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江淮晨报
稻熟了 毕业论文也稳了
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广袤大地上闯出新“稻”路
安农大学生陈绪祥(左)在稻田里。
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准备去田里收割水稻。
◤霜降之后,环巢湖沿岸大部分稻田收割完毕,傍晚时分格外安静。
坐在田埂上的王浩,用镰刀轻叩水渠上的砖,次日他就要离开灵台科技小院这片试验田回到安农大为毕业做准备。
读研这些年,他和他的同学几乎将时间全“耗”在了这块22亩的田里,收获了两季小麦和两季水稻,也收获了五篇毕业论文。◢
这一季水稻 丰收了
受雨水影响,今年水稻丰收的节点来得比上一次早一些,黄澄澄的谷穗齐刷刷地坠向土地。
“今年产量应该不错”,同大镇灵台村的“老把式”们提前预定了收割机,打算趁着好天气,让新谷多晒上几道。比起自家种的那八亩田地,村民罗受平更关心隔壁那22亩水稻田。
这是一片试验田,种田的是一群研究生,年纪和自己在外打工的孙子差不多。过去,罗受平也很疑惑:村里的年轻人为了不种田都在往外走,这群年轻人进村种田咋想的?打理田地混熟了后,罗受平才知道他们为啥而忙: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加稻田产出量。
这个“实验”,罗受平起初是不信的,祖辈传下来的经验是“肥厚产量足”。但上一季水稻收成时,他的田和这片田在亩均产量上“打了个平手”。所以这一次,他从插秧开始就格外关注,“若是真的,那能省下一笔化肥钱!”
王浩跑来向他打听收割机的时候,罗受平就知道,检验的时候到了。长久的来往中,罗受平从这群年轻人这里学习了不少科技种植的要领,哪怕再次打个平手,他都决定下一季水稻“化肥减量”。
对于罗受平的想法,王浩早已有了预判:“不会少!”这个安农大的研究生本科种的是按克计算的藏红花,来到灵台科技小院后,他定制了新目标:种水稻。这片试验田被分为30块,关系着王浩等多名研究生的五篇毕业论文。
“我管了八块,实验取样上个月就结束了,实验24小时在做。”研究生期间,王浩基本上是在村里守着试验田度过的。这一次回来,他的实验任务已经结束了,主要是为了看收割。“怎么会不挂念呢,都是自己种的。”
“除了过年,几乎都在这里,老乡家的饭都蹭了多少回。”看着收割机在田里来回忙碌,王浩说他的心情很复杂,有丰收的喜悦,也有告别的酸楚。与王浩不同,罗受平满眼都是欣喜,他不止一次跨过水渠到田里去掂量谷穗,“人得服输啊,别看我种田时间长。还是这群年轻人过劲,你看,这谷穗多饱满!”
