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施芳
作为教育部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之一,4月12日,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首届科技节举办。本次活动旨在以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让学生从多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与小发明课程学习中发现各种现象和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调研、分析与解决,充分展示科学方法论带给学生的学习优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感受科学、科技教育的魅力。
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校长李万峰在致辞中表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学校虽然地处农村,条件有限,但报国之心不减,作为实验校,已经制定了次渠中学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和实施方案,申报了“农村初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专家论证,再通过三年的实践完善,成为学校“生命绽放”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以实现培养“蕖英少年”——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指出,实验校工作的开展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盘活校内外优质资源,实现学生需求与教育供给平衡,明确目标,贯通培养,提升科学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科教院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朱峰指出,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形成需要“长周期、贯通式、深入型”培育,需要通盘考虑科学教育育人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关注小初高学段衔接。以新课标核心知识与特色应用场景有效结合,打造衔接、连贯、进阶式的一体化课程,基于体验、自主探究或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构建多维立体、富有特色的育人模式,系统深入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专心致力于兴趣、潜能的激发,并逐步走向领域深化的道路。
通州区教委副主任袁静华指出,科学教育实验校是机遇,也是挑战。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要特别关注课程建设、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和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探索出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形成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切实发挥实验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启动仪式上,“网红”戴维博士实验室展开趣味化实验秀,成为同学们心中的“化学魔法师”。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让同学们零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学校项目式学习与科技课外小组为同学们带来25项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包括智能月球车、人形机器人舞蹈、天文望远镜观测等21项互动项目,还有航空模型放航体验、车辆模型行驶体验等4项体验项目。全体师生、与会嘉宾和家长代表一同走进互动体验区,感受科学的魅力。
科学教育课程是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关键载体。在次渠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实施方案及课程、课题论证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卫东、北师大科教院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朱峰、副主任陈蕾等专家进行论证和指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4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