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曾国藩的绝望与不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0 11:2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咸丰七年(1857),四十六岁的曾国藩出湘三载,征战不休,却带着半头风霜和一身火气归来,他眼中透着两个字——“不甘”。勇猛精进的刚介儒生遭遇中年危机,自然抑郁苦闷。上司的猜忌,同僚的中伤,友朋的死难,凡此种种,与壮志难酬的忧愁缠绕在一起,灼烧着曾国藩的神魂,令其寝食难安。

曾国藩立志要在乱世做圣贤,以“忠义血性”感化同人,然后移风易俗,再造太平,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湖口惨败,南昌坐困,江西战局一筹莫展,他在事业上寻不到出路。对比胡林翼和骆秉章的成功,曾氏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面对皇帝的猜忌与同僚的排挤,他甚至萌生世道不值得拯救的绝望想法。

曾国藩四顾茫然,觉得举世皆与自己为敌,颇有“苌弘化碧”“眼悬国门”的冤屈。他在给刘蓉的信中写道:义士荆轲之赤心化为长虹,围观的人却以为是灾祸;忠臣苌弘之鲜血化为碧玉,赏玉的人却把它当作烂石头,这种心情可谓沉痛之至。从老师唐鉴、倭仁那里学来的养气功夫丝毫不能排解内心的苦闷,他甚至起了就此放手、一死了之的念头。曾国藩在给刘蓉的另一封信里说,到处都是掣肘捣乱之人,怎么也不能一展抱负。现在数着日子等死,到时候你给我写墓志铭,如果不为我鸣冤,我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当人走投无路之时,最盼得到同人的支撑,纵然举世皆敌,只要有二三志同道合者声援,尚可坚信“吾道不孤”。谁料连左宗棠都来信责备他抛下江西军务回家是不顾道义之举,曾国藩就真正绝望了。长沙、岳阳、武昌、湖口,从洞庭湖到鄱阳湖,从湘江到九江,数年努力之经营,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如露消逝。

枯坐家中等死,曾国藩每日心烦气躁,抑郁难当,不是写信骂同僚,就是与家中子弟吵架,甚至辱骂弟媳,这是以理学名世的曾国藩一生最失态之时。为收束情绪,他常在老家屋前静坐,仰观高嵋山上阳春烟霞,俯瞰白杨坪前翠竹松涛,心情渐至和缓,打消了死志。死志既消,他又开始反思过往几年种种得失,然而越反思就越纠结,情郁于中,不能释怀。因为每日思绪万千,又得了失眠症,心情越加低落,心中的煎熬与暑气的烘烤内外交加,白杨坪宛似烘炉。

好友欧阳兆熊得知后,推荐长沙名医曹耀湘(字镜初)为曾国藩治疗失眠症,又劝谏说:“曹镜初的医术可以治你的身病,而黄老道之书,却可以医你的心病。”经欧阳兆熊和曹耀湘推荐,曾开始读老庄等道家著作,早年匆忙一过的名言如“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此时再读真如一缕春光,照到他被黑暗重重包围的心上。

曾国藩最崇拜的祖父曾玉屏,留下祖训“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母亲也是倔强刚强之人,曾国藩自述“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受家庭的影响,曾氏的个性倔强刚强,这也符合湖南人霸蛮的风格。

曾国藩到京师读书后以程朱为宗,而程朱的传人多半有几分孟子式的迂阔天真与屈原式的自恋清高。此后常年带兵打仗,以申韩之术治兵,又不免学到了法家的霸道。他以刚强、迂阔、自恋、霸道的态度周旋于晚清陈腐的官场,当然不免四处碰壁,待碰壁之后再用这套观念去反思,不但不得要领,反而如火上浇油,越烹越烫。得欧阳兆熊提醒后再读老庄,受“中年危机”困扰的曾国藩才算是找到了突围的办法。

道家人生观的要义,首先在“顺其自然”四个字上。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天命不可揣测,人力终究有限,历史的大势往往不受个人的意志和努力而转移。儒家强调遇事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知其不可而为,总想以一己之力撼动大势,往往徒劳无功。曾国藩得老庄的启发,感悟到在浩瀚的宇宙里个人的渺小,继而又认识到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浪潮中,个人只能努力实践而不能妄求一定成功的道理:

