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摘要:与劳模工作室照片墙上各种获奖留影里的他相比,现实中的严正真的老了不少,从一头黑发变成了一头华发。
17时38分,夜幕低垂,“钥匙医生”严正骑着他的小电驴,车头披挂着防风毯,驶出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门,身后留下一栋灯火稀疏的医院楼。这位全国十大最美医生刚刚送走当天最后两位病人,并与两位保安师傅道别。
1月5日,周四,是他2022年底感染新冠暂休后“复出”的第3个工作日,也是他例行的门诊日。全天预约超过50人,实际接诊34人。没来的人,跟他一样,都在家“阳”了。来的人只有4个不到60岁,严正隔着N95口罩必须更大声说话,这让他本就沙哑的嗓音又显“沧桑”。不时干咳的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习惯了,这种咽喉炎‘后遗症’早就得了。”
不坐诊的前两天,严医生就骑着小电驴走街串巷、送医上门,为包括家庭病床在内的重点、次重点人群出诊,一天超过10户病家,至少要跑40公里。其实,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51把钥匙”,如今只剩一把患者防盗门钥匙还在这位家庭医生的身上,因为这么多年来进楼入户的方式从钥匙开锁变成了扫码刷脸,街坊邻居对他几乎无人不识。
【辉瑞新药,“我手里一盒也没用过”】
“我奶奶今年94岁了,就是严医生看的病,每周一早上他必来,一看就是20多年。”家住阳城花园的小王,30岁出头,大约是当天预约严医生的最年轻患者,他被有意排在最后,以便把下班前的问诊时段先留给老年病患。
小王家四口人,包括他自己还有父母以及奶奶,都是严医生的“老病人”,甚至小王伯母、舅妈等也慕名投到严医生“门下”。这次小王全家都阳性,实在是照顾不上身子半边风瘫的老奶奶了。于是,在严医生等人帮助下,老人家前一天被送上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养老病床,家里人和医生都放下心来。
根据人口配置资源,彭浦镇好在拥有这两座社区医疗机构。而按老年人算,全镇60岁以上人口达1.7万。严正所在的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于过渡期,坐落在经过简单改造的4层面商住楼栋内,满打满算也只有32位可以执业的医师。像严正那样院里院外每天连轴转,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可谓“捉襟见肘”,全上海社区医生的队伍人数其实也只相当于全体医师的零头。
二楼大约10平方米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严正的诊室,一向乐观爽直的他也不免苦笑说,在12月中旬左右的新冠感染高峰期后,镇里社区医院已不具备区分“阳性”“阴性”病区的基本条件,医护们即使刚“阳过”或者已“阳康”也分身乏术,无法一人两角,“一会儿阴、一会儿阳”两头跑。
药,也是如此。严正坦言,全院目前只有100盒布洛芬,药房自己剪开来用;辉瑞抗病毒新药Paxlovid更是只有50盒,每盒定价1890元,目前还没开过几盒。“弹药”都是省着用,尽量关口前移、干预未病、“大事化小”,比如开辉瑞口服药的一大原则在于存在重症风险,“我手里一盒也没用过。” 这位中心全科团队长还直言,国产头孢几乎被配完了,现在还剩下每盒70多元的抗生素,如非必要、没啥意思。
【只戴半边,摔掉镜腿没空配框】
守土有责。在严正诊室电脑的数据库里,健康档案全部分类管理。“看,电子表格里这些红标的都是重点人群,有100多人,每周都要去两三次,至少确保一次……”严正一边检索一边说,“黄标的就是次重点人群,也有160多人。”照理说,严正这样的家庭医生并不是“送药小哥”;可实际工作中,严正骑车出诊的上下午之间,可能回一次医院,帮助有即时需要的老人配好药,当天再跑一次,把药送上门去。
他一直争取当一个像家庭成员一样的医生。1999年从上海中医大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万荣地段医院,他听过一位阿婆的嘱托“钥匙侬拿好,阿拉信得过”,就接过了第一把房门钥匙,每周三次雷打不动登门。曾经,他也遭遇老人家中钱包不见的“怀疑”,很多人劝他不要收病家的钥匙了。但他想,“不能让一个小误会破坏了医患之间比黄金还珍贵的信任,对于许多居民来说,‘陪你慢慢到老’的或许就是家庭医生。”
与几年前相比,与劳模工作室照片墙上各种获奖留影里的他相比,现实中的严正真的老了不少,从一头黑发变成了一头华发。就连他的眼镜也只剩下一条镜腿,空悬在N95口罩的系带上。“穿防护服那会儿,脱上脱下把眼镜给摔坏了。”严正不以为然地笑笑,一直忙着没时间去配个镜框,发现这样戴半边其实也没事。
然而,严正对病家却一丝不苟,注重细节。戴着这副“残疾眼镜”,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大摞A4纸,一年积累下来足有一本字典厚。原来,这些打印文件的背面被他自制为预约就诊表,也就是他每周一天半的坐堂“排片表”,每页都手写下数十位病人信息和到院时间。
尽管现在普遍实行在线预约制,但总有老人由于种种原因打电话约诊。严正有求必应,自己动手把线上和线下记录结合在案,这样根据预约时间问诊最多也就等个十来分钟。有时预约集中,严正的下班时间往往会推迟到晚上六七点。
【在“阳”期间,微信根本停不下来】
说话间,24小时开机、永久在线的严正手机又响了,他一看便知是龙潭小区阿姨。她来电前,已经“中招”高烧40度,吃吃感冒药,退到了38.5度,之后恢复37度。这一次,病发两周了,抗原也“一条杠”了,但是“还咳嗽、痰粘着”。严正听了马上说:“和我一样,这是正常情况,要一个月恢复期……”他叮嘱不要吃太咸,否则真的发炎,容易变成咽炎。
可阿姨担心的还有胸闷气短,反复问“要不要拍片子”。电话中,严正满是信心地说,只要指甲、嘴唇不发暗,气血亮红的,应该没什么问题。“侬保心丸有的,早晚一次吃着,心肌炎要当心的……”他开导说,“如果不放心,就到社区拍个X光片,测个血氧饱和度。”若真的有状况,像当天早些时候,严正就陪一位带有肺病又阳性8天的80多岁老先生,在中心从二楼到底楼拍片验血,发现继发细菌感染肺炎,便转诊十院进一步治疗。
有时候,给严医生打个手机、连个微信,似乎也有一点“药效”。他不仅是全科医生,同样是电话医生、心理医生。在“阳”期间,他的微信从早到晚停都停不下来,既有求医问药,也有嘘寒问暖,甚至还帮了病人在线联系120走上绿色通道送医。就如年纪轻轻下班前看病的小王,因为肠胃不好,甚至在饭点拍下拉稀的照片用微信发给严医生。严医生总是笑对他,听诊号脉解释说,是情绪焦虑引起的肠易激反应。小王如释重负,啥药也没配,就愉快地回了。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或许就是居民身边社区医生的更真实写照。事实上,就在严正新年上班首日,他接到万荣小区一位104岁老人抗原已正常却又不省人事的电话,二话没说直奔到户。“本来约的是第二天,4点半时人走了。”家属也告知医生,并送上寿礼,“早有心理准备,也算寿终正寝。”
严正想起,自己结婚时,老病人家属争相帮订酒宴、包喜糖;等当爸爸了,老奶奶们又纷纷给小毛头织毛衣、送奶瓶。生老病死、人之常事,他们感受着父慈子孝、人间至亲,也见证着医患之间共克时艰、鱼水情深。本文图片来源:徐瑞哲 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