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四个儿子“封禅永理”,其中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也就是所谓的“螟蛉之子”,后面三个是亲儿子。综合来看,刘封的能力似乎是最高的,也立过一些军功,但最后却被刘备和诸葛亮联合赐死。那么刘封和刘备因何致于这样的地步呢?是刘备多疑,心狠手辣给刘禅铺路;还是刘封行事乖张,自取死路呢?
疏不间亲
事实上,曹操和孙权同样都有养子,或是已故的旧勋之后,或是打了胜仗,抢了别人老婆后,买一送一(这条基本针对曹操)。这些养子也都知道,自己锦衣玉食,或者是插手军政没有问题,但无疑是没有继承权。而刘封则不然。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没有子嗣,这个时候他岁数大了,但功名不就,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距离“兴复汉室”的愿望似乎遥不可及。这个状态下,第一刘备当然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完成自己的梦想。当时正处于乱世,敌强我弱的态势给刘备很大的危机感,说不定自己哪天就挂了呢。于是刘备很着急地选择了刘封,提前打好预防针;第二刘备在这个时候频繁和荆州的世家名流接触,刘封作为“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成为刘备的养子,其中未必没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所以刘封本身有一定能量,也是刘备的预备继承人,如果刘备去世,他将会成为这支孤军的少主。
尴尬的是,也是在荆州的时候,刘禅随后出生了。这样一来,刘封这个预备的候选人只能靠边站,给刘禅来让路。毕竟二人一个是养子,一个是亲骨肉,历史上欲立养子为新君的例子几乎没有(其实也有,比如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刘备也不能免俗。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汉中王,刘禅为王太子;不久刘备称帝,刘禅为皇太子。种种表现证明,头头的位置肯定没有刘封的份。
屡立战功
相对于刘禅而言,刘封既有资历又有军功。刘备占取荆州,攻打益州时,刘封和诸葛亮等人“溯流西上,所在战克”;刘备和曹操争取汉中,刘封随之周旋驱使;“汉中之战”取胜,刘封奉刘备的命令,和孟达一起攻取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并驻守在这里。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说法,关羽劝刘备将刘封支到上庸,算是刘封的养老地,也扫除了他对刘禅的威胁。相对而言,东三郡也确实比较“自闭”,与汉中之间道路险峻(蒋琬曾经打算走水路进攻上庸,因为生病作罢,蜀汉方面认为这个计划“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适合安置刘封这个尴尬的义子。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当时天下未定,上庸作为蜀汉对曹魏的前线,也是一个发力点,可以和荆州方面合击襄樊。刘封在上庸,拥有更多建立功勋的机会。如果刘备要压制刘封,大可以把他放到别的地方,削弱他的影响力。所以此时刘备对刘封的态度到底如何,就要看读者见仁见智吧。
“智熄操作”
刘封在东三郡,做出一系列看上去令人感到“智熄”的操作,这也是他摆在在台面上的死因。《三国志》中一句话概括得非常好:“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
襄樊之战
在刘备志得意满,实力空前强大的时候,关羽发动了对曹魏的“襄樊之战”,导致荆州老家被偷,自己兵败身死;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又给孙权送了一波大的。自此蜀汉国力一落千丈,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很多人认为,关羽之所以被杀,是刘封战场抗命,见死不救的结果。其实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
首先关羽确实向刘封提出出兵协助的要求,但时机不对。关羽此时正在围困襄樊,没有落败的迹象;刘封、孟达这边刚刚接手东三郡,还需要军队压制当地豪强的反弹。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二人拒绝出兵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关羽覆败的时候,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决定回益州,而是率军南下,打算再把荆州抢回来。这就错失了最佳的逃命机会,被江东包成一个大口袋。这个时候要靠刘封、孟达从东三郡出发,南下给关羽捞回去,也不太现实。
欺逼孟达
刘封和孟达之间不合,或许是为了争夺东三郡的主导权。孟达被逼得受不了,又因为关羽覆败感到害怕(毕竟“不承羽命”),索性直接投靠曹魏了。孟达走了不要紧,他还带走自己的部曲,又汇合曹魏的军队攻打东三郡。
这样一来,东三郡内部实力大减,外部有来自曹魏的军事威胁,局势很快就控制不住。上庸豪强申耽的弟弟、被刘备封为西城太守的申仪反叛刘封,刘封丢了地盘,逃回成都。由此可见,孟达的叛逃、东三郡丢失都与刘封有直接关系。
“因此除之”
《三国志》记载,刘封回到刘备身边,刘备只是责骂他一通,似乎并没有杀掉他的意思。这个时候诸葛亮在一旁劝说刘备,刘封为人刚猛难御,恐怕会对刘禅造成巨大威胁。于是刘备将刘封赐死,还挤了几滴眼泪。
这几滴眼泪未必不是出于真情实感,但要说刘备处死刘封,完全是诸葛亮的建议,那并不现实。事实上,刘备作为一代雄主,是很有主见的人,他对诸葛亮并非言听计从。小编以为,刘备早有处死刘封的意思,只是碍于尴尬的父子身份,借诸葛亮之口罢了。
“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刘封自杀前,说了八个字:“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即孟达曾经给他写过的劝降信。其中可以总结出三点,足以作为刘封被杀的原因,说明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置之于死地。
一、刘禅的存在,导致刘封陷入尴尬局面。即便刘备相信刘封,刘封也忠于刘禅,也难免会有忠于刘禅的人迫害刘封;或者是心向刘封的政治投机者来找刘封。况且小编以为,经过逼走孟达、导致东三郡丢失一事,刘封对权力的热衷已经暴露出来,成为刘备心上的一根刺。刘备由不放心孟达,派刘封监督,到“虑其刚猛”,或者这件事就是前后态度变化的转折点。
二、刘封丢失东三郡,既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又给刘备处死他的理由,处境对刘封极为危险。
三、刘封本族人还在曹魏手中,如果他投降曹魏,还能够继承罗国的封国。这对刘封固然是多一条选择,在刘备眼中反而成为刘封将来会叛变的一种可能。这种不安定因素,必须提前排除。
总而言之,刘封本无与刘禅竞争之举,却死于刘备和诸葛亮的“莫须有”的担忧之下,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但是他的悲剧既有尴尬身份的原因,也是由其恶劣的性格、差到极点的政治嗅觉造成的。刘封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2 06: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