人生在世,做事只求尽心,而成败不必强求。如果大事有成,那也是个人的努力符合了自然规律或者天命,不必把功劳都当作自己的;若大事无成,也不必沮丧,因为世事的发展本就不受个人掌控,“尽其在我,听之在天”。一旦看破这个道理,不再执着于成败,不再汲汲于功名,那之前所遭受的各种挫折,也就不必时时挂念在心了。

所谓中年危机,无非就是人到中年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焦虑和惶恐,一旦跳出功名利禄的圈子,从宇宙的维度来看待世事,以恬淡冲融的态度来重新看待人生,危机带来的抑郁也就消泯了。

曾国藩在家日日阅读老庄之言,水静山青,日升月落,境界也逐渐提升。他的心境,初如黑夜将至,密云遮掩,风雨欲作;稍后却仿佛风流云散,清辉乍现;再后来如满天星芒,人间灯火,交相辉映,在黑暗中寻得光明自在。这一刻,曾国藩大彻大悟,将平生学问,凡程朱之学、申韩之术、黄老之言,连同汉学之考据、桐城之古文,融会贯通,别开生面,达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境界,而他为人处世,也变得智慧通达、游刃有余。

曾国藩自认笨拙无才,后世也多称他为笨人,然而曾虽然不够聪明机巧,却有穿透历史迷雾的悟性。他虽未接触过近代科学,却从考据求实的汉学里得到启发,无师自通地开创出把事物分为两半进行探讨,穷尽其理后再继续分割下去,进行精密研究的思辨方法。不但懂得剖析,他还知道合并消减同类项,最后加以综合的研究。这种思维,已经跳出了传统学术的限制,与近代科学方法接近。曾国藩讲求从实际中去验证知识,从经验中去总结规律,这也有几分近代实证主义的神采。他把充斥着玄学的古代兵法,变成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军事工程学、军事运筹学,这是曾氏远超同时代所谓天才的地方。

胡林翼早年也久经战阵,却在很长时间内,都只是三流军事家,直到得罗泽南传授湘军营规,才跻身一流。李鸿章早年带兵以浪战为能,带兵十年也只是个逃跑知府、绿林翰林,直到入湘军幕府学了老师的办法,才能统领淮军青出于蓝。

胡林翼

理学空疏不实的弊端,被曾国藩以极高的悟性突破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这种实证思想具有的革命性,还要超过朱熹和王阳明。曾国藩之所以没有在思想史上获得和朱、王一样的地位,是因为这种实证思想在近代西方早已成熟,很快就被成体系地引进中国了。

虽然没有染上空疏不实的毛病,但理学家自视甚高的毛病,在早年曾国藩身上是非常明显的。他曾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极端的思想,用来责己倒还无妨,用以责人,就大错特错了。不为圣贤,并非就是禽兽,因在圣贤和禽兽之间还有凡人,圣贤、禽兽都是少数,凡人才是大多数人。按朱熹的说法,三代以下,只有诸葛亮能躬身践行大义,然而仍有缺点,离圣人尚有差距,那岂不是三代以下的政治家都是禽兽?

曾国藩的上司和同僚,如咸丰、骆秉章,有的好名虚伪,有的贪权懦弱,但总有几分精明能干,是可以共谋大业之人。即便如陈启迈、官文,虽政见不合,官声不佳,也未必见得就是无可救药的禽兽。古往今来的大事业,都是少数英雄带着大多数凡人做成的,如果要每个同僚都是圣贤,那天下哪还有可以共事之人?君子之间也常政见不合,纵然满朝文武都是君子,也需要相互妥协、调和矛盾,才能共举大事。哪能遇事不顺,就刚强到底,寸步不让呢?

