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陈燕。 受访者供图
□芮天舒祁绩
春日的午后,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办公室里,研究员陈燕坐在电脑前阅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电子版文档。
她时而用鲜艳的颜色标记“农业新质生产力”“城乡融合发展”等关键词,时而在笔记本上写下政策要点和研究思路。
陈燕长期从事南京城市经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乡村振兴、城镇住房制度研究、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城乡收入分配等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
从跃动数据中洞见和谐人居环境
在陈燕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住房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这是她2014年出版的专著。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城市里,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住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别的居住区域。”
陈燕举例,有人为了子女教育,倾向于居住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区域;有人出于通勤方便的考虑,选择居住在交通便捷的区域;有些文化背景相似的群体也可能形成特定文化社区,这些都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表现。
“为了做好这项研究,我设计了一份涵盖29个问题的调查问卷。”陈燕选择了南京5种不同类型共10个居住小区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分析。
很快,她就从一个个跃动的数据中看到了城市的日新月异。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居住的小区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说明近年来南京市民的居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陈燕分析。
在对“您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如何理解”进行调查时,有70.1%的住户认为“现在也适合”。陈燕认为,在南京这座充满包容性的城市,大部分住户依然认为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氛围是很重要的。
“这次研究也让我清晰地看到,从一张床到一间房、一套房,南京正在构建起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以此满足市民的多样化住房需求,吸引更多的外来者留得下、住得安,让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陈燕说。
从鲜活案例中探寻乡村振兴路径
近些年,乡村振兴成为高热度话题,陈燕也将目光聚焦于此进行分析研究。她的项目《新时代乡村振兴——从理论到南京实践》得到南京市第五批文化人才培养对象项目资助。
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领域,南京江宁区的众多探索给陈燕留下了深刻印象。
谷里街道的谷里鱼圆加工技艺被列为江宁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当地打响“谷里鱼圆”招牌,让游客不远千里来品尝这道招牌菜;
秣陵街道观音殿村以“非遗民俗乡村市集”为主题,集聚了金箔、石锁、陆郎茶干等一批乡村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现村庄独特魅力,增加游客体验……
她将这些案例写进了专著《新时代乡村振兴——从理论到南京实践》里。
在陈燕看来,它们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内核都抓住了“乡愁”这一元素。
“南京以乡愁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唤醒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也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从烟火日常中寻找理论研究方向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陈燕也爱在南京城中CityWalk,对她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一线调研”。
在行走城市的过程中,一个个研究课题从她脑海中涌出,最终化作一篇篇理论研究文章:
在《打造城乡产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她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南京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并释放强大发展动能,形成城乡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她建议南京需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和的理念凝聚人心,以美的理念打造宜居宜业乡村,促进GDP和GEP(生态产品总值)协同增长。
陈燕感慨,“如果说城市是天然的数据实验室,那么社科理论研究人员则像是在其中工作的分析师。这份工作虽然充满挑战,却也充满乐趣和成就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7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