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走笔
我家的葡萄熟了
■巢松良
全英客气,每年葡萄上市时总会给我打电话:“我家田里的葡萄熟了,有空过来吃葡萄。”
全英姓张,大桥镇人,五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她从前与我是同事,不同的是我是编内她是编外。那时单位的编外人员少,总共才4人。
2002年4月,上级来了新规定,所有编外人员一律要精简。于是全英与另外3名同事一起回了家。谁承想,一次意想不到的精简,却意外圆了全英一个致富梦。
在职时,全英是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一名农技员,她的专业是果蔬栽培。回家后她凭借自身特长自主创业种葡萄,还与人合作注册成立了“十八里葡萄研究所”,自己任所长。
全英头脑活络肯吃苦,更何况她懂技术,几年下来,十八里葡萄研究所事业越做越红火。她家的葡萄基地从最初的10来亩,慢慢扩大到150亩,附近四个村都有十八里葡萄研究所的葡萄种植基地。
多年后,全英靠种葡萄赚得了第一桶金,于是便在十八里桥马路边上造起了三层办公楼,楼上是十八里葡萄研究所办公室、培训室,楼下是农资经营部,肥料、农药、薄膜、葡萄苗等样样有。十八里葡萄研究所打造了完整的葡萄产业链,形成种植、农资、果苗、技术、销售配套服务一条龙。
渐渐地,全英的知名度提高了,她种葡萄的技术越发成熟了,找她咨询服务的葡萄种植户自然也就更多了,她的粉丝遍及省内外。
从全英成名那天起,附近的葡萄种植户都称十八里葡萄研究所为“葡萄医院”,见到全英不叫张所长,都叫“张医生”。每天去“葡萄医院”找“张医生”看病的人真不少,这人拿一株枯黄的葡萄苗,那人带几张病变的葡萄叶,还有人干脆抓来几颗瘪塌塌的烂葡萄。
“张医生”不挂号、不收门诊费,只需看上一眼便心中有了数,“刷刷刷”几笔开出处方来,让来人快去楼下配药去,那腔调一点不比正宗的医生差,所差的只是没穿白大卦。几天后求医人打来电话说“张医生,我家葡萄的毛病全好了!”
俗话说,一道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全英种葡萄也有好帮手,这帮手就是全英的丈夫刘国坤。国坤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进了机关当干部,他从科员做起做到了科级。后来国坤看到妻子种葡萄这么忙,效益又是这么好,三十年工龄一到抓紧办内退,自降身份当了所长助理员,全力辅佐妻子搞创业。
都说种葡萄是甜蜜的事业,其实,种葡萄的过程一点不甜蜜,也不浪漫,甚至还相当艰辛。冬天农闲时,别人出门旅游去,全英夫妻要抢时间对产后枯黄的葡萄施冬肥;到了春天葡萄藤疯长,要及时控蔓摘芯;夏初葡萄挂果,密密的小葡萄互相簇拥着争空间,必须整穗疏果,确保颗颗饱满,品相端庄;夏末初秋,大批葡萄陆续成熟上市,这个时节最繁忙,既要采摘又要销售,全英夫妇每天忙得团团转。虽然全英也雇短工来帮忙,但有些技术活还得自己亲自做才放心。
如今,全英夫妇成了共富路上的带头人,头上的荣誉也有一大堆。更可喜的是全英夫妇膝下有女已长成。五年前,他们的独生女小刘从新加坡学成归国后,也一头扎进了葡萄园。自此后,全英创业路上又多了一个好帮手。
小刘也是能干的人,既有其母创业的天赋,又有乃父干练的风格。她在大桥云东村流转了70亩土地,自创家庭农场,种下了大片葡萄新品种。
这几天又是葡萄收获期,全英的葡萄基地里每天热热闹闹,一派繁忙景象,一车车葡萄装出去,销往省内外各市场。全英与大桥镇其他的葡萄种植户一起,早已把小小的葡萄做成了大产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1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