过分强调道德修养,使得理学门徒脱离实际。理学家不了解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复杂,不懂得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只当天理在手,一切就会屈己从我。事实上,道德教化,律己可以昭昭如烈日,律他却只能浸润如春雨,强他人、社会就我,以自我为尺度去纠绳他人,只会四面皆敌。

曾国藩前半生天真迂阔,只知道用理想去改造社会,却不知世事的复杂,尤其他自觉真理在手,目的正义,道义名分在我,手段也就不必讲求。用迂阔的理想主义去碰撞黑暗而坚固的现实,自然不免头破血流。碰壁之后,又认为我绝对正确,攻讦我的都是宵小之徒,这样不知自省,没有灵活的手段,怎么能在吃人的官场立足?

到长沙治军后,因为军队最讲杀伐决断,法令森严,曾国藩又开始信奉法家的手段。法家以暴力服人,只信奉实力,曾氏强兵在握,实力雄厚,在官场就更不知进退,甚至连皇帝都敢要挟,这样做事又怎能不举世皆敌呢?你“曾剃头”自恃湘军在手,丝毫不肯妥协,那就怪不得同僚用官场上的明枪暗箭给你添堵了。后人常说法家可恨处,在于使用律令杀人,而理学家可恨处,在于挥舞道德杀人。曾国藩一手握住湘军这把锋利的屠刀,一手握住名教这根道德的大棒,百无禁忌,四处攻伐,当然人人诟病,处处射来丛镝(dí)了。

自读老庄悟道,曾国藩懂得了在官场上“知雄守雌,卑弱自持”。第一个改变,就是懂得自省和谦虚,凡事先找自己的不足,而不再一味抱怨他人无理。他反省自身,了解了自己“长傲”和多言的缺点。以前与人冲突,都以为自己必然正确,但回头反思,自己又真的事事占理吗?在湖南练兵打仗,自己暗示下属不必听从骆秉章的调遣,因为骆秉章毫无才能,只会坏事;与骆秉章文书往来,也只有简单粗暴的通报,而无请教、商榷的口吻,只因为看不起骆秉章的才干。然而骆秉章在曾国藩出省后,把湖南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三四倍,练出了四五万精兵支援各地作战,又哪里颟顸昏庸呢?

曾国藩懂得谦虚自省后,说反躬自身,全无是处,以前总自负本领大,总去看别人的不是,自从悟道后,才知道自己并无什么特别的本领,凡事能看到别人有几分长处。知道自己不足,而能看到他人长于己处,道德文章方能因此长进,人际关系方可改善。此前的曾国藩,别说同僚,就连亲兄弟也受不了他那种“天下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姿态,曾国荃、曾国华到北京投奔,也很快受不了他的态度而离开。

张宏杰先生曾举例,此前曾国藩给骆秉章写信,说湖南湖北“唇齿利害之间,此不待智者而知也”,不但没有商量的口气,几乎就在嘲讽骆秉章不智了。关于筹办水师,他不肯让骆秉章插手,说“水路筹备一端,则听侍(我)在此兴办,老前辈不必分虑及之,断不可又派员别为措置”——办水师舍我其谁,您就别管了,也别派手下来添乱,你们都是不行的。这些书信,口气生硬,态度跋扈,字字如刀,怎么不让人生厌?

儒家讲究知其不可而为之,强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传到宋明理学的末流,又更是舍我其谁、高己卑人。这种人生态度,若在奋发进取、士风良好的时代当然是不错的,但在暮气已深的晚清,只能处处碰壁。若曾国藩的目标是立德立言,当然可以刚强,不与污秽的官场合流,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乃至粉身碎骨,他这个人却是立住了,虽不能成大事,却可凭借劲然的风骨名垂青史,兴许还能感动少许同时代的人,使风气有所好转。但若目标是立功,就不能一味刚强了,身处衰世,举目可见皆是庸人,要办大事就要团结庸人、俗人,那就只能以恭敬、柔弱、谦卑的态度,隐藏锋芒保存自我,再设法调和众人,隐晦曲折地达成目的。

道家的柔术启迪了曾国藩,让他知道如何在颟顸、琐屑的官场中寻求出路:暂时无力改变政治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先以谦卑的态度获得上司、同僚的好感,再积极参与官场的应酬,和光同尘,把自己融入官僚之中。这样自己就不再是他人眼中刚介古怪、难于共事的酷吏,不再是黑天鹅中的白天鹅。磨去棱角就不再容易被他人攻击,成为官僚们的自己人,行事就会容易。

