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人民日报 | 为大型建筑撑起钢铁架构(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4-11 12:25: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郭晓龙

人民日报 | 为大型建筑撑起钢铁架构(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

为大型建筑撑起钢铁架构(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郭晓龙

人民日报 | 为大型建筑撑起钢铁架构(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沈世钊在查阅资料。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沈世钊,1933年生,浙江嘉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开拓了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在“悬索结构解析理论”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创造性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型空间结构,曾主持研发“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成为国际空间结构协会“荣誉会员”,2017年获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

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楼,一幅题字映入眼帘:“学习科技,也关注人文;重视科学精神,更崇尚人文精神,坚持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这是哈工大土木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写下这幅题字的,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代空间结构开拓者、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评审委员会空间结构专家……从1953年到哈工大攻读研究生,到留校任教,再到开拓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沈世钊用70载的奋斗,为我国的大跨空间结构研究作出了贡献。

瞄准新兴领域,开拓现代空间结构新学科

回顾过去,沈世钊总说,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所以从求学开始,大家就一心一意想要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1953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从同济大学毕业的沈世钊,怀着一腔热情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导师带领下,沈世钊主要从事木结构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沈世钊一边吸取国外先进的系统理论知识,一边对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艺术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生毕业后,导师想要留沈世钊做自己的助手。“我说行,没问题!”回忆起这段经历,沈世钊说,“我要把满足国家需要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句简单的话,就是他一辈子扎根哈工大、扎根祖国东北的承诺。就像《哈工大之歌》唱的那样,“忠诚和报效是我们的选择”。

留校后,除了教学工作,沈世钊从事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关于“木屋盖纵向刚度”的研究。这期间,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合理评价木屋盖空间刚度的系统理论和方法。这一创新理论,为木屋盖及其支撑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研究中,沈世钊敏锐地意识到,木结构学科发展有可能遭遇瓶颈,新兴的钢结构领域才是未来发展趋势。于是,他将研究方向逐渐调整到以钢材料为基础的大跨空间结构领域。

所谓“大跨空间结构”,一般是指横向跨越60米以上三维受力的各类结构,多运用于机场、运动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上世纪80年代起,沈世钊带领学生潜心钻研大跨空间结构理论基础。“这个过程就像建大楼,一砖一瓦,从无到有,从稳定性、抗风、抗震等方面一一着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沈世钊的学生、哈工大副校长范峰回忆,研究过程非常艰难,得坐得住冷板凳。

主持多个大型项目攻关,用技术为实际工程服务

1982年,沈世钊参与了吉林省滑冰馆的设计。当时,他们既没有相关技术材料,又没有计算机等专业辅助设备。沈世钊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扎在实验室里,人工完成了海量计算。相关计算材料堆起来有一尺多高。“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搞技术,不是提出理论、发表文章就完了。技术得为实际工程服务,在工程中用得上。”沈世钊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沈世钊研究的以钢材料为基础的大跨空间结构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

2003年起,沈世钊作为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评审委员会空间结构专家,参与了“鸟巢”的设计与建设。“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要做就做国家最需要的事情。”沈世钊说。

“鸟巢”在设计之初,曾经是有“盖”的,当它合上时,体育场可以作为室内赛场。但这种大跨度结构需要用到大量的钢,结构自重比例很大。“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有建设风险且需要耗费大量钢材料。”沈世钊说。

为此,沈世钊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在保持“鸟巢”外部造型不变的前提下,去掉上方的可开合屋顶,再适当扩大中央的开孔,大大减少了建筑的结构自重和固定荷载,提高安全性同时,还能减少钢材用量。经过专家们多次论证,沈世钊提出的方案获得认可。于是,“鸟巢”采用了中间开口的设计方式,沈世钊也带领设计团队很快拿出了新的设计图纸,大大加快了“鸟巢”的建设进度。

