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什么说《建康实录》是以东吴为正统的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0 17:2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谈到三国的正统问题,恐怕很难有一个一致的答案,不光我们研究三国的爱好者持有不同意见,历代学者文人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比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明显就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而《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也是如此。

至于以蜀汉为正统的也有不少,比如习凿齿所作的《汉晋春秋》,当然更广为流传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

以曹魏为正统,因为他接受了东汉的禅让;以蜀汉为正统,则因为他继承了东汉的血胤。不过你听说过有人以东吴为正统的吗?

其实还真有,那就是唐朝人许嵩所著的《建康实录》。

关于《建康实录》这部作品,历来褒贬不一,比如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欢,并强烈要求将其收入四库全书。而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则认为这部作品纰漏百出,数不胜数。

王鸣盛说得没错,《建康实录》确实有很多问题,因此不少研究者低估了这部作品。其实《建康实录》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因为它补充了不少其他史书中没有的资料。而且《建康实录》中的一些错误很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那么为什么说《建康实录》是以东吴为正统的呢?关于这一点,在序言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建康实录》序言表达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这部作品始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终于陈末祯明三年(589年)。

结束的这一年很好理解,祯明三年隋灭陈,随着南朝覆灭,建康六朝古都的历史也宣告终结,但开始的年份兴平元年是什么意义呢?

原来这是孙策渡江并始建东吴政权的一年。

之前我们在《百年东吴》中论证过,孙策渡江的具体时间应该依照《江表传》,以兴平二年(195年)为准,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认识。不过唐朝人许嵩所处的时代可能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没有这么透彻,因此他采用后汉书兴平元年的说法也可以理解。

总之,《建康实录》是一部以六朝兴衰为主线的作品。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东吴和东晋并不是无缝衔接的,从东吴灭亡到司马睿来到江东,中间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建康实录》又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关于这一点,《建康实录》用一场平叛战争对二者进行串联,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按照《建康实录》的描写,东吴灭亡后,先后有石冰和陈敏割据江东,最后陈敏被顾荣和周玘平定,江东恢复了安定。

顾荣是顾雍的孙子,周玘是周鲂的孙子,他们都出自于江东的名门大族,也是当年东吴元老功臣之后,这说明西晋朝廷无力顾及江东,想让江东恢复安定还得靠江东人。后来顾荣等人支持司马睿,则又是一个传承。

许嵩非常详细地记叙这件事,主要就是想说明东晋南朝延续的是东吴而不是西晋。

说《建康实录》以东吴为正统还有其他的根据,因为这部作品中竟然出现了建安二十八年这种说法。

众所周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魏代汉,改元黄初,建安这个年号就此终结。那么建安二十六到二十八年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原来这正是许嵩对曹魏正统性进行否定的一个表现,延长建安,这样就能和东吴的年号黄武接上了,而曹魏的黄初连提都不用提。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建安二十八年应该是223年,《建康实录》说这一年东吴击退了曹丕第一次南征后,接受了陆逊等众臣的劝进,进位吴王并改元黄武。

按照传统观点来看,这就是明显的歪曲历史,孙权受曹丕册封为吴王,并在222年改元黄武,这是明摆着的事实,许嵩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光把黄武和建安接上还不够,因为222年的东吴还是曹魏的藩属,一个藩属延续东汉完全没有说服力,因此只能杜撰出孙权以战功进位称王,这样孙权这个吴王就跟曹魏完全没关系了,而且还是踩着曹丕的尊严称王的。

总之,许嵩故意修改历史,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孙权向曹魏称藩这一史实,为东吴塑造出更有说服力的天命。

作为一个唐朝人,对数百年前的历史按说可以客观记录,没必要有太多的倾向性,许嵩为什么要特立独行以东吴为正统呢?

关于这一点,日本历史学家安田二郎给出了一个推断,他认为许嵩以东吴为正统的观点是为朝廷服务的,对此我深以为然。

我一向持有一个观点,学术研究在很多时候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而完全持公正客观立场的史书是不存在的,作者或多或少都要受当时局势或者个人情感的影响,这一点不应该过多苛责,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辩证地去看就可以了。

比如《汉晋春秋》,此书以蜀汉为正统,认为蜀汉才是东汉王朝的继承者,司马昭灭蜀后天命则转移到西晋上。

《汉晋春秋》完全忽视了曹魏,对其完全不承认,意在淡化司马代魏的影响,强调西晋是靠战功赢得天命的,而不是靠篡位。

这种理念无疑是荒谬的,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否定《汉晋春秋》这本书的价值,去糟取精即可。

现在再说回《建康实录》,这本书以东吴为正统的的政治意义在哪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作者许嵩本人来进行分析。

许嵩的资料非常少,而且生卒年不可考,只知道他出自高阳许氏。

不过《建康实录》的创作时间还是可以大概推断一下的,在第四卷中写道:“吴大帝继王位,黄武元年壬寅至唐至德元年丙甲,合五百三十五年矣“。第十卷则写道:“东晋元帝即位太兴初年,至唐至德元年,合四百四十年”。

两次提到至德元年(756年),应该不是无的放矢,因此可以推断,这一年很可能就是《建康实录》的创作时间。

至德元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唐玄宗西逃,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

这下问题就来了,肃宗继位是靠臣下推举,而正牌皇帝唐玄宗还活得好好的呢,他对此完全不知情。虽然唐玄宗听说此事后出于现实考虑,没过几天就将册封新天子的诏书送到了灵武,但他心里想必是不满的,只是大敌当前不得不做权宜之举,如今玄宗控制着巴蜀之地,有一定实力,将来击败叛军后他会不会重新夺权呢?这谁都说不好。