曾国藩过去很讨厌官场应酬,不喜欢与人客套交往,只喜欢公事公办,认为官场往来是浪费时间。但咸丰八年(1858)复出后,他积极参与官场的应酬,上到总督巡抚,下到推官县令,他都亲自拜访,或者致以书信,以谦恭的态度、和蔼的语气,小心翼翼地争取他们,笼络他们。之前与左宗棠失和,现在他就请与左宗棠友善的九弟曾国荃帮忙斡旋调解,然后亲自致信,以大义和情理动之,修复两人感情。得左宗棠谅解后,曾氏再请左宗棠弥缝与骆秉章的关系,又请胡林翼帮忙联络与官文的交往。这些官场应酬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却因此少了很多掣肘。过去他办大事,十之七八的精力是在和官僚斗争,现在虽花费了十之三四的精力来应酬,却减少了和官僚的斗争、扯皮,办事反而更为利索。

曾国藩过去办事,总想把无能的庸官一脚踢开,然后换上自己信任的正人君子,同心同德改易风气,共创大业。经过屡屡挫折,他也开始熟知人性的弱点,知道自己究竟不能隔绝所有不一心的人,何况他所信任的“正人君子”,又何尝没有私心杂念?

老子的权术,是君子行事如水,讲究因势利导,不与人欲对抗,而以柔术驯服人性,以共同的利害关系,引导他人顺遂自己的意图。清高好名之人恭维之,退让琐屑之人安抚之,贪婪好货之人利诱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人,把自己的事业变成大多数人的利害所在,办事自然无往不利。左宗棠清高、自大、好名,曾国藩就在日常交往中时时恭维,把他捧成天下第一能臣;官文贪权好利,曾国藩就推功相让,每次获得战功,都分润官文,每次攻破城池的奏折,都请官文领衔;骆秉章以老前辈自居,曾国藩就日常请教、咨询、问候;基层官员缺乏认同感,曾国藩就谦卑以待,召见下属不坐中堂,不让他们站立,每逢节日还贴心问候;幕僚、弟子都惧怕他严厉、刻薄,他就每天和弟子一起吃早饭,讲学问、说笑话,到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时,往日刻薄迂阔的恩师已经是一位每天给下属讲段子,让人如沐春风的长者了。

江南大营被攻破后,原不打算授予曾国藩地方实权的咸丰,任命他为两江总督,究其原因,虽是形势危急无人可用,但也有曾国藩变得更加深沉老辣,让皇帝觉得可以信任了。

曾国藩此次因研习老庄哲学而悟道,此后也经常借助道家的柔术以济功业。友人欧阳兆熊因此在笔记中说他变成了道家人物,并总结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在京师求学从词臣变为程朱理学的门人,到长沙练兵从理学家变成申韩之徒,咸丰八年守制悟道后最终变成了道家门人。这个解读,虽出自友人观察,却是对他的误读。曾国藩一生三变,变的只是做事的手段,变的只是术,而他一生的根本,仍是程朱理学,他的道,始终未变。

而他晚年,为了和官场上各种官僚打交道,确实用了道家的柔术,和皇帝、同僚“打太极拳”。但曾国藩这样做,也是为了协调各种关系,以实现儒家理想。如果他成了道家门徒,那还办什么大事呢?道家讲究的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圣人不作为最好,还打什么仗呢?如果太平天国当兴,那就顺其自然吧。可曾国藩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想做大事业,想改造社会风俗。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也说,人力可夺气数,努力能克天命,可见他始终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生。只是用了道家的柔术,作为一种手段,来弥补儒家的刚强。

那曾国藩真正的处事方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儒家提倡的“中庸”。儒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中都存在着一组对立的矛盾:有阳就有阴,有刚强就有柔弱,有生存就有毁灭,有光明就有黑暗。中庸就是取矛盾的中端,不偏向任何一方。后人对中庸思想有一个误会,认为中庸就是不偏向左,也不偏向右,站在中间;遇到事情,我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模棱两可,谁也不得罪。这是把中庸思想庸俗化的理解,本质是胆小怕事,做骑墙派,当好好先生。那么中庸是什么呢?中庸是指,由于我站在矛盾的中间,所以我守住了事物的本质。守住中庸,就能“执两用中”,是因为我拿住了事物两极变化的中端,所以对立的两边都可以为己所用。

