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48年坚守大山
印江木黄镇高石坎林场护林员吴正春痴心植树护林
张玉莲 任明勤
暮春时节,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高石坎林场内,一抹清瘦、忙碌的身影,一件橘黄色的护林服、一望无际的翠绿林海……一幅色彩分明的风景画,绝美、动人!
年过67岁的吴正春表情严肃、仔细询问每一拨进林场的人,并查看车辆是否载有祭祀纸钱和鞭炮,生怕因为自己的半点疏忽而给这林场带来灾难。
一丝不苟!他什么身份?这得从他与这林场相依相伴48年的时光说起。
响应号召拓荒造林
1976年3月,年仅19岁的吴正春怀着建设国营林场的激情与梦想,踏上了这片土地,从此与高石坎林场的九岭十三塆结缘。
进林场前,吴正春在原木黄区建厂公社专业队打杂、喂猪。因为有这段“履历”,加之年纪轻、体力小,初到林场的他被安排在食堂煮饭。
“尽管这也是林场分内的活,但我心里始终不得劲,我的初衷是来植树造林,想早一天加入植树的队伍。”吴正春诉说当年想加入植树造林队伍的急切心情。
一年后,体力基本上“够格”的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原木黄区国营林场工人。
“当时,整个林场有28个人,住宿、生活都十分艰苦。住的房屋跑风漏雨,四个人住一个小开间,床窄得翻身都要小心点,不注意就会滚到地上来。厨房是茅草棚。吃的是手磨磨的包谷面、红薯、野菜,许久都看不到一点米。一斤油,28人至少要吃十天。最艰难时,老场长周宏权规定上山劳作之际,每个职工每天需采2.5公斤野生蕨苔,交到集体食堂作为果腹之食。有时巡山实在支撑不了就找野果填肚皮。”回忆起当年的艰辛,吴正春心酸不已。
吴正春在检查树木的成长
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艰辛,没有击垮他们造林的决心。农忙季节,一边搞春耕生产,一边要植树造林。
吴正春回忆,那时他们自己挖树窝,每人一天要栽5捆树苗,每捆大概100根左右。树苗还要到30公里外的地方挑。冬天下大雪,都要去开挖荒地,备着来年植树用。一年四季,没有一天空闲。手上的血泡变成了茧子,茧子又磨起血泡。
春去秋来,寒暑更替。1000亩,5000亩,12000亩......48年间,林场面积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一点点地扩大;树的年轮在他们的拼命保护下,一圈圈地增长。而吴正春的年轮,写在额头,刻在心上。
“这样艰苦的条件,是什么信念让你留了下来?”记者忍不住问道。
“既然来到了这里,就得服从安排,做好一件事,就得从一而终。”吴正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让人肃然起敬。
从一而终。说得轻巧,做起来谈何容易?
以场为家拼命护林
1982年、1984年吴正春的女儿吴红敏、儿子吴高林相继出生。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刚有起色的林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要吃、要穿、孩子将来要上学,老人要赡养,这一副重担让他内心备受煎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祖国大地春潮涌动。林场员工纷纷离开。有的南下打工,有点拜师学艺,有的做个体生意,有的是因为婚姻问题离开。渐渐地,护林员从当初的28个减少到8个。
“和我同村、同一天进林场的杨正平,1979年离开后,做起了酒生意,生意做得很成功,邀请我去给他搞管理。”
吴正春骑着摩托车巡林
一边是白领管理岗,高工资可以让家人衣食无忧;一边是守着林场的寂寞,过着清苦的生活,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吴正春几个晚上辗转难眠,最后还是谢绝了杨正平的好意,选择了留守。
“为什么我儿子的乳名叫高林?高林就是高石坎林场的‘缩写’。林场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从‘出生’到‘长大’,我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和无限的希望。这也是我舍不得离开这里的原因。”吴正春说。