除了参与“鸟巢”的建设,沈世钊还参与了“中国天眼”的设计。其中,有一项全球首创的技术,就是沈世钊团队研发的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沈世钊介绍,“中国天眼”的精度,与反射面面积直接相关。

“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南仁东曾说,“‘中国天眼’在宇宙空间捕捉信号,犹如在雷声中捕捉蝉鸣,没有超级灵敏的‘耳朵’,根本分辨不出来。”而沈世钊团队研发的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就是让这只“耳朵”变得灵敏的关键,“它实质上是一个超大跨度、超高精度、形状实时可调控的巨型机械系统,是对现有结构工程技术的巨大挑战。”沈世钊说。

面对挑战,沈世钊团队利用在大跨空间结构方面的技术积累,经过一系列测算试验和对比优化,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虽然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后每个节点的误差不超过5毫米,很不容易。”沈世钊回忆,整个建设过程历经8年时间,他的团队还在该项目中培养了3名博士和8名硕士。

努力教书育人,为我国现代空间结构领域培养后备人才

为国育才,是沈世钊钟情一生的事业,无论取得多少成绩,他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

沈世钊曾说:“此生有幸为教师,得天下英才朝夕切磋与共,其乐融融。”他把很多精力放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方面。

研究过程中,沈世钊总是有意识地为学生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既给他们压担子,也为他们搭梯子。范峰回忆,他的博士课题研究方向是大跨空间结构抗震,项目立项时,负责人一栏写的是“沈世钊”;到验收时,沈世钊却把“范峰”作为专题负责人写了上去。“这种感觉就像父辈领着孩子往前走。”范峰说。在这样的治学氛围下,哈工大培养出了大跨空间结构领域一支富有活力的一流学术团队。

沈世钊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厚植”与“笃行”。“做学问,不要浮躁,基础研究很重要。”沈世钊说,“厚植,把专业基础打好,就像建大楼打地基;笃行,就是要深入钻研某个课题,让研究本身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在将近70年的教学生涯中,沈世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记者手记