也就是说,中庸不是不左不右不刚不柔,而是平等看待这两边,根据形势的需要,该左就左,该右就右,该刚强时就刚强,该柔弱时就柔弱。不是刚柔兼具,而是时而刚时而柔,根据时势的发展灵活选择。但不管选哪一边,自己都要守住本心,也就是“执中”。

曾国藩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儒家理想的同时,根据时势选择手段:带兵打仗,需要刚强,就用一下法家的手段;官场斗争,需要柔弱,就用一下道家的手段。无论道家和法家,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拿来用的“术”,而程朱理学,则是不变的“道”。用一句时下流行的歌词来说,曾国藩是“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0 12:14:4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更多关于曾国,曾国藩,不甘,绝望的资讯:
他是晚清政坛的一缕清风,爱国遗言字字扎心
...替,都无一不尽数上演着相似的故事,晚清也一样,比如曾国藩,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经带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救百姓于水火,即便当时朝廷对他诸多不信任,但他依然选择忠于清政府,坚守者
2023-05-19 05:36:00
曾国藩生前为何能预测到后世评价
同治四年的九月开始,曾国藩的失眠老毛病开始逐渐加重,身心疲倦至极,在当时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倦甚,不愿治事。三点睡,五更醒。”严重睡眠不足已经损害了曾国藩的精神,与此同时,一
2023-03-07 21:00:00
谁自称“诸葛亮”,被曾国藩用一对联嘲讽
...宗棠虽然从小就显露锋芒,可他的仕途可谓是异常艰辛。曾国藩虽自幼愚笨,可27岁就中了进士,之后可谓是平步青云,而左宗棠呢?他只比曾国藩小一岁,虽然从年轻时就敢称自己是当今诸葛亮
2024-06-14 19:09:00
为何说曾国藩打进天京都城的那一刻也迎来了最大的危机
...建立了可以与清廷对峙的政权。无奈之下慈禧太后选择让曾国藩担任平叛的主帅,而曾国藩也没有辜负慈禧太后的众望,经过一番的苦战将悬崖边上的大清国硬生生的给拉了回来,不过在他打进天京
2023-05-06 10:05:00
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为何断定大清50年内必亡
...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作为成功镇压此次起义的主力曾国藩,也逐渐成长为官场的“老狐狸”。但他为什么却在见到慈禧后断言大清活不多50年呢?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大臣。祖辈,自幼聪慧
2024-06-06 09:36:00
曾国藩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学会了生活会更幸福
...攀比除了引发心理失衡外,不会带来任何正能量的东西。曾国藩说:“君子之自处,不肯与众人絜量长短。”絜,和量是一个意思。絜量,指的就是衡量、比较。曾国藩认为,真正的君子,是不屑于
2022-12-23 14:35:00
李 鸿章询问曾国藩何人可堪大用,他说出了五个顶尖人才
...中的忧国英才?或是那孤傲非凡的少年,又将迈向何方?曾国藩,此名早已传颂千古。身为晚清中兴之魁首,他缔造的辉煌人生,至今仍为世人所惊叹不已。他如何从出身平凡的儒生蜕变成为一代名
2024-08-01 14:53:00
...,兵马4万余,但战斗力堪忧,不是太平军对手。此时,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却拒绝发兵救援杭州,坐视王有龄败亡不顾,太平军第二次夺取杭州,城内官员被一锅
2023-08-22 16:31:00
太平天国:推迟雨花台之战,李秀成有望击败湘军
...攻南”计划,迫使湘军退兵。起初,雨花台之战刚结束,曾国藩立刻下令弟弟撤退,直言:“如果忠酋再次反扑,则绝无生还机会”,担心太平军再次杀回来。曾国藩的担心并非没有理由,此时江南
2024-08-16 09: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