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增强产业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2-07 07:50:00 来源:南京日报

□孙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南京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具有国家支持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优势。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自身发展定位,为江苏全面高质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坚实动力。

现在,江苏省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承载区,以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循环畅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表明南京已将产业科技创新作为特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作为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的目标和抓手。

推动四链融合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资源要素的吸聚黏合和高效配置,必须协同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双重作用,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金融、土地、数据是关键要素,处理好“优存量做增量”的关系,通过构建高效产业创新环境、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才能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汇聚创新人才

打造区域智力资源配置中心

完善人才聘用、引进、配置、培养、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等的全流程市场化改革探索,一体化推进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构建分类科学、层级清晰、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力度,促进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发展,努力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发挥高校资源集聚优势,支持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创新型基础研究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制定高效精准的引才政策,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形成对全球高层次人才的“磁吸效应”。组织科技人才和科研管理人才出国(境)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科技治理经验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建立技术经纪人培育的长效机制和阶梯培育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吸纳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提供专业化、国际化、跨区域科技服务。

强化技术研发

创建战略科技力量核心载体

找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位置,持续健全可持续投入机制,系统实施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以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等重点区域为核心,联动国家高新区、城市硅巷、大学科技园等,优化产业创新核心承载区功能布局,打造“点线面”全面发展的创新网络空间,加速形成科技力量新高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协同做强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光电技术创新等平台。设立城市创新加速中心,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针对亟须突破的“卡脖子”技术,效仿麻省生物技术委员会,实施科研项目“悬赏”制度,优选高水平研发团队,多主体共同探索“一技术一平台一方案一服务一保障”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形成“技术导向、企业主导、政产学研协同”的动态化产业创新区域循环。

完善金融体系

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加快产业创新中心与金融中心联动发展,推进风投、创投等股权投资机构管理制度创新,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总部企业来宁落户,完善股票市场、产业扶持资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为区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扩大国有创投引导基金资金规模,在集成电路、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千亿级国有科创投资公司,加强对早期科技创业企业的支持。开展国有创投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设立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权份额转让平台,拓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退出渠道。鼓励银行机构与外部投资机构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完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支持科技支行和科技特色支行建设。加强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创新土地供给

优化产业创新主体集聚空间

建立科技创新专项“计划池”,全力保障紫金山、麒麟等科技创新空间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新区、科技型园区用地,重大科技创新用地采用全市统筹兜底方式重点保障、优先供给。鼓励高技术产业“上楼”,建设“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打破应用研究与初创企业的空间距离,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推广“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实施“工改工”存量用地调整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存量用地调整优先保障科技创新,通过减免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一次性经济奖励等方式,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零土地技改“提效”和增加容积率。

集聚数据要素

放大数据驱动产业创新效应

聚焦“一硬一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部委、金融机构、大型央企、互联网头部企业等,建设高安全、绿色化、集约化数据中心集群,汇聚产业创新数字要素资源。以产业大数据资源为核心,实现公、私域数据资源的归集、治理,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广泛推动大数据在各领域创新应用。将工业设计作为推动产业创新融合突破口,积极完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生态,布局工业设计产业链,引进一批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本土工业设计企业。以城市创新加速中心和开放数据平台为基础,提供先进设备与专家库、社交网络、产业基金等,吸引学术机构、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加强联结沟通,形成良性创新动态循环。

深化区域合作

提升产业创新区域配置水平

以南京链主型、生态引领型企业为中心,依托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等,通过跨学科、跨业界联合等方式,推动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与G60科创走廊联动协同、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率先探索在南京都市圈城市建立服务分中心,畅通资源与服务渠道,形成“研发—技术—人才—市场—服务”创新链条。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加强与上海、浙江自贸区制度创新共建共享,发挥江北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双区”联动优势,探索有利于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政策举措。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7 08: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放大自身优势、塑造发展胜势。我们要聚焦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两大抓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谋划、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创金
2023-01-31 06:56:00
温州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强品质、强功能、强文化,系统提升温州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提供坚实支撑。重构空间,大视野谋划建设温州都市圈。中心城区首位度不够高、城市能级不够强,是
2024-01-28 05:45:00
如何打造数字时代城市核心竞争力?192城沪上共话
...渐成为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能体,将不断地催生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带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特别是,AI大模型的出现,有望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理解走向内容生成。人工智能正
2023-09-22 12:36:00
中国诞生年产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
...爆发出巨大能量,从而积累形成了天然气持续上产的核心竞争力。据介绍,长庆气区单井日均产气不到1万立方米。在如此“贫瘠”的气田创造高效开发和持续上产奇迹,得益于依靠自主创新破解“
2022-12-27 15:33:00
中央文件定调!超大特大城市,不能再随意扩张了
...的地方,城区人口规模会远远低于全市人口。根据城市发展阶段的异同,城区人口最高占全市人口比例可达9成以上,最低的低于20%。这正是石家庄、临沂等地全市人口超过千万,但未能跻身特
2022-12-16 14:07
...强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先进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紧盯“五个清单”,持续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开工建设项目、在建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项目、智能化改造项目、招商引资项
2023-06-22 14:54:00
项目涌热浪 淮安逐新行
...“加速度”,成为城市营商环境最亮丽生动的名片。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在淮安,向新而行、突破攀升,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
2024-06-24 05:15:00
...安市国土空间被划分为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国家科学与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区、北部先进制造集聚区、南部高新技术与科教集聚区、东部双向开放引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区等
2024-09-18 07:33:00
消费潜力释放、金融大力支持……透过数据看活力 中国经济“加速跑”
...何融资?在结构上,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明确将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但是,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重技术”,缺少抵押物等问题,仍
2023-12-28 16:16: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