中观艺”的目的,他学会了自制微刻毛笔,这种毛笔只有3根笔毫,“多了不好操作,少了无法吸墨,而且要在极小的空间上晕染颜色,确实也是一门技术活儿。”

不同的材料,使用的刻刀不一样,潘啟慧的刻刀,也是他自己根据创作需要自制的。这种刻刀刀刃呈现四棱状,潘啟慧说,无论从哪一面来刻,都能精准地用力,非常方便。

整整花了20年的时间,潘啟慧才完成了这幅《清明上河图》,如今,潘啟慧微刻的《清明上河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工作室里,还呈现了一套微刻精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其中,唐诗刻画了“八十七神仙卷”等内容。

在放大镜下,这些只能呈现在书上的人物和文字,呈现在如指甲盖大小的猛犸象牙片上,仔细观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文字至少与原作有9成相似,“八十七神仙卷”上的神仙,还能看得出来其婀娜的舞姿,让人惊呼。

“创作的目的,是还原作品。而坚持的原因,是因为喜欢。”潘啟慧说,很多喜欢的古董商人想出百万高价将其经典作品买入,但他都不舍得卖。“我是真心的喜欢研究琢磨,并且耗费了相当长的心血,相当于是半生艺术作品结晶。”

小中见大,微中观艺 大国非遗工匠潘啟慧:这些财富只有传给后代子孙,才有意义

潘啟慧参加重庆市外宣办万里中国火锅宴表演悬空韵律书法

喜欢微刻且人品好才能投入门下

如今其弟子遍布全国把微刻发扬光大

2017年,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评选活动中,潘啟慧的名字荣耀上榜。2018年5月14日,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国之重器,投桃报李。

自2000年初开始,潘啟慧考虑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犹记得当年师傅的教诲:“手艺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害人。”所以,潘啟慧就立誓,要传就要传心术正的人。

2004年,家住璧山区青杠街道的洪军向潘啟慧表达了心意。洪军是青杠的居民,书法、绘画都不在话下。因为喜欢微刻,洪军经常骑着车到潘啟慧家讨教,“我考验他们的是能不能吃苦,能不能坚持。”

每天练习书法,每周集中到几天,把作业送到潘老师这里检查,接下来,就是微刻手艺的传授。

把字写大不容易,把字写小更难。写好了,还要一刀一刀地刻上去,从2毫米大小开始刻,接下来是1毫米,最后把字的大小定格在零点几毫米,而终极目标是盲刻,他们刻好的成品,即便视力正常的人,也无法用肉眼看到字的内容,只有用高倍放大镜把字放大,才能看清楚写的内容,也才能从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看到大大的世界。

潘啟慧还有一名徒弟是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这位徒弟在自学多年发现无法自我突破后,开始通过网络全国寻师。

当他在网络上看到潘老师的作品时,一下子灵感就出来了,“我要拜的就是潘老师这样的大师。”

双方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络,在“网课”传授了近一年的时间后,这位远在延边的弟子带着爱人一起来到璧山,拜师学艺。

潘啟慧说,在他的字典里,传授没有任何保留,只要徒弟学习技术的方法是为了把微刻发扬光大,那么传授就应该倾尽全力。

在头发上刻字,是一门绝活儿。截至目前为止,学到这门绝活儿的徒弟只有几个人。

潘啟慧说,头发丝直径通常是0.06毫米,刻刀的刀刃宽度只有0.01毫米,搭载自制的刻刀,让文字变成艺术,让艺术有了生命。

如今,潘啟慧的“慧心入微非遗传承”群里成为老师和徒弟分享作品的地方,徒弟们遇到刻画上的困难,在微信里请教潘老师,他看到了随时都会回答。他创作了作品,也会通过微信群分享。非遗传承的微刻技艺,就像一股精神的纽带,把这群爱好微刻艺术的匠心之人,扭结在一起,发扬光大。

