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年来,织金县围绕“党建五项行动”工作部署,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基层治理有序推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建好班子 让生活好起来
初秋,走进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村委会门前的阶梯两旁三三两两地坐着一群妇女,一边讨论着刺绣技艺,一边飞针走线,好不惬意。办公室里,20余名绣娘围桌而坐,蜡烛的微光下,有的以针作画、有的以布描图,好一幅热闹景象。在大平乡领导干部看来,这热闹来得并不容易。以前的群建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发展项目,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是乡里的“老大难”。“群建村只有2个组,全村仅137户,是大平最小的村,却是矛盾较为突出的村,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村集体不强。”大平乡组织委员苦笑着表示。乡党委决定从选优配强“领头羊”开始,以“头羊”效应带领村支“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新任村支书袁贵明是群建村的致富带头人,人年轻、有干劲、是中专学历,对村里面工作较为热心”,大平乡相关干部介绍。换届后,群建村“两委”中专及以上人员5人,与上届相比,提升了46.5%。同时,通过法定程序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班子配齐配强了,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成了关键。“我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的日子都要好起来才是真的好。”由于群建村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风景秀丽,上任后的袁贵明和村支“两委”商议,依托区位优势,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由村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牵头,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当前,群建村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协调80多万元资金盘活了15栋木质民宿及17户农家乐,年收入10万元左右;种植玛瑙红樱桃及蜂糖李200亩,带动134户农户增收,成立蜡染刺绣车间1个,并通过家庭式作坊生产、统购包销的模式,辐射带动本地和周边群众50余人就业,每名员工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目前,全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300余万元。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为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为民情怀深的村干部队伍,织金县严格落实《贵州省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对村(社区)“两委”成员实行县级联审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并常态化对全县584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作用发挥情况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加强村支“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同时,制定实施《织金县村(社区)干部任职期间学历提升补助办法》,积极动员村(社区)“两委”干部通过自考、函授、成人教育等方式参加学历提升,着力提升村(社区)干部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发展产业 口袋鼓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在织金县化起镇龙家坝村,道路两旁种着集中连片的玉米,泛黄的玉米穗迎风飘扬,散发着丰收的气息。“我们积极发挥党组织领办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作用,通过种植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等方式,带动全村种植了1100余亩玉米,500多亩马铃薯。玉米亩产1000斤,照目前市场价计算,一亩地玉米能卖1600元。马铃薯亩产2000斤,6月份卖的时候均价是1.5元/斤,一共卖了150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村党支部书记孔德军算起这笔产业账来头头是道。
近几年来,化起镇龙家坝村立足传统产业种植优势,围绕稳定粮食生产的目标,在以往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玉米和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大力探索玉米马铃薯2套2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收的种植新模式,实现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曾经也尝试过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但是群众对比下来还是认为玉米和马铃薯这类的传统作物更适合我们村。而且这样的种植模式,一方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两收,保粮增收,并帮助群众通过务工报酬、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持续增加收入,实现村集体和农户互惠共赢;另一方面,村里养殖户多,玉米秸秆、马铃薯和茎叶也可以用来喂猪和牛。这样算下来,不仅种植成本低、产量多、价格好,而且利用率高、土地又不闲置,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孔德军笑着介绍。
经济发展快,全靠组织带。为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工作,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以来,织金县围绕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原则,坚持脱贫户和村集体“两个联结”一起抓、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两个效益”一起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两个基金”一起建的要求,制定《关于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联系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乡村振兴包靠乡镇(街道)县级领导、乡村振兴联系帮扶乡镇(街道)单位主要领导及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分别联系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实体的“四个一”联系机制,帮助联系点谋划申请项目、扩大产业规模、畅通销售渠道,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实体盈利能力。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补助资金1400万元,明确扶持20个村(社区)谋划发展食用菌种植、农产品加工等20个项目。目前,全县成功打造出“岺南白马”纯手工蚕丝被、“花青树”面条、“川硐贵长”猕猴桃等大批特色品牌,实现集体经济积累2.48亿元。
抓实治理 乡村活起来
走进织金县猫场镇龙潭社区沿河步道,左右两侧挂着“身边好人”的牌子,上面寥寥数语,描出一个个真实感人的事迹,配上图片,满满的正能量;一位古稀老人坐在河边垂钓,“这里环境好,隔三岔五的我就来这里钓鱼回家喂小猫。一天可以钓一两斤”,猫场镇和平村一组周其华拿着鱼竿轻声介绍。
长廊周围农户家的墙上,一幅幅关于“孝顺”“节俭”等传统文化的宣传画跃然眼前,让人耳目一新,“除建设‘身边好人’文化长廊、绘制宣传文化墙,我们还建了乡愁馆和文化广场,积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党建引领促和谐,端午‘粽’情聚民心’等活动,想以这种方式向群众传递正能量,引导大家积极践行乡风文明。”社区党支部书记武鹏介绍。为提升村庄面貌,让村子的“面子”更好看,龙潭社区下大力气完善村里的道路、污水处理系统、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实施农房改造、院坝改造等工程。
“面子”有了,“里子”不能少。环境上去了,还要注重内在提质。为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党支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的“一约四会制度”,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大力整治农村滥办酒席、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引导群众积极开展环境卫生建设,创建宜居环境。同时,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让孝善文化在社区开花结果,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精神文明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和融合的良好态势。
龙潭社区的现状只是织金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织金县通过建立“党建+积分”超市,把党员、商户、群众全部纳入积分管理,对正面、负面行为按不同标准进行加减分的方式,建立积分管理清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并创新实施“民意调查提事、议事小组议事、为民服务干事、公开透明亮事、精准监督评事”的村民议事“五步法”,切实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推进“一核带三好促三治”工作,全力推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治理机制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激发广大群众在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中的自治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和自治水平。
刘肖萧
编辑 黄修宇
二审 凌洁
三审 梁晶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1 2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