厚植研究根基

攀登科学高峰

70多年前,从2000多公里外的家乡来到冰城哈尔滨,为建筑工程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上世纪70年代,从原本研究的木结构“跨”到国家发展需要的钢结构研究,完成了诸多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建造……在人生历程中,沈世钊经历过很多次“跨越”,但“是否于国家有利”,是他作出选择的唯一依据。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在沈世钊看来,做研究,不能只顾眼前不见长远;真正的大学问,是关系社会责任和国家大义的。怀揣这样的信念,沈世钊不断积累、厚植研究根基,取得了诸多成就;他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科学道路上攀登了一座座高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1 14: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4月16日 第 01 版)本报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吴月)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近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
2024-04-16 03:38:00
...一场群众性科普盛宴,更是展现湖北科创最新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窗口。在科技创新成为全球竞争焦点的今天,这场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切口,以激活创新生态为路径,正在书写科技
2025-05-26 12:46: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现象】前不久,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首创量子密钥分发开放式新架构,采用光频梳技术,成功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相较传统架构,该架构在确保量子通信
2023-05-18 06:02:00
为促进中国发展和国际合作贡献力量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为促进中国发展和国际合作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闫韫明 王骁波 崔 琦《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3日 第 17 版)图①:中国科技
2024-01-03 06:09:00
研发新技术  采煤不下井(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科学家范京道长期探索煤矿智能化发展——研发新技术 采煤不下井(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本报记者  龚仕建范京道(左)在可可盖煤矿井下研究掘进设
2025-03-03 05:49: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陈 聪《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3日 第 20 版)他们苦苦坚守一生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人们冥思苦想的答案,已经写在了这一群人的故事里。这种代代传承
2024-09-03 07:13:00
...,有效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在同频共振中达到极致效果,以合作共赢实现良性循环。精细化是追求卓越的过程,须坚持守正创新。当今时代发展
2024-01-23 05:20: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制造业基础厚实,但产业结构偏传统、产品结构偏中间的特征较为突出。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拉平价值链“微笑曲线”,实现更多“高端嵌入”?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
2023-12-29 22:47: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10日第 09 版)“来了吗?快来了吧?”2025年1月6日中午,湖北省武汉市洪山礼堂外,约百米长的红毯从马路一侧一直
2025-01-10 04:2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河钢张宣科技上月节约外购电成本超670万元
河北新闻网讯(马薇)近日,笔者获悉,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紧扣“决胜四季度,实现双提升”目标,以构建多元化、清洁化发电体系为核心
2025-11-12 16:54:00
在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当下,客户的需求正从“获得金融服务”向“享受金融美好”转变。银行业如何摆脱同质化竞争,真正扎根区域
2025-11-12 15:24:00
“数”智金融・龙泉“量”剑 中州龙泉期货数智平台3.0重磅发布
在数字经济深度赋能资本市场的时代浪潮中,为积极响应证监会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部署,2025年11月7日,“数”智金融・龙泉“量”剑——中州龙泉期货数智平台3
2025-11-12 12:56:00
梅特勒托利多 2025 进博会首秀圆满落幕,国产化成果引多方聚焦
为期六天的 2025 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落下帷幕,全球精密仪器领军者梅特勒托利多首次参展便交出亮眼答卷。作为受临港政府邀请的重点企业
2025-11-12 12:56:00
高途公考2026年线上事业单位产品发布会盛大召开!
2026年11月5日,高途公考以“豫见高途,事启新程”为主题,召开线上事业单位产品发布会。在就业市场从“学历提升”向“稳定就业”转型的背景下
2025-11-12 12:54:00
中亦科技入选北京市“诚信兴商”倡议企业
近日,由北京市商务局主办的2025年“诚信兴商”北京主题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企业诚信论坛在京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弘扬诚信经营理念
2025-11-12 11:45:00
南报网讯(记者卫凌云通讯员建萱)11月11日,京东集团成功竞得NO.宁2025Y05地块,京东集团南京研发中心正式落户建邺
2025-11-12 08:05:00
南报网讯(记者张安琪)11月11日下午,2025年“江苏省成果(专利)拍卖季”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专场活动在江宁开发区大数据中心举办
2025-11-12 08:06:00
红山路商业综合体打造“年轻力”潮流集中地
11月10日,红山路红山Sparkle耀市开启试运行,首批餐饮店、发廊、健身房等已开业。该项目为铁北红山国际社区商业部分
2025-11-12 08:06:00
2025年11月,“我在IT分销领域深耕三十多年,从诺基亚时代、摩托罗拉、苹果手机到笔记本、算力服务器,见过无数款软硬件产品
2025-11-11 14:38:00
同舟致远•共赢新程 泰凯英上市启航仪式在青岛隆重举行
11月7日,青岛泰凯英专用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市崂山区成功举行"同舟致远•共赢新程"上市启航仪式。崂山区政府、青岛市上市公司协会
2025-11-11 14:49:00
旅美博士青年钢琴家周海天:在理性与证据中寻找音乐之美
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钢琴赛事在亚洲和北美活跃展开,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学术背景的青年评委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一位拥有中、英
2025-11-11 14:49:00
在中国,为中国 Brother第八届进博会迎收官,多元打印服务受关注
11月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即将盛大落幕。全球知名制造厂商Brother以"In China
2025-11-11 15:20:00
Hape坚守对全球消费者承诺,积极布局供应链保障产品质量与供应
在接受《福布斯》(Forbes)杂志采访时,Hape集团创始人兼总裁Peter Handstein先生表示,目前整个玩具行业正经历一场"过山车"般的考验
2025-11-11 15:20:00
临沂,何以再造一个新商城?
鲁网11月11日讯 (记者 杨成喜 通讯员 胡一帆 于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小地摊开始算起,临沂的商贸生意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
2025-11-11 15: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