另一边,安农大学子、灵台科技小院成员李延君从稻田里割下一株水稻,拿出手机,转头就和身后的同学说,“快,帮我和‘论文’合张影。”
听说王浩预定的收割机今天来作业,李延君和同学起了个大早从市里赶过来。“早就想在这片田里拍个‘全家福’,穿上咱们小院的园服。”她是去年6月份来的,和王浩他们一起照顾这片稻田,将科技小院当成“家”。
五篇毕业论文 成型了
稻麦有机替代,这是王浩的毕业论文主题。这两年,他一直在这片试验田上寻找有机肥和化肥施量的平衡点。稻谷收割那天是10月23日,王浩记得很清楚,因为一批关键的实验数据也在当天出炉,“毕业论文,算是稳妥了。”
李延君比王浩晚来半年,她只经历了两季水稻和一季小麦的丰收。这丝毫不影响她的毕业进度,“农田尾水净化与氮磷回收技术这一研究课题数据全都采集完毕了。”
别看他们现在说起种田一套套的,时间倒退到初来时,这群研究生哪一个没经历过手足无措,“大多都没有干过农活,分不清稻麦,更别提下地种田了。”
回想起刚来小院的日子,李延君的行李箱被大家叨叨了很久——一箱子的护肤品和全副武装的防晒装备。当时的他们,恨不得马上回到校园。“当时我怕虫,迟迟不敢下地,犹犹豫豫的时候在田埂上摔个大马趴。”也就是那一刻起,李延君突然不怕虫了,她必须赶在大家看见之前爬起来。
也是在稻田丰收这天,李延君才知道,她摔跤的狼狈没被同学发现,却不想被隔壁田干活的罗受平瞧见了。好就好在她这一跤在这位“老把式”心里摔出了好印象:不怕苦,肯定能吃苦。
李延君并非个例,另一名毕业生浦潇也曾打过退堂鼓。“初次下地,脑子里想着的是课题,手上拿起的却是农具,和想象中的研究不一样。”后来他也习惯甚至喜欢上地里的“学习”,哪怕在三伏,为了采集数据说下地就下地。
浦潇研究的是种植结构调整,从水稻到小麦,再是油菜和紫云英,他一直都“盯”着田。遇到种植过程中的问题,浦潇会及时记录下来,及时请教“老把式们”。“一次次摸索,不仅对于自己的实验数据有信心,也深切领会到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的自身价值。”
变化的不只是李延君和浦潇。在他们的这块试验田里,李延君的研究也使稻田径流污染物负荷显著降低,浦潇的探索让更多绿色种植模式逐步成为现实。
老把式要的答案 找到了
这一次丰收后,灵台科技小院又将送走一批毕业生,王浩、李延君、浦潇等人也将各奔东西。
毕业去哪里?这个问题,王浩的答案很坚定:回家。他的家在山东淄博,今年因为烧烤在国内火了一把。不过,王浩回去可不是干烧烤买卖,他想当一名乡村科技特派员,“种小麦,带着老乡们种小麦。”
这些天,王浩在实验之余,一直琢磨一件事:怎么把这金黄的稻谷带走?在乡下的这两年,王浩吃过自己种的稻米。口感如何,这个问题上王浩是出于情感打了“满分”。“杂交水稻本身就是胜在产量上,口感肯定和品种大米没法比。”为此,他打消了背一袋米回家给父母的想法。
实验给了他思路。他想将烘干的谷粒装裱成画,以后挂在家里。“心里没劲的时候,我就看看,想想当年为啥选种稻麦。”和王浩不一样,李延君更喜欢生机勃勃的稻麦。这一季水稻,她每次采样回学校,都会给室友带一把稻。“挂穗的稻可美了,放在窗台上就像一幅画。”
收割机的轰鸣声中,王浩接到网约车的电话,“快点走,避开晚高峰。”嘴上说着“马上来”,挂了电话,他却和大家说“再看一会”。科技小院唯一一辆电动三轮车的钥匙,王浩交到了师弟陈绪祥的手上。这个来自宿州的小伙子,已经跟着王浩种了一季麦一季稻,用王浩的话来说是“勤勉肯干”。
这一季水稻,陈绪祥也“承包”了近三分之一的试验田。面积大过王浩的实验田,是因为他的研究方向是无人机植保,“需要对比两种施肥方式和四种肥料,从微观上对比氮磷元素的‘表现’。”他的毕业论文还需要“种”一轮稻麦,才能保证足够的实验数据。
网约车又打来电话,王浩和李延君他们不得不离开。“过了收割季,等他们再回来时,这里大概又是一片青绿。”陈绪祥坐在三轮车上,盘算着接下来该做什么。罗受平也没有走,他在等一个答案。
收割机从太阳落山忙到月亮升起,这22亩的稻谷田才算收完。谷粒被收集进了货车,罗受平从两辆货车的载量上估算,“这一季种得比上一季更好。”
下一季水稻,自家八亩田怎么种,他有了大概的谋划。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王书浒/文 张雨瑶/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0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