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陶阳巷里不夜天,御窑鼎沸庆龙年。”二月里的“陶阳里庙会”,让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又迎来了一拨客流高峰。
带妆巡游、艺术快闪、现场制瓷……传统与新潮交织,呈现了一场关于景德镇民俗复兴的美学盛事,精彩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再次走进景德镇,走进陶阳里,感受景德镇如何坚持活态化传承、原真性保护、时代化表达,全力推动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传承人孙立新指导学生绘画。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邬强摄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藏一级文物“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邬强摄
老窑厂焕发新生机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位于昌江之东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呈现出一派游人如织的景象。红色的厂房、高耸的烟囱、点缀的绿植……漫步陶阳里,抚摸历经千百年沧桑的门廊砖墙;穿梭于老街里弄,在茶馆、酒吧、唱片店体验瓷都的慢生活。游客往来,或参观拍照,或打卡探店,在融融春意中感受城市更新。
“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历史上的陶阳里,一直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中心。这里有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产品最丰、质量最好的皇家工厂——御窑厂,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在这里诞生;这里有明清窑作群、周边里弄民居、陶瓷工业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是目前景德镇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区域。
保护第一,修旧如旧。近年来,景德镇谋划实施了以御窑博物馆及御窑厂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御窑厂景区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的一系列老城保护更新改造项目,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同时,让老窑址、老里弄再次焕发生机,实现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如今的陶阳里,不仅有御窑博物馆、黄老大窑、江西画院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还有陶瓷世家工作室、国际艺术工作室、明清窑作群等非遗展示,同时搭配亲子美育基地、文艺工厂等曲艺娱乐空间,街区文旅元素更丰富了、人气更旺盛了、可玩性也更足了。
老瓷都申遗打开新格局
“2022年,我提出了御窑厂遗址的申遗,2023年,进一步提出陶阳里区域的申遗,而今年,我将以‘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为申报主体,提出景德镇全域申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张婧婧在接受大江网、信息日报、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德镇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存,推动全域申遗是为了讲好更宏大的景德镇故事。
作为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千年瓷都”,自宋代以来,景德镇先民“沿河建窑,因窑成市”,逐渐呈现了“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的历史空间和瓷业肌理。与此同时,景德镇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城市之一,从宋元时期开始,景德镇瓷器就沿着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如今,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的古窑房、古作坊、古码头等,就像凝固的历史,讲述着那段东方文明的故事。
今年2月6日公布的《国家文物局2024年工作要点》强调,加强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西夏陵等申报预备项目培育。这意味着,景德镇申遗的核心主题已更新为“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
申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杭州西湖申遗用了12年,中国大运河申遗花了8年。从“点”到“面”,从御窑厂遗址申遗到全域申遗,景德镇的申遗工作牵动着每一个瓷都人的心。
值得骄傲的是,目前尚未有以制瓷业为核心主题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将填补名录中瓷业主题遗产的空白,弥补名录在欧洲大陆以外地区制造业遗产的缺失。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景德镇陶瓷行业发展、文旅资源融合、经济社会繁荣。
老街区迎来新创客
陶阳里不缺少新鲜血液。在这个以“旧”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大量年轻创客入驻,为景区增添新活力。阡陌小巷里的每一家小店,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90后”东北夫妻翰哥和小静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经,他们用三年环球骑行40余个国家。如今,他们旅居景德镇,在陶阳里开了家陶艺咖啡店,依旧做得有声有色。
“陶阳里的魂,是陶瓷,这里独特的陶瓷文化和历史厚重感吸引着我们。每天我们还会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希望吸引更多人来到景德镇、认识陶阳里。”翰哥笑着告诉记者。
翰哥夫妇是陶阳里年轻创客的缩影。无数“景漂”或“景归”来到这里,用不同的方式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景德镇的故事。
“今年春节,陶阳里共接待游客37.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50%。”景德镇陶阳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万瑞介绍,“目前我们也在做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例如把很多空间改造成慢闪店,将全国各地的流动艺人、驻站式的商店引入景区,让他们在这里短暂停留两三个月。也就是说,未来在我们景区同一个地点的不同时间段,可能看到不同的内容。”
老文物有了新IP
数百名观众在现场乐队的伴奏下欢唱“数鸭子”,共舞鸭鸭版“科目三”;用3米高的魔方“拼对”鸭形香薰;“岁岁鸭”文创铺子人头攒动……
2月24日晚,正值首届“陶阳里庙会”,一场特殊的文博IP发布会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举行。原来,围绕院藏一级文物“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御窑博物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等平台进行了“岁岁鸭”文创IP的开发,推出了T恤、帽子、抱枕、马克杯、徽章、冰箱贴等系列产品。
“‘岁岁鸭’形象的设计、延展和宣传,集聚了各路人才,包括考古、美院、中医等,是御窑博物院创意设计与开发的典型案例。”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
窑火千年,长盛不息;陶瓷文化,历久弥新。御窑的文化资源丰富,如何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景德镇一直在探索。
近日,随着“龙韵瓷华联盟雅集”英雄联盟青花瓷艺术展正式落地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网游与“千年瓷都”再次来了一场亲密接触。与此同时,全新的青花瓷主题内容也即将登陆《英雄联盟》,让全球更多年轻人感受景德镇青花瓷的艺术文化魅力。
“通过与网游联动助力陶瓷文化出海,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方向之一。”翁彦俊表示,未来,御窑博物院还将丰富更多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数字IP,让更多人爱上陶瓷文化,爱上景德镇。
老匠人雕琢新生代
揉泥、拉坯、刻花、施釉……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各式各样的陶瓷非遗传承人向游客展示独特的手工制瓷技艺。他们大多原来就居住在陶阳里,在街区改造完成后,又被邀请回来打造“非遗聚落”。
走进孙公窑陶瓷世家工作室,近百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绘瓷器。画室内,57岁的孙立新正在教徒弟练习勾画水仙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青花手绘传承人,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对每个传统纹饰、古瓷图案的线条技法都了然于心,才能在落笔时达到人与胚体合一。”
孙立新是景德镇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自1980年随父学艺以来,四十余年都浸染在画瓷的艺术领域里,在景德镇瓷器传统画瓷艺术的基础上开疆拓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将老一辈的手艺好好传承下去”是孙立新心中的不变信念。多年来,他勤于创作的同时,还毫无保留地将技法教给学生,共带出了60多个徒弟,仅去年一年又新招收了6个。
“孙老师带徒弟都是不收费的。只要肯学,孙老师就愿意教。”杨紫萱是一名“00后”学艺者,从小在景德镇“玩泥巴”长大。2022年从大学设计专业毕业后,她从事过博物馆相关工作,但一度感到浮躁与迷茫。“孙老师跟我长谈之后,我也想让自己沉下心来传承一门手艺。”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四面八方的匠人在这里集结,续写瓷与土的故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起接力棒,点亮非遗传承之光。
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祥晟/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8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