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王淼的人生“发条”拧得更紧了。
他躺在病床上10年,四肢瘫痪,不定期的昏迷、抢救,再昏迷、再抢救……生命倒计时的“滴答”声在逼近。
即便被主治医生多次“警告”,王淼也没有计算过自己还能“撑”多久。人们反而常常看见他用自制“牵引器”悬着头,双手扶在轮椅的两侧,眼睛紧盯屏幕,在妻子的协助下,极其艰难地工作。
去年4月10日晚10时,他终于整理完40万字的日记手稿,向自己的老朋友——浙江教育出版社审读员潘邦顺郑重“自荐”:“老朋友,非遗书稿,不知是否有兴趣?……”字里行间,是比以往更急迫的语气。
生命“倒数”的日子里,他开始满心期待另一个新“生命”的诞生——2024年3月底,《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内容是王淼担任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期间的工作手记。
2024年4月22日凌晨1时14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淼同志在杭州逝世,享年62岁。
4月24日上午,王淼同志告别会在杭州殡仪馆举行。离别时刻,我们重温《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从完成初稿到付梓出版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丰满的“非遗生命”。
停不下的“脚步”
4月24日一早,杭州殡仪馆流芳厅,人们跟着队伍缓缓移动,王淼同志的告别会开始了。告别台的一侧,洁白花朵衬托下的几本著作格外显眼。其中一本,就是在王淼生命的最后时刻出版的《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
“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王淼的助手、曾在省文旅厅非遗处工作的李虹红了眼眶。2009年开始参加非遗工作的她记得,当时王淼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总是尽可能记录每一次调研、会议、加班,也尽量写下对非遗工作的所思所想,365天从不间断。
《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是王淼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到2014年10月底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整整两年时间里的工作记录。那正是他担任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期间,这是最繁忙辛劳的两年,也是浙江非遗保护在新时代取得变革成就的两年。“他说,虽然有了这些工作成果,但还要把经验总结出来、写出来,才能给浙江的非遗事业更多帮助。”李虹回忆道。
瘫痪卧床的王淼没有停下过“脚步”。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在病房里继续工作,轮椅是他的办公椅,手机录音是他的“纸笔”。去年,他将自己的《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口述整理出60万字,几经修改、校对,又删掉了足足20万字,才把初稿发给了老友潘邦顺。
全程参与了《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读稿、审稿的李虹深知其中的艰难。
那时,王淼每天能够坐起来的时间非常少。白天,他只能戴着呼吸机躺在床上,仅在晚上7点半到10点半,他可以“坐着”。但他却在每天有限的时间里,让家人把自己捆在轮椅上,盯着电脑屏幕,推敲书里的每一处表达,有时他呼吸困难,说几个字就要大喘气,胸膛剧烈地起伏,但休息一会又要继续,数十万字的书稿就这样一点点“磨”了出来。
“后来,我在和出版社交流后,发现要对书稿进行大量的删削修改。”李虹说,王淼就像在呵护一个新生的婴儿。因为是日记体,书中有许多口语化的内容,他既想要保留当时原汁原味的书写,又想让内容精炼有力。
“证明我还活着”
今年春天,浙江教育出版社图书编辑胡凯莉的心“揪”了起来:“非遗老王”的公众号不断地发布王淼“历险”、“在生死线上穿梭”、在病房“上演惊险时刻”等信息。
图书出版来得及吗?每一次,她都只敢想到这里。可每每想到这里,她就继续加紧进度。精编完40万字后,王淼不再是一位陌生的名人。
起初,她被王淼有趣的文字吸引。非遗工作者要头顶烈日、脚踩土地,王淼喜欢把自己描述为“晒月亮的人”,那是因为他常常需要工作到凌晨;
后来,她被那股执拗的劲头所折服。2014年9月,王淼到地方文化馆检查第二天就要开幕的主题展览,明知道时间紧迫,他还是容不得“得过且过”,而是自我加压,连夜重新布置展陈;2013年,我省第四批国遗申报启动,挑选出30个正选项目后,他坚持再挑30个备选项,理由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没想到,申报的名额限制真的放开了;
最后,读着读着,她的视线就模糊了。尤其是书的最后,王淼写道:“我四肢瘫痪,还在拼,证明我还活着,而且得继续拼!”
但王淼的时间还是快“不够”了。春节过后,他的病情几度加重,他随时都会失去意识,抢救难度越来越大,主治医生的把握也越来越小……
可为了确保内容的客观准确,书稿在出版社完成三审三校后,还要按规定送省委宣传部出版处进行出版前审读。《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字数这么多、内容这么丰富,按常规,没有两三个月,审读是完成不了的。
今年3月4日深夜,他思索再三,拖着沉重的病体,向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发去了一条信息:“我倒下十年了,几经生死,目前的状况也很艰难,希望出版流程能够快一点。想请您给出版处讲一下,考虑到我的四肢瘫痪,苟延残喘,先安排审读……”
第二天7点不到,他开始陆续收到回复:“我们已经组织专家在审读了”“进度上会抓紧的”。
在王淼生命的最后关头,这个时不时跳出来的微信对话框,勾连着他未了的心愿。
3月10日,王淼在昏迷了多天后,再次拿起手机记录:“3月6日,我已经没有呼吸、没有心跳,袁老师(王淼爱人)说我眼睛留条缝,说明还有心愿未了。”
病床上的王淼心急如焚,浙江的非遗人也盼着这本书出版。这种情况下,省委宣传部领导和职能处室高度重视,急事急办,立即组织专家加班加点,仅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审读!
跑赢了时间
4月1日,潘邦顺带着最新出版印刷的《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赶到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
刚到王淼病房外,一群医护人员突然跑来,冲进病房。隔着一扇门,他隐约听到惊心动魄的对话:“心跳停止!”“立刻抢救!”
潘邦顺的手紧紧捏着崭新的书本,“‘非遗老王’,我带来了你的新书,要挺住啊……”在那难忘的每分每秒里,他反复默念着。
半个小时后,王淼又一次从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满是药水味的病房,床上的王淼,戴着氧气面罩,身上布满了管子,周边的仪器滴滴作响。
潘邦顺把新书缓缓递到床前,透过面罩和管子,他能看到王淼激动的神情。过了许久,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谢谢你们了却了我一个心愿。”
几个小时后,王淼再次打开那个熟悉的对话框,向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发去信息:“感谢您……让老王有生还能闻到书香,看到新书!”
那天,在病房里,余杭二院党委书记陈玉佳成了新书的第一个读者。看着看着,她似乎理解了这位生命几度垂危的重病人为什么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力,“他有自己挚爱的事业,他有毕生的牵挂,所以,他必须跑在时间前面。”
王淼的女儿王伊诺在告别会上说:“父亲生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时间根本不够用!’因为非遗事业等不起,每一分钟都可能有民间艺术品种消失,每一分钟都可能有民间艺人去世,他工作起来经常是‘白加黑’‘五加二’。我曾经不理解,但现在我知道,父亲只想为浙江非遗继续贡献光和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12: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