舍不得,离不开。青春无私奉献给了林场,留下的是他对家人深深的亏欠。
“两个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是自己照顾自己。每周从林场带点玉米砂、红薯到老家木盆村,放学后自己煮饭自己吃。两孩子没人照顾,挨多少饿,受多少委屈,我们也不知道。”吴正春说,记得有一年家里实在没有粮食了,还是邻家的婶婶主动借粮,解了燃眉之急,后来还让我免还。
“你在林场护林,你妻子为什么不在老家照顾小孩?”记者有些激动地问他。
吴正春背过身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放到户时,我们在这上面,老家没有分到土地,只有在这留了几块自留地。她要在这里种粮食,种蔬菜,才能解决一家人的口粮。还有就是,当时盗砍林木猖獗,她也不放心我一个人在这里。”
据介绍,护林任务最艰难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周围村寨的山头被毁林开荒殆尽,乡亲们生活燃料、建房造屋、家具材料等亟须木材,周边的村民就把盯上了高石坎林场。一些农户在夜深人静时,单独出动偷砍,甚至有三五成群抢伐,当时凤仪村还出现了“伐木小分队”,专门偷砍树木,松桃县那边也有群众参与盗伐……
吴正春在盘问进山人员
“每天,盗伐者同我们护林队玩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游击战、拉锯战……我们护林员被砍伐者辱骂、威胁,甚至拳脚交加是家常便饭。你看我这膝盖这块伤疤,就是那时追赶盗伐者留下的。当时盗伐者看着我马上就要追到他了,就把肩上的木料向我砸来,把我的膝盖砸破了,骨头都露出来了,流血不止。”吴正春一边说当时的前景,一边挽起右腿的裤脚,露出三四厘米长的伤疤。
吴正春坚守在林场,妻子默默地陪伴。当年因为盗砍行为猖獗,林场职工与偷盗者斗智斗勇,白天、晚上轮流不间断巡山,而且晚上出去还不能打手电筒,有时出去就是一晚上,出去时间长了,妻子不放心,四处去寻找,怕他发生危险。
在林场,粮食自给自足,生活自刨自食,但没有经济收入。两个孩子的书学费就靠夫妻俩在林场捡松树球到木黄街上去卖。
“2分钱一斤松球,夫妻俩挑松球去卖,100斤换回2元钱。”眼泪情不自禁地从吴正春的脸颊上滑落。
“林场这么多树,你们就没想到悄悄卖几棵,找点收入?”
“卖树?我们到这里来就是植树护林的,怎么可能卖!再说,这是国家的东西,我们哪有权利卖。”吴正春回答时,铿锵中带有几分生气。
守着“绿色银行”却不能支取,他们的生活格外艰难。养鸡、喂猪、喂牛羊、种玉米煮酒、捡菌子卖,成为他们经济收入的源泉。
吴正春正在进山人员交流
2003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8名护林员每人每月有200元补助,但只执行了4年。
后来根据林业政策规定,林木面积3000亩给一个护林员名额,月工资600元。但8名护林员只有1人符合“年龄50岁以下”的条件,吴正春已超龄。县林业主管部门通过多方努力,安排了两个指标。
家庭经济的拮据,让女儿吴洪敏早早地懂得替父母分忧,成绩优秀的她初中毕业后,选择外出打工。
吴正春说,女儿的学习比儿子好,她放弃学业,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弟。吴高林也很争气,是林场里走出去的唯一大学生,现已在深圳买房定居。
“刚来时,这些树和我差不多高,现在你看,全部都是大树了。”走到林荫深处,吴正春仰望面前的参天大树,时而摩挲粗壮挺拔的树干,伸出胳膊丈量直径,时而清理林中枯枝败叶,时而静听林涛阵阵,追忆似水年华…
48年来,以场为家,与树为伴。吴正春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全国村级优秀护林员、贵州省绿化奖章等多项殊荣。2006年,他接过高石坎林场场长这副重担。
忍受病痛默默守林
林场内本无路,走的遍数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每天巡山,不仅要巡外围,林场内也要巡查。步行一般都不少于2万步。你看,把这里的坡坡坎坎都走成了路。”吴正春打趣地说。
从稻草鞋,到轮胎鞋,到解放鞋,护林员们谁也记不清穿烂了多少双。把坡坡坎坎走成了路,这是吴正春坚守林场最清晰的印记。
长年的爬坡上坎,顶风冒雨,吴正春落下了风湿关节炎、胃溃疡等疾病。步伐也不如当年矫健。
