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
人物档案:郭洪涛,金陵科技学院智控学院副教授、海天星云(南京)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方向为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应用,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拥有专利13项,主研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累计转化个人科研成果落地数亿元。
上午10时36分,轻轻滑动鼠标,郭洪涛紧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35786公里外的遥感卫星于6分钟前拍摄的“地球照片”已经传回。影像显示,大片厚重的白色云层在海洋与陆地上空蔓延。
“卫星遥感数据不是传回来就能直接用的,必须根据应用场景需求精准再处理。”郭洪涛指着云图上明暗交错的区域,转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低声说,“看这里,云层的变化很关键。用于气象预报时,需着重关注云层动态;用于灾害应急等场景时,则要像美编一样‘P’掉云层影像,还原地面情况。”
浩瀚天际,卫星俯视万物,郭洪涛的工作就是要让卫星拍摄的地球数据“用起来”。在这方面,他们团队的数据处理速度和质量堪称国内翘楚,尤其擅长“P”掉云层、还原云下影像,准确率国际领先。
将鼠标交给工作人员,郭洪涛的目光在屏幕上游移片刻,起身向记者讲述了他和遥感数据的故事。
“一开始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故事,大学阶段对行业认知有限,纯粹是机缘巧合踏入了这个专业。”郭洪涛回忆道,自己学生时代只知道做科研,没寻思过太多,直到2010年7月,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科研观。
那年,郭洪涛还在读博士研究生。暑假期间有台风来袭,学校接到地方管理部门的电话,“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助我们提高灾害评估效率?”“有!”
郭洪涛所在的课题组立即放弃假期休息时间,重新回到实验室,对卫星遥感台风监测数据进行监测、接收、处理等,为地方提供支撑。最终团队研发出的实时处理系统将灾害评估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2小时,为救灾决策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场与台风的“较量”,如同一束光劈开了象牙塔的迷雾,让年轻的郭洪涛深刻意识到:科研的星辰大海,终究要照进现实。于是他确立了“双轨并行”的科研路径——既要在技术攻坚中勇攀高峰,也要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后来,就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深耕技术研发,夯实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推动成果转化,强化应用服务。”郭洪涛告诉记者,早期我国遥感数据接收处理依赖国外技术,效率低、成本高,他对此非常不服气,“有一套设备当时国外卖给我们要几百万元,后来我们自己做出来了,只需要40万元,还拿了一个省部级奖项的一等奖。”
如今,郭洪涛带着团队建立了自己的卫星数据接收站,已“链接”卫星20余颗,遥感数据主要应用于灾害预警,如洪涝、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与损失评估等,另外还应用于环境治理领域,如黑臭水体巡查、大气污染溯源等方面。
曾经的技术“追跑”也变成了“并跑”“领跑”。
一次,一家光伏发电公司找到郭洪涛,希望他能提供光伏发电量预测服务。“当时对方挺着急的,说是了解到世界领先的一家光伏运维企业已经建了一套气象监测卫星站,监测云层变化对发电量的影响。”郭洪涛笑着回忆,他和团队仔细一研究,发现“我们不仅掌握同类技术,而且处理精度与效率更具优势”,只是没想到可以用在光伏领域。最后,郭洪涛团队为企业提供了光伏电站云层分布状态预测服务,对突发云遮的预警提前量达2小时。
光伏领域的成功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新的应用大门。郭洪涛敏锐地意识到,卫星遥感这一“天眼”不仅能守护山河安澜,更能在民生服务的细枝末节中发挥效能。从此,团队的研究视角从灾害预警“主战场”,逐步延伸到社会治理多个领域。
这些年,除了防灾减灾等传统领域,郭洪涛利用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当过“渣土追踪尖兵”,帮助市环保部门缩短了查处渣土车违规倾倒的时间;和交通部门合作,监测高速团雾的发生、发展,为恶劣天气出行“保驾护航”……
未来,他还计划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农业保险,精准评估农作物受灾情况,减少定损争议;与碳中和监测结合,通过卫星数据追踪碳排放与生态修复效果;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绿地覆盖率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2 1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