小中见大,微中观艺 大国非遗工匠潘啟慧:这些财富只有传给后代子孙,才有意义

2023年国庆期间在璧山美术馆举办师徒书画微刻展(开幕式)

传承是让艺术变得有生命力

微雕的世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为了锻炼自己雕刻和写字的功力,潘啟慧经常在璧山区秀湖公园附近一边打拳一边写毛笔字,这样高雅的爱好吸引了不少也喜欢书法的老人一同参与。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在秀湖公园门口,总能见到挥毫书法的场景。

潘啟慧说,原本他打算65岁封刀,但身体许可的条件下,微刻又多玩了10年,如今,他的工作室不仅有看起来价值不菲的作品,还有不少他自己创作的新玩意儿。

比如,一块鸡蛋大小的充满稻草纹的石头,潘啟慧看它就像一个孩子在放风筝,寥寥数笔画上一个放风筝的孩子,再洋洋洒洒刻上“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此情此景相得益彰,让人爱不释手。

一块有裂痕的石头,潘啟慧觉得更像是水的波纹,于是在裂痕的另一端画上一只翠鸟,让冰冷的石头有了十足的动感。

……

2025年,潘啟慧还将会收3位徒弟,他说,徒弟的人品这一关由老伴来把握,“我不喜欢不实诚的人,学微刻不实诚的话,是没办法学扎实基本功的,毕竟一笔一划都是自己刻上去的。”

收徒弟的梦想实现了,潘啟慧还有个微雕的想法,在他的工作室,有一个桶状的猛犸象牙,“我想用来雕刻一个笔筒,算是我的封刀之作,今年就要开始动笔动刀了。”

说到这里,老人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他说,40多年来,全凭这一门心思的爱好,让兴趣绽放,成为一生的荣耀。