如今,电力农网改造惠及千家万户,村民告别了柴火灶;砖混结构替代了木瓦房;林场周边的村民已脱贫奔小康,盗伐林木已成为人们不愿回忆的过去。护林的主要任务从防盗变成了防火。
“林场里有500多所坟墓。”吴正春说,高石坎林场面积1.2万亩,与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接壤。每年清明节前后十天,不仅进山扫墓的人较多,而且林场周边有两大烤烟基地,怕村民燃烧土坎引发山火,外围巡逻力度更要加强。
早上7点左右,吴正春把进林场的“卡口”交由身为护林员的弟弟吴正文“把守”。便拿起喇叭、骑着摩托车,迎着朝阳、披着薄雾,穿梭于林场外围公路上,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不准携带火种或易燃易爆物品进山、进林区;不准在林区林缘上坟烧纸、烧香点蜡、燃放烟花爆竹……”摩托车载着宣传喇叭,循环播放森林防火政策法规。
他走走停停,关掉喇叭,侧耳倾听林中是否有“动静”,或踮起脚尖查看林中是否有烟雾。这样的动作重复一次又一次,一趟下来需要三个小时。
“我们每天骑车外围巡山,几个来回,有30多公里。”吴正春说。
上午十点半,没有吃早餐的吴正春已饥肠辘辘,匆匆赶回家煮一碗面,炒半碗野菜,就着辣椒酱,简单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徒步在林场内巡查。
吴正春徒步巡林
“进山的路很多,松针覆盖较厚。这个季节是森林火灾高发期,如果盘查不够仔细,引发山火,后果不堪设想。”吴正春一边走,一边讲述为什么要徒步巡山。
太阳在他的讲述中慢慢升高,阳光从密密的枝桠中斜射下来,照着他布满汗水的脸颊,晶莹剔透。
记者跟随他的脚步,继续在林中穿梭。翠绿的松树、杉树在春风中摇曳,新绿点缀着旧绿,犹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林中粉红的杜鹃含羞怒放,阵阵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松涛阵阵,仿佛诉说着他与这片森林48年来的不懈之缘……
“林场没有发生过一次森林火灾!”这是吴正春引以为豪的护林成绩单。
青丝白发痴心护林
48年,17500余天。吴正春坚守在高石坎林场,从青丝到白发,从青年到老年,脚步布满山林,汗水撒遍每一寸土地。
“您都年过67了,您妻子已到深圳照顾孙子8年了,您是否打算去与他们一起生活,享天伦之乐?”
“我哪里也不去,就守着这片林。我给儿子讲了,我百年之后,就埋在这里,继续守候这片林子。”
“人在,树在;树在,人在!”这是他对这片林场最长情的告白。
对他而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树木,是伴侣、是慰藉、是寄托、是青丝到白发见证,早已镌刻在他心间,融入到身体。
“我上林场48年了,只在家里过了一个年。就是2023年女儿回家过年,叫我回家。我都是除夕晚上吃了饭才回去,大年初一早上,我早早吃过饭又赶到林场值班来了。因为初一、初二、初三扫墓的人多,我不放心。”吴正春说。
走着……说着……跟着他的步伐又走过几个山头,直到夕阳的余晖渐渐被林场的树荫淹没,吴正春完成了他一天的巡山工作。明天,他还将继续……
记者手记
正是有了他们的执着守护和悉心照料,高石坎成就了如今的万亩林海,直接经济价值过亿元,为美丽的梵净山更增添了一抹迷人风采。
在采访过程中,吴正春几次掩面而泣。他本有三次选择离开的机会,一是1979年去当兵;二是答应杨正平的邀请,去他的企业搞管理;三是他上林场前就学了泥水工的手艺,可以去搞泥水工。但是他却选择了坚守林场48年。
这48年间,前27年没有工资收入。他从2003起享受护林员每月200元的工资,慢慢地增加到现在的每月800元。
收入微薄,却从没向政府开口。他说木黄镇像我吴正春这样困难的应该还有,个个都向政府开口,那还得了。
现在,两个孩子都结婚成家了,儿子在深圳买房定居,吴正春本该退休享天伦之乐了。但他却说:我还能动一天,就要护林一天。
忍得贫穷,耐得寂寞,受得孤独,舍得奉献。吴正春、吴正文、方灯明、周宏权、罗运仙、吴永益、田儒强、田茂纯这8名护林员所创造的万亩林场,是金山银山,更是一座绿色丰碑!
一审:肖咏
二审:林秀姜
三审:文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7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