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吕梁日报
王建军:迎着新希望 种下“致富耳”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随着气温变暖,沉寂的土地渐渐松动,在田间地头处处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为新的一年增收致富打下新希望。
中阳县有“木耳之乡”美誉,经过5年发展,木耳种植从无到有,助农增收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每年3月-4月是木耳种植的好时节。
连日来,弓阳村木耳种植大户王建军和工人们正忙着翻耕除草、平整土地等工作,为大面积的木耳地栽种植做前期准备工作。4月18日,记者在木耳种植基地里看到,工人们拿着镢头除草,平整土地,紧随其后的是农机手发动了拖拉机,一旁的工作人员拿着配套的喷杆式喷雾机给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此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确保提高木耳品质和产量。
王建军种植的木耳是地栽木耳,区别于棚内木耳种植。地栽木耳直接将袋料露天放置在田间地头进行黑木耳栽培,其经济效益和营养价值远高于大棚内黑木耳。“地栽黑木耳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使产品实现了天然无公害,既提高了生物转化率,又提高了产品商品性,更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王建军说。
懂技术、善管理,是产业长足发展的必备条件。王建军是中阳县暖泉镇弓阳新村的黑木耳种植大户,自2019年回村决定在露天地里“种”木耳,王建军只要有时间就四处学习取经。如今,他已经掌握了这项新技术。他种植木耳面积从原来的7亩增加到了现在的30亩,种植的菌棒数量也增加到了25万棒,带动本村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光木耳采摘一天的用工人数就达60多人。
相比过去打工的零散收入,每年十多万元的木耳收入也让他更加坚定种植木耳的信心。王建军说,种植地栽木耳是个技术活更是细活,从养菌、接种,到田间管理、采摘,环环都有讲究。种植木耳是在与“老天”合作的营生,需要看“老天爷”的脸面吃饭。
2022年因为水灾,种植木耳的耳农们受灾风险大,像王建军在内的不少种植户遭了水灾。“地栽木耳在地势低的地方基本没有收成,好在有保险理赔11万多元。”为了保障耳农的收益,中阳县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阳县支公司推出“木耳险”,政府补贴80%保费。去年,中阳县下发文件,出台《中阳县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建设“高科研、大基地、优品质、深加工、活流通、响品牌”的发展格局。有木耳专项补贴,有木耳保险,有县委县政府坐镇,让他在种植木耳道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前年赔进去的钱,去年挣的都补起来了!”王建军虽然看起来身体削瘦,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但精气神却很足。踏着中阳县种植木耳的大潮,他是第一批通过木耳种植改变生活的农民。如今,他随着种植木耳的面积越来越大,对木耳也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从土地中走出,到回归土地,变的是种植的作物,不变的是对土地投入的勤劳和汗水,还有更多的智慧。
走进大棚内,被棉被覆盖的一堆堆的小菌棒在适宜的温度下已经悄悄发芽,王建军信心十足地说:“等把土地平整好了,土壤也消毒后,就万事俱备了。现在就等一场雨,到时候眼前的这块土地上种满了菌棒,十分壮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