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18岁出演电影《丁龙镇》,汤淑敏倾心传承胶州秧歌
46年,走到哪舞到哪
汤淑敏(前)正在教授胶州秧歌动作。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晓雯 黄滢滢
一部电影,让时年18岁的汤淑敏与胶州秧歌结缘。46年来,作为青岛市级胶州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汤淑敏走到哪儿将胶州秧歌舞到哪儿、教到哪儿,同时,她也在为成为更好的舞者而拜师学艺,虚心请教。“我对胶州秧歌的爱有增无减,感觉好像嫁给了它,这辈子都离不开了。”采访中,汤淑敏向记者说道。
18岁参拍电影
自此爱上胶州秧歌
8月17日上午,记者在市北区某街道社区活动室见到了正在教学生们秧歌动作的汤淑敏。“现在再跟大家重温一下这个基本动作,撇扇。”汤淑敏一边喊着口号,一边行云流水地教着动作。秧歌扇子在她手中摆动,如轻盈的羽毛,演绎出独特的“螺旋摆动”之美,呈现了“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特点。今年64岁的汤淑敏身姿轻盈灵巧,在岁月的沉淀和打磨中,努力展示自己最好的舞蹈状态。这是她与胶州秧歌“打交道”的第46年,一切的缘分,要从她参与拍摄电影《丁龙镇》说起。
1977年春天,西安电影制片厂来胶县(现青岛胶州)拍摄电影《丁龙镇》,根据剧情需要,要拍摄群众上街扭起大秧歌的镜头画面。“摄制组从全县挑选了近一百人学扭秧歌,当时我18岁,被幸运地选中了,得到了省级胶州秧歌传承人胡志蕴老师的亲传。”这是在胶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胶州秧歌首次被搬上银幕。
汤淑敏学得起劲、舞得努力,她被导演选中,扮演女主角的闺蜜跟随摄制组拍摄了半年多。自此之后,从小就对舞蹈感兴趣的汤淑敏,怀揣着对胶州秧歌的喜爱,在工作之余,经常自编自演,参加各类文艺汇演、比赛活动,将胶州秧歌的美带上舞台,展示给更多人。
累并快乐着
一天多地“连轴转”
2008年开始,汤淑敏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于是参加了老年大学。“到老年大学后,我跟随刘丽老师进一步学习舞台精品秧歌。”2012年孙子出生后,汤淑敏从胶州搬到崂山区居住。有次看到小区广告栏上贴着要举行纳凉晚会的通知,汤淑敏便自告奋勇报名。“他们一看我跳得很好,就说老师你教教我们吧。我也乐意教,”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刚开始是社区的居民,后来附近高校退休和在职的老师也慕名前来学习。“2018年我搬到市北区居住,又把胶州秧歌带到了这里,义务传承也5年多了。”汤淑敏笑着说道。
自搬到市区后,汤淑敏开启了“连轴转”模式。有时候上午还在胶州排练节目,中午连饭还来不及吃,就得急匆匆地赶车,换乘好几次,三个小时才能到家。下午再倒两次公交车,赶去文化馆排练。晚上,汤淑敏又跑到社区,为居民和附近高校的老师们教动作、排节目。“虽然忙累,但我总是累并快乐着!就感觉愿意,值得。”
从幼儿园小朋友,到退休老人,汤淑敏的学生不仅年龄跨度大,地域也广泛,她几乎走遍了青岛市。“学生们爱学,我也爱教。很多教过的小朋友,现在已经上中学了。”多年以来,汤淑敏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的秧歌展演和比赛,曾分别代表青岛市、胶州市、崂山区参加全国秧歌和广场舞大赛7次,12个节目均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2014年汤淑敏自编自演的《胶州秧歌与空竹舞龙》参加青岛市健身之星大赛,获得“绝活”冠军。据了解,在2021年1月份,汤淑敏被青岛市授予“健康大使”的称号。
坚守信念
带伤排练演出和教学
2014年,汤淑敏被胶州市政府授予胶州市级“胶州秧歌”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她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胶州秧歌”的代表性传承人。汤淑敏介绍,她曾受邀与国家级胶州秧歌传承人吴英民老师合作,共同主演了2部微电影。
年轻时,汤淑敏的右腿曾两次因公受伤,一直没有痊愈,被定为七级伤残。“膝盖肿了、腿萎缩了,舞台上忍着伤痛扭跳,但要尽力把最美的舞姿和笑容展示给观众。”汤淑敏没有因为腿痛和伤残放弃跳舞,“因为心中有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持下去。”至今还在持续接受理疗的汤淑敏,几乎每天都要缠着护膝,去排练演出和教学。“身体残疾仍要绽放美丽,这是终身信念和执着。扭了46年的胶州秧歌,它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感觉这辈子就与胶州秧歌‘同呼吸、共命运’了。而我传承秧歌,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喜欢胶州秧歌、爱上胶州秧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4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