正因为如此,对于灵武朝廷来说,塑造自身的正统性就非常重要了。而《建康实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建康实录》是一部很奇特的史书,说他简略吧,记载灾异祥瑞几乎事无巨细,说他详细吧,很多军政大事却一笔带过。因此这说明许嵩目的就是在塑造他想要的天命,记录历史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注意到,《建康实录》在第十八卷中南梁部分结束后,特意用一部分篇幅去介绍西梁这个小朝廷。

西梁是西魏扶植的傀儡,之后又对北周和隋称臣,疆域也仅仅局限在江陵周边很小的地区,和建康八竿子也打不着,特意介绍这个微不足道的政权,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许嵩是在建立一种“王气转移”的理论。

当初西汉时,王气就在长安,东汉时转移到洛阳,再后面王气就转移到江东去了。

而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轮回,当王气来到江东后,就无法继续向东了,只能重新往西转移,因此南朝梁灭亡后,西梁作为其延续者,将王气从建康移到了江陵。

之后隋文帝杨坚取缔了西梁,王气又转移到长安,而肃宗在灵武继位后,王气再一次向西转移,这样灵武朝廷的正统性就被确立了。

增加西梁的戏份,给人一种王气的转移是循序渐进的感觉,不那么突兀。

至于唐玄宗,虽然他在成都,也是长安的西面,但问题是他宣称的是巡幸蜀地,而不可能承认自己已经放弃了长安,他的政权名义上还是以长安为根本的。因此王气从长安转移到西面以后,就跟玄宗没什么关系了。

可能有读者会问,王气转移不是问题,那为什么要一定要否定曹魏呢,如果承认曹魏的话,之后继承天命的是两晋,一样能解释王气的转移。

但这样的话有一个漏洞,因为西晋后来又将都城从洛阳迁回长安了,之后过渡到东晋建康,王气在长安和洛阳间反复转移,则降低了这种理论的可靠性,更别说还有许昌和邺城了,都加进去就更乱了。

因此曹魏和西晋都不能承认,正统只能是东吴。

不过《建康实录》明显只是个半成品,这部作品虽然表面上看是编年体,但其中夹杂着大量的人物传记,同时又兼具地方志的特色,各种体裁混杂在一起,比较凌乱。因此应该还处于初稿阶段,许嵩还未加以整理。

为什么他不将作品完善好呢?原来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至德二年(757年)年底,唐军击溃叛军收复长安,唐肃宗将政治中心转移到长安,而玄宗也认清了现实,安心做太上皇,相当于被软禁起来。至此,肃宗的合法性已经无可动摇,

此时灵武的神圣性已经没有宣传的必要了,那么王气西移的理论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诞生的《建康实录》就变成了鸡肋,于是许嵩就放弃了这部作品。

好在草稿最终还是保存了下来,《建康实录》对六朝正史是有益的补充,是研究六朝及南京区域历史的重要参考,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0 20:36:2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更多关于建康,东吴,实录的资讯:
...、孙权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建康实录》记载,嘉禾五年,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遗令丧事从简,以平常的衣服入殓。孙权身着素服前往吊唁,赐其谥号“文成”,
2024-11-15 09:46:00
这个东吴战将和吕蒙并列,为何在历史上被忽视?
...到中郎将,赤壁之战前蒋钦就已经有权力督万人讨贼。按建康实录的记载,赤壁之战时周瑜和程普也不过各督万人出战,可见蒋钦的地位和能耐非同一般。 孙策时期,周泰因为孙权的关系被破格
2023-05-09 05:04:00
孙权的两个女儿结局如何
...)十月,吴末帝将小虎公主以公主的礼节改葬于海宁。《建康实录·吴下·后主》中记载如下:冬十月……以礼葬鲁育公主。总结:孙权的儿子们为了皇位争权,他的两个女儿也不逊色,尤其是大女
2023-07-25 20:50:00
聊聊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
...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简朴入葬嘉禾五年(236年)三月(《建康实录》作七月),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遗令丧事从简,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身着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文”,
2023-06-11 10:36:00
揭秘东吴数位重臣的死亡真相
...》、《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三·服饰部二·床十五》、《建康实录》、《三国志·骆统传》、《诸史拾遗》等史料记载,凌统死时只有29岁,相差了整整20岁,不知是《吴书》记载笔误,还是
2023-03-19 20:00:00
锦帆贼甘宁的传奇人生:以打劫为生,投孙权后封为大将
...记载,“宁卒,权痛惜之。”并未记载被谁杀死。而在《建康实录》中则记载了甘宁的死亡时间“二十年……冬折冲将军升城督甘宁卒”,不过这个时间说法不一,还有说法是建安二十五年左右,不
2023-06-14 12:02:00
...外,前燕、冉魏、东魏、北齐也是以邺城为国都的。二、建康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可是建康城的遗址已经很难看到了。与邺城的情况类似,建康的兴起也与汉末三国有关。211年,孙权迁到此
2023-04-19 21:29:00
孙权为何最后传位给十岁的孙亮
...,同时立潘淑为皇后。而且,史书记载孙亮非常聪明,《建康实录》记载“年七岁为皇太子,见傅相具师资之礼,大臣重之”。与孙亮出身不同,孙奋母亲叫仲姬,从她被称为姬来看,地位应该并不
2023-06-18 21:32:00
三千年史从头说
...士范蠡所筑,所以又名“范蠡城”。这两个地名已见于《建康实录》和《景定建康志》,这是南京现存最古老、最完整也是最重要的两部地方文献。从这两部书中可以看出,直到六朝时期,越城依然
2024-05-28 05: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