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守护者名片 郑海洋
一人一站、以站为家,这是仓前水位站驻站人员郑海洋的工作“标配”。十几年前,年轻的他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驻守在这里做好水文工作。为了接好这个班,他一边报班研读,从头学习各种潮汐预报知识,一边通过实践探索完善预报算法。正是靠着这颗执着专注的“匠心”,让他对潮汐规律摸索出了一套独有的方法论,他的潮汐预报工作助力擦亮钱塘江涌潮旅游金名片。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台风高发期。这不,上周“三台共舞”,让天气系统“乱成一锅粥”;这几天,台风“竹节草”停编后又“复活”,直奔江浙沪而来。郑海洋的心也跟着台风忽上忽下,一刻不敢放松。
郑海洋是仓前水位站的工作人员,潮水位监测、降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潮汐预报……今年50岁的他与钱江潮打了16年的交道。在每天的潮起潮落间,郑海洋从一无所知的新手,变成了如今的“潮汐预报专家”,用热爱与奉献诠释着对这片水域的责任与担当。
从防洪排涝到预报潮汐 16年前开启驻站生涯
仓前水位站位于萧山区南阳街道龙虎村白虎山西侧的钱塘江边,它是钱江潮水来到杭州后经过的首个国家基本潮位站,也是观测钱塘江涌潮变化的重要窗口。
郑海洋从小就在钱塘江边长大,对这片水域有着很深的感情。“父亲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我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讲起驻站的故事。水位站离家不远,我小时候会缠着父亲,想他带我来看看。”次数多了,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感觉跟家一样。机缘巧合下,长大后的他也成为了像父亲一样的水位站的驻站工作人员,每天守着钱塘江。
从上岗的第一天开始,郑海洋每天雷打不动,与潮汐数据打交道。
钱塘江的潮水属于半日潮型,一天涨潮两次。郑海洋每天上报的内容包含低潮时间、低潮位、高潮时间、高潮位、涌高这5大信息。“打个比方,今天是7月22日,那我今天早上需要把7月21日晚潮、7月22日早潮实测的数据,以及7月22日晚潮、7月23日早潮、晚潮预报的数据分析整理成表格上报。”
别看现在的郑海洋侃侃而谈,其实他刚工作的那段时间,内心非常忐忑。潮汐预报的专业性很强,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储备,又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来这之前,郑海洋在排涝闸站上班,虽然同是水利行业,但那时主要负责防洪排涝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潮汐预报,怎么办?“我一直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对待这份工作的。”郑海洋称,当时他一边报班,从头学习各种潮汐预报知识;一边在干中学,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先自己琢磨,解决不了的再去请教其他人,不放过任何细节。
除此以外,进行潮水的水质检测也是郑海洋的工作日常。每天,他都要借助长绳,将取水工具放到钱塘江里取水,进行含氯度的化验,数据供自来水厂做参考。“太咸的话,说明海水倒灌比较厉害。用它灌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他表示。
摸索出特有方法论 创造潮汐预报零误差
潮汐预报并非件易事,而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课题。在他的描述里,潮汐就像一位脾气古怪的“老朋友”,慢慢琢磨才能发现它的本性。“虽然潮汐有一定的规律,但它毕竟是自然现象,人无法控制,容易受外界影响,比如这几天的台风。”
一般情况,天文大潮不会引发灾害,但是遇到台风,会出现风暴潮。如果达到了强台风级,又在杭州湾附近登陆了,那就要高度警惕了,可能会出现高水位,甚至是历史极值。“最近台风天比较多,我都是时时刻刻盯着,警惕台风的来袭。”
说到天文大潮,郑海洋忍不住科普起来。他告诉记者,不少人对钱江潮的印象都是苏轼的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为天文大潮只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八前后。其实,这是大家的误区。
钱塘江每个月都会有两次大潮汛过程,一般出现在农历初三和十八前后两三天,其余时间则是小潮汛,并按照大潮汛-小潮汛-大潮汛-小潮汛的顺序轮回。“只不过在一年四季中,秋潮是最大的,所以大家看潮水基本会选择在八月十八这天。”郑海洋解释。
怎么才能准确预报潮水呢?工作久了,郑海洋摸索出了一套独有的潮汐规律方法论。“方法论没办法细说,都刻在脑子里。”他笑笑。硬要量化的话,那就是准确的潮汐预报=实践经验+实时潮位数据+多年潮位数据分析+气象条件因素。
如何理解?预报最重要的还是掌握潮汐规律。“今天会出现什么样的潮水?大潮汛间隔多久?到潮时间实际是提前还是滞后?可能会遇到什么状况?这些问题的答案,瞎编是编不出来的,需要多年的数据和经验积累。”而这些,都是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总结出来的。有了经验做基础,再结合天文、气象、上游来水、江道地形等多种因素,做出准确判断。
郑海洋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随便翻开一本,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数据。他指着上面,让记者看:“这是这些年每天早、晚潮到潮时间、潮位的预测和实际数据,我记录下来方便对比。”一般到潮时间差值10分钟以内,涌高高度20公分以内,能够得上精确预报。“你随便看一天数据,它都是很接近的。”郑海洋对自己的预报还是很满意的,“有一年八月十八,我预报的是零误差。”
一人一站 24小时的坚守和热爱
当然,除了预测潮汐外,不间断地记录潮汐数据也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仓前站上的每一次涨潮、落潮,每一次水位变化,他都了然于心。
这些数据记下来有什么用?可别小看了它们。水位资料是防汛防潮、沿江涉水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并不是每天的数据都会用到,而是要的时候,我能拿得出来。比如最低、最高水位这类重要极值,可以给水利工程提升防洪防潮标准提供数据支撑。”
郑海洋父亲那一代水文人,要靠人工观测、手工计算。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就得全靠人工,眼睛盯着水尺,每5分钟读一次,白天晚上都不间断。
目前,仓前水位站有了三套潮水测量仪器,大大减轻了郑海洋的工作量。第一套最老式的自记水位计,还是上世纪50年代第一代水文人设立的。这种水位计运用连通器的原理,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潮位测记。“水位计上带墨水的笔,会根据水位变化在纸上留下曲线。这条曲线记录了当天早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水位。”郑海洋的任务,便是每天早上8点,准时换上新的纸。
随着水文数字化提升,水位站先后安装了全量机械编码水位计、水位记录电子屏和雷达水位计,实现潮水位自动监测、自动报汛、水文数据在线整编等功能。
为保证数据的严谨性,郑海洋还会把三套设备在同一时间的数据与水尺校核作对比。如果超出允许误差,就及时校正。
一人、一站,24小时值班,郑海洋的工作略显“枯燥”,但他早已习惯,也享受其中。
“时间很快的,16年一晃眼就过去了。虽然我的工作很平凡,几句话就能概括,但贵在坚持。每天记录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也很喜欢这份工作。去市中心我还不适应嘞,还是喜欢待在这种安静的地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