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康瑞珍)2月1日,喜“阅”迎新春:文学名家谈“印象春节”活动在河北文学馆举办。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高天出席活动并致辞。鲁迅文学奖得主郁葱、刘建东、李浩以及中国金话筒奖得主纪青云围绕“印象春节”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文学对谈。
“小时盼年,其实与食物有关。那时候农村最好的食物就是饺子,再就是年糕……”活动在纪青云声情并茂地朗诵莫言《小时候的年》中拉开帷幕,把现场观众带入浓浓的年味儿中。这篇文章选自《印象春节》一书,作为该书的主编,李浩表示,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深深刻入每个中国人记忆之中,它是中华文明的基因编码,是海内外华人乡愁的支点。通过文学的视角,可以激活那些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春节记忆。这正是他编撰《印象春节》一书题中之义,从中能读到各个地方不同的民俗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郁葱看来,春节凝聚了中国人所有的美好情感——团聚、亲情、温暖和爱等,无论年龄、地域,大家对春节的感情都是共同的。他印象最深刻的春节记忆就是小时候在老家陪爷爷过年,拜年的场景、吃年糕的场景历历在目。郁葱说,这些经历是自己写作的根基。“对作者来说,重要的是天分和经历。你经历了什么,文字里一定会有什么!”郁葱提出希望还能出版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图书,为节日注入一些文化元素。在谈及新诗创作的经验与局限时,他提到:“过分注重个人经验书写,而忽略集体情感表达,是当下诗歌创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新诗中的春节才能唤起读者的共同记忆。”
刘建东认为,春节意味着“奔赴”与“温度”。他对小时候与邻居聚在一起看春晚的场景记忆犹新,春节给了他们最温暖的记忆。他还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分析了蒲松龄、鲁迅、巴金等现代文学大师笔下的春节场景,以及这些文字背后所寄托的思想与情感。刘建东分享道,蒲松龄是叙事高手,他在《偷桃》这篇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春节期间“演春”的热闹景观;鲁迅先生深谙艺术之道,小说《祝福》采用的是“以乐景写悲情”的笔法,讲述了一个聚散离合的动人故事;巴金先生在《家》《春》《秋》三部曲中也时常写到大家庭过春节、吃年夜饭的场景,但文字背后传递出的是反封建、反礼教的启蒙精神。
提及春节与文学的关系,纪青云说:“南方和北方的春节习俗是不一样的。记得儿时在课堂上学习秦牧先生的散文名篇《花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生长在大西北的我来说,南方春节盛开的鲜花成为童年里最美好的向往。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让花儿成为我生命中的永恒记忆。”
高天在致辞中指出,春节是一个承载着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盛大节日,已超越了简单的庆祝和团聚的范畴。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诗歌、民谣、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都对春节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传统民俗的特色。“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家笔下的节日风俗,还可以借此体会到历史的变迁、人间的悲欢,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在新的时代,文学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把春节文化传承下去,创造新的年味。”
在活动现场,河北文学馆志愿者、文学爱好者听得认真,并与文艺名家互动交流。河北唐山的李立来石家庄出差恰好赶上了这个活动,她激动地分享了自己的春节记忆,并表示,“活动很有意义,引起了我好多回忆和共鸣,作家们用文字传承春节文化,我们也应该身体力行地传承给下一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3 0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