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奋进百年 起航东大
本报联手东北大学共同推出“东北大学百年百事”系列报道
一九二三年七月,东北大学举行北陵校舍奠基仪式。
百年岁月沧海桑田,百年学府风华正茂。
东北大学扎根白山黑水之间,从抵御外侮、办学救国的老东北大学,到又红又专、工业兴国的东北工学院,再到科技报国、人才强国的新东北大学,东大人奋勇投身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构建作出杰出贡献,带动钢铁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发挥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绩。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东北大学书写了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相偕行的壮丽篇章。9月16日,东北大学将隆重举行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在百年校庆倒计时一个月之际,沈阳日报联手东北大学共同推出“奋进百年 起航东大 ——东北大学百年百事系列报道”,通过对东北大学百年百事的回顾,为您全景式展现学校百年发展历程。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贾咏 岳雨
通讯员 王钰慧 张广宏
一、鸿基初创 育才兴邦
“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1923年创办之初,东北大学就确立了培育英才、御侮兴邦的办学初衷,在白山黑水间撑起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大旗。东北大学选贤任能、开拓新风,很快成为全国知名学府。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背负强烈责任感的东大人自强不息,弦歌不辍,一路求学,一路抗争。走在一二·九运动的最前列,点燃西安事变的导火索,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第一线,无数东大人用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大爱情怀,积淀出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百年百事
01
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美丽富饶的东北曾是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目标。日本因其地理位置,对东北的丰富资源垂涎已久,早在明治初年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已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地区,疯狂进行掠夺。
1921年,奉天省采纳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建议,决定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在原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校址(沈阳大南关般若寺胡同)基础上,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奉天省长公署颁发的木质篆文校章“东北大学之章”即日正式启用,由此,璀璨庄严之东北最高学府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1923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02
实现南北两校合一
东北大学建校之初,就开始策划在北陵附近新建校舍。1923年5月,经奉天省申请,内务府划拨土地300余亩,东北大学又购买毗连民地200亩,开始兴建校舍。1925年,东北大学北陵校址理工大楼等建筑相继竣工,理、工两科一并迁入,是为东北大学北校。文、法两科仍留在大南关校内,是为东北大学南校。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后,慨言“余愿以个人绵力对学校做物资贡献”,先后捐私款180余万银圆,在北陵校址建设汉卿南楼、汉卿北楼、汉卿体育场等设施。这批建筑于1929年末竣工,竣工之后文法科全部迁入北陵校舍,实现南北两校合一,东北大学校园由此焕然一新。2001年,东北大学原北陵校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首批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学之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7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