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新方法实现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捕获与释放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4-25 01:2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合肥4月24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刘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徐强教授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首次用二氧化碳作为客体分子模拟二氧化碳水合物结构,使用廉价的硫酸胍与二氧化碳共结晶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实现了环境温度压力条件下二氧化碳可逆的捕获与释放。这有望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碳捕获和存储方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细胞报告物质科学》上。

碳捕获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二氧化碳捕获主要通过基于变压变温的物理或化学吸附过程完成。物理吸附剂采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二氧化碳分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进入吸附剂的孔道。虽然具有吸附热低和易于再生的优点,但烟道气和环境中的水汽与二氧化碳分子存在竞争吸附,极大降低了吸附剂的选择性、容量和循环性能。化学吸附剂如乙醇胺、有机胍等,虽然具有高的选择性,但其再生过程需要消耗巨大能量。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捕获和释放时的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将动态氢键框架结构变换应用于二氧化碳捕获。研究人员发现,在室温附近从硫酸胍水溶液中可以得到晶态二氧化碳包合物。进一步的结构分析表明,二氧化碳被包裹在胍阳离子和硫酸根之间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构筑的框架中。令人惊讶的是,二氧化碳仅与框架中的胍离子存在静电作用,这也是二氧化碳与硫酸胍共结晶形成包合物结晶沉淀的驱动力。强弱适中的相互作用使得碳的捕获和释放均能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另外,单位体积的二氧化碳与硫酸胍共结晶形成的包合物,含有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60倍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而相同温度、体积下二氧化碳的压力达到6兆帕,揭示了其在碳捕获存储和运输方面的巨大潜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5 06: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能源之母“氢”装上阵前景如何
...制氢现在一般都是用煤或者用电,用煤制氢的时候会排放二氧化碳,用电制氢的时候,要用铂金作为催化剂,铂金就比较贵。其次,氢制造出来要储运,现在储运氢,就是用一个大概有200个大气
2023-04-26 00:19:00
工业制氧机的工作原理
...,进入装有沸石分子筛(zms)的吸附塔,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氧气则穿过吸附床层被分离。当吸附塔内被吸附的杂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对大气脱附解吸,使吸附剂
2022-12-23 10:00:00
中国科大团队设计出全新可持续手段合成羟胺
...剂,其生产过程不仅会消耗大量化石资源,还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此外,氨作为制造羟胺的原料,从氮气中获取氨同样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工业合成氨多采用哈
2024-04-19 22:21:00
鄢俊敏:坚定信念,勇做服务国家“双碳”行动先锋
...要经过高温高压,且严重依赖化石能源,还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环境污染影响很深。基于这个原因,同时为了服务国家的“双碳”目标,在这些动力的驱使下,她开始做绿色可持续合成氨的研
2024-05-30 01:37:00
夜问丨17分钟8人死亡!这种“冰”为何如此致命?
...内)搭乘,车厢里的牛肉包装箱内放有干冰,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迅速进入车厢狭小空间内,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骤然提升,致使其氧气浓度,很快降低至可导致人体窒息死亡的极限浓度
2024-12-01 03:59:00
“氢能十解”之四:氢基能源流动之旅
...使用量的35%左右;或相当于3.9亿吨标煤的热值,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亿吨)。“西氢东输”主要布局三条管线流向:蒙东/蒙西→京津冀;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湖北/
2024-02-22 10:14:00
36氪首发 |「优源新能源」完成天使轮融资,利用新型工艺路径合成磷酸铁锂材料
...相较于传统磷酸铁法工艺成本优势明显,产出率高达98%,二氧化碳排放相比减少50%,加工(能耗)成本同比下降20%-40%。优源新能源现场邓强表示:“我们的新型液相法有很高技术
2022-12-28 12:00:00
...源局确定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芜湖海螺建成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储能商业示范系统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程卓 朱晟)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为了提高企业绿电使用比例、为绿
2024-01-22 01:42:00
二氧化碳变为宝  驱动石油产出来(硬核科技背后的创新故事)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二氧化碳变为宝 驱动石油产出来(硬核科技背后的创新故事)本报记者 李 蕊《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5日 第 04 版
2024-08-05 06:11: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