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马拉松发祥地是南京,南京学生首译“马拉松”,新中国的“首马”在江宁举行
南京“马拉松往事”,三位大学生办展给你看
夏启宇(中)、周德贵(右)和丁义美(左)三位新中国马拉松选手时隔67年再聚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祝东秀
中国马拉松运动发祥地是南京,南京学生首译“马拉松”,新中国的“首马”在江宁举行……在南京有这样一家名为“长距离竞走”的工作室,由三位大学生创办。这里不仅收藏了南京马拉松历史的珍贵史料,更衍生出一批以南京马拉松历史资料为基础设计的文创产品。
“水流万里有源,树高千尺有根……热爱马拉松的人,请你来寻根……”“长距离竞走”工作室内,回荡着《“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之歌》。未到开门时间,几位大学生已经在工作室忙碌起来,擦拭灰尘、检查室内温度和湿度,查货补货……
工作室负责人之一丁泠睿告诉记者,巴黎奥运会即将举办,中国马拉松选手将出战巴黎,南京的马拉松“跑友”再掀运动热潮。近日,“长距离竞走”工作室迎来不少“跑友”参观。
在校大学生创办工作室并开发衍生产品
“长距离竞走”工作室位于建邺区水西门大街127号,由金陵科技学院三位在校大学生自主创办并运营,并于今年6月1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谈及工作室的创办,三位负责人都认为是巧合。“我们最开始只是去看望新中国首场马拉松冠军夏启宇。时间长了,我们积累了不少关于南京马拉松历史的珍贵史料。”丁泠睿介绍,纸质资料的保存条件比较高,如何保存令同学们十分头疼。
于是,三位同学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立了“南京隽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南京马拉松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
在“长距离竞走”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一些文创产品,有印章、文化衫、冰箱贴、帆布包等,都是以南京马拉松历史资料为基础设计的。负责文创设计的王扬告诉记者,她们用文创设计赚取的“第一桶金”,在水西门大街租下一间门面房,购买恒温恒湿设备、展柜等,并请专人设计展览。
三位新中国马拉松选手共同为展览揭幕
从5月下旬开始布展,到6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大半个月的时间,三位负责人经常忙到深更半夜,为场馆布置耗费心血。
“因为面积比较小,所以我们在进门的右面墙上做了整面大镜子,从视觉上将空间变大。”负责人夏羽君介绍。一走进工作室,记者看到房间处处充满了马拉松的“气息”。镜子上挂满了与马拉松有关的照片,镜子旁边柜子上摆放着文创产品。再往里走,就是《历史文献中的“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专题展览主展区。
6月11日,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冠军夏启宇、亚军周德贵和殿军丁义美齐聚一堂,三位新中国马拉松选手时隔67年再次聚首。现场,他们共同为这场展览揭幕。
展览用大量历史文献、实物档案、图文展板,展示百年以来的南京马拉松运动历史。中国马拉松运动发祥地是南京,南京学生首译“马拉松”,新中国的“首马”1957年在江宁举行……一段段尘封已久的“马拉松往事”在这里被揭开。
为梳理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史尽一份力
作为在校大学生共同成立的工作室,资金是她们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之一。三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她们除了出售文创产品外,还积极参与一些赛事,希望通过参加比赛,提高工作室的知名度,“我们参与了第十二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积极推介我们的工作室和产品创意。”王扬说。
此外,三位负责人还报名讲解员的培训,“我们现在接待的参观者越来越多,但是讲解质量很难提上去,我们先从自己做起,后面再慢慢教给学弟学妹们,壮大工作室的讲解队伍。”丁泠睿说。
展览一经展出,就在南京高校的“跑友圈”传开了。南京理工大学孟健是一名资深的马拉松爱好者,他曾参加去年的南京全马和今年的半马,他告诉记者,“我之前只是喜欢跑马拉松,看了这个展览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南京和马拉松有这么深的渊源。”
暑假期间,三位负责人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工作室之间。小小的工作室已经摆满了各类史料,但她们每天还在积极寻找关于南京马拉松历史的资料。
“我们找到了新中国首场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夏启宇、亚军周德贵和殿军丁义美,现在在积极寻找季军王作友的信息。”她们说,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国马拉松运动梳理清楚发展史,让更多的马拉松爱好者亲眼看到这些展品,了解这段历史,热爱这项运动。“热爱马拉松的人,请你来南京寻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8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