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直以来印度都有一个大国梦,为此印度没少进行活动,想要加入联合国五常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不过到现在都没有实现。
而在近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备受关注。他选择了一个敏感的话题进行讨论 -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他直接公开批评了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对华政策,这是极为罕见的。
苏杰生认为,如果尼赫鲁当初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能够做得更加谨慎和克制,今天人们对于中印关系的看法就会发生明显改变。苏杰生回顾了半个世纪前的历史时刻,试图揭示那个时期的决策如何影响了今日的印度。
不仅如此,苏杰生还谈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中印关系。他提出印度应当基于现实主义,站在“尊重、敏感以及利益”的基础上同中国打交道。他赞扬莫迪政府在这方面的做得非常好,展示了实力和智谋。
这次公开表态可能会引发印度国内对于苏杰生以及印度外交政策的讨论。对于历史的反思,是否能为当下或者未来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启示,印中关系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尼赫鲁成了背锅侠
作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印度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印度国内的声誉和历史评价却出现了变化。
这位开国领袖的形象已遭到严重削弱,与其曾经领导国家独立的光辉历史相比存在着极大的落差。在尼赫鲁治下,印度实行的外交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印战争的爆发,也让他在保守派看来成了“万年背锅侠”。
印度保守派关于尼赫鲁错估中印关系的指责不断加剧。他们批判尼赫鲁过度倾向和平主义,以至于无视了中国的威胁。甚至有人认为,印度今天之所以无法在国际事务及自身发展上超越中国,就是因为尼赫鲁在对华政策上犯下了巨大的战略错误。他们最常提及的一个例子,就是尼赫鲁决定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中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尼赫鲁甚至被妖魔化为印度外交失败的代名词。然而历史真的如现在许多印度人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吗?
我们应该注意到,尼赫鲁当年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无的放矢。他曾试图走出与西方对抗的框架,寻找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道路,并期待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平衡大国关系。但今天看来,他可能低估了现实主义的力量以及他国的野心,也过于乐观地看待东西方冷战格局下的国际环境。
总结起来,尽管尼赫鲁的一些决策值得批评,但简单将整个印度的外交失策都归咎于他,显然有违历史事实的复杂性和全面性。
印度何时才能入常
安理会作为联合国最高决策机构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一直被视为大国地位的象征。然而印度作为人口超过14亿的区域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却屡遭阻碍。
自60年代以来,印度即开始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据统计,印度已经在2005、2008、2012、2017和2019年五次申请入常,但每一次的申请都被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至少一国否决。尤其到了2021年,当印度启动第六次申请入常之后,曾在2017年表态支持的美国迅速变脸,声称印度的“申请额度”已经用光,这无疑是对印度的一个重击。
为什么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路如此艰难呢?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影响力的不匹配。虽然印度拥有与中国类似的人口规模,但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维度上,印度与现有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差距较大,这使得印度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其次,安理会改革进程缓慢。联合国自成立以来,这个包含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和法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的机构从未发生过实质性的改变。任何关于增加更多常任理事国的建议,在各方权衡利益后都难以达成共识。
俄罗斯成了印度入常突破口?
2021年,联合国通过一项新决议,规定所有成员国在半个世纪里只有5次申请入常的机会。这对于已经申请过六次的印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印度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2021年12月27号,印度第7次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冲击。令人意外的是,苏杰生在当天同俄外长拉夫罗夫会晤时,得到了对方的口头支持。虽然这只是口头承诺,但来自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俄罗斯的支持无疑为印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并非偶然,这次的会晤似乎也是印度为了实现其“大国梦”,打破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僵局而做出的一个尝试。四个五大常任理事国已表态支持印度,唯独中国持保留态度。这种情况下,印度试图拉拢俄罗斯,这既可以增强自己的声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施加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恰好在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边境冲突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发生的。换句话说,印度可能正试图利用外交手段向中国显示其硬实力,并通过此举寻求重新定义中印关系的机会。
然而,对于印度来说,即便得到了俄罗斯的口头支持,要实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仍旧充满难题和挑战。在未来的道路上,印度需要慎重、智谋和耐心,否则“大国梦”恐怕只能是一个梦。
印度“大国梦”该醒醒了
莫迪政府对入常的执着,一方面是出于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则是被自身煽动起来的民粹情绪所驱使。在上任之初,莫迪就曾宣称印度要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并积极参与西方的反华活动,寄希望于通过中美竞争来渔翁得利。
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区域大国,印度在决定了现代世界版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发挥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其存在感近乎“透明”。这也是意味着,印度不可能拥有像那些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五常一样的国际权力。
正是在遭遇多次失败之后,莫迪政府才开始意识到这个现实。因此,他们开始公然贬低尼赫鲁当年的“错误决策”,试图为本国民众提前打“预防针”。这样,当印度再次申请入常失败后,极端的民粹浪潮就不会对他们造成反噬,从而威胁到莫迪的连任之路。
然而,这种策略可能并不会获得成功。印度所谓的“大国梦”,似乎更多的是建立在投机主义的基础上,而并非来自于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因此,当印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遭遇“天花板”时,他们只能用咎由自取作为解释了。
总结来说,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的挑战,都在提醒印度,要想在国际政治的大棋局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现实的行动步骤,也需要克制民粹主义的冲动,避免被短视的政策和决策所拖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6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