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春节档电影《满江红》上映后,关于岳飞背后刺的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发帖表示,在杭州岳庙陵园甬道尽头的照壁上所刻大字为“尽忠报国”。也有不少网友坚称,自己小时候学的就是“精忠报国”。那么这两个词究竟谁是正解呢?针对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语文老师薛城。
薛城老师介绍,若从出处来考究,“尽忠报国”一词最早出自北周末年《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而“精忠”和岳飞相关联,或始于宋高宗锦旗御书的“精忠岳飞”。精忠报国一词最早语出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岳飞精忠报国,父子就戮。”清代钱彩、金丰《说岳全传》第八十回也提及:“咨尔故少保岳飞精忠,节义传家。”
“这两词均表达的是竭尽忠心、报效国家的意思,作为成语来说都是正确的。”薛老师提到,在现代文学中,这两个成语都曾被作家使用。比如老舍先生在《二马》中使用了尽忠报国的说法,而刘白羽在《第二个太阳》一书中则用了精忠报国的表达。而从成语的出处来看,岳飞出生五百年后才有了“精忠报国”一词。因此,薛老师认为,尽管岳母刺字是民间传说,但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岳母刺的应是“尽忠报国”更为合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编辑:秦小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8 2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