通讯员 邓延庆 杨立

编辑:秦雨责编:张小驹 审核:宋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9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上坟带哪3种人,子孙后代财运旺
...每逢清明时节,他都会受邀参加祭拜仪式,他身着整洁的工匠服装,怀揣着一块他亲手雕刻的香木雕像。这尊雕像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祖先,每一个细节都精心刻画,仿佛焕发着生命的气息。当杨老爷
2023-06-28 21:46:00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走进国博中心宣讲航天精神
...交通职业学院承办了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航天产教融合与工匠型人才培养论坛。24日下午,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参观活动中,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的“两弹一星”逐梦启航宣讲团
2024-04-28 09:36:00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
2023-01-07 22:41:00
大唐战神李靖与他的子孙后代
...李绩的孙子都是谋反,弄得家破人亡。不过随着李靖及其子孙墓志铭的出土,李靖的子孙后代也在大唐继续做官!
2024-01-08 17:21:00
司马炎的子孙后代都是什么下场
...二字。虽然说第一个开创者,还是比较伟大。但是他的子子孙孙都不是特别给力。而且历史上大部分的昏君都是在这个朝代出现的。帝王一个比一个无能,而且被后人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败笔朝代,
2022-12-27 15:41:00
炎黄子孙莫乱认,若是这4个姓氏,很可能是战神蚩尤的后代
...大国,中国也有自己的神话体系,一直用于自称的“炎黄子孙”便是源自中国神话。虽说我们都常以炎黄子孙自称,但其实严格来说,我国有部分人口算是蚩尤的后人并非炎黄一族。最简单的区分方
2024-02-23 20:37:00
他是雍正城府最深的儿子,装傻保住后代子孙
...原本,他是雍正城府最深的世子。他一生装傻,却保住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字面意思就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很傻,从不炫耀自己。所谓枪打脑袋,智者藏身前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成
2023-03-01 21:22:00
有本事的人后代少,没本事的人反而子孙兴旺
...王和百姓不一样,帝王有多少女人,帝王他从小灌输发育子孙,延续王朝使命的思想。而从现实来说,确实有一定道理的,有本事有出息的家庭子孙后代薄,而没本事的家族反而子孙兴旺。前几天去
2023-01-01 10:21:00
英雄后代,命运各异:司马懿与诸葛亮子孙的传奇人生
...两个人的后代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我们都知道,司马懿的子孙几乎个个都是人才。他的孙子司马炎甚至建立了晋朝。但诸葛亮不同。诸葛亮很晚才得了一个亲生儿子,叫诸葛瞻。诸葛亮死的时候,诸
2024-04-24 06:1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河北新闻网讯(闫丽颖、唐福刚)“太感谢了,多亏你挺身而出,第一时间冲到现场,帮我家灭了火……”10月22日上午,市民张女士携女儿将一面印有“火场逆行伸援手真情守护矿区人”的锦旗送到了开滦股份范各庄矿保卫科员工倪大勇的手中
2025-11-10 21:54:00
近日,鄂州辅警李超因其独特的指挥风格走红网络。晨曦微露,杨湾街口,他已在斑马线上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他那被专业人士评价为“不规范”的手势
2025-11-10 22:21:00
近日,鄂州辅警李超十年如一日在交通路口倾情守护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晨曦微露,人潮车流中,他那不甚规范却高效高频的手势
2025-11-10 22:21:00
近日,鄂州辅警李超在网络走红。晨曦微露、华灯初上,在鄂州市杨湾街口的斑马线上,他如陀螺般不知疲倦地旋转于车流人海之间。那饱满的激情
2025-11-10 22:21:00
清晨六点半,鄂州市杨湾街口,熟悉的“陀螺”又开始了他一天的旋转。辅警李超,这位在车流中坚守了近十年的39岁汉子,以其“口不停言
2025-11-10 22:21:00
“来来来、这边这边……”当湖北鄂州的“陀螺哥”李超在车流中重复着指挥动作,他频繁变换的不仅是手臂,更是对职业的赤诚。这位个子不高的39岁交通辅警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2025-11-10 22:21:00
在这个社会,有人在聚光灯下被看见,也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城市的运转永远离不开成千上万坚守岗位的“螺丝钉”。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
2025-11-10 22:21:00
近日,在鄂州市鄂城区杨湾街口,辅警李超因一段指挥交通的画面在网络上走红,被网友亲切称为“陀螺哥”,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马路指挥家”
2025-11-10 22:21:00
清晨六点半,鄂州杨湾街口。辅警李超的身影出现,如同这座城市的生物钟般准时。反光背心微微发亮,白手套划出坚定轨迹,他就是被网友亲切称为“陀螺哥”的交通辅警
2025-11-10 22:21:00
鄂州市杨湾街口的斑马线上,辅警李超“手足口不停歇”的身影火遍全网。他那被专业人士评价为“不规范”,却比同事频率快好几倍的指挥手势
2025-11-10 22:22:00
“云游伊利”2025再出发!邀您“云”探全球产业链
11月7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2025年“云游伊利·全球品质溯源”纪录片举行首映,宣告该活动正式启动。伊利全球合作伙伴代表
2025-11-10 22:34:00
从沃土到云端:务川七旬老人的直播增收记
多彩贵州网讯“3、2、1——上链接!”近日,在务川分水镇王武村的村委会小院里,71岁的覃廷容佝偻着身子,嗓音却格外响亮
2025-11-10 21:13:00
全运会“大湾鸡”爆火!扮演者是武校少年 校方:很懵,没想到会这么火
大皖新闻讯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本届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凭借头顶彩色“小啾啾”
2025-11-10 21:04:00
泾县辅警国道上“悬身”抓捕嫌疑人
大皖新闻讯 11月7日7时40分,泾县泾川镇某小区发生一起电动车电瓶被盗案,泾县公安局泾东派出所接警后,快速锁定违法嫌疑人李某并一路追踪至G205国道
2025-11-10 19:18:00
7死27伤  燕郊地铁施工项目“3·13”燃气爆燃事故调查报告发布
图片来源:河北省应急管理厅近日,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发布“3·13”较大燃气爆燃事故调查报告(简称“报告”)。经事故调查组调查认定
2025-11-10 1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