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福州新闻网8月16日讯(记者 郝婕)2023年1月,赵丽颖的簪花照片风靡网络,迅速带动了泉州浔埔村的簪花产业。与此同时,福州的传统装扮“三把刀”(又称“三条簪”)也在悄然复兴。
2024年8月15日,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峰会开幕,“三把刀”作为非遗技艺之一,登上了展会舞台,吸引了海峡两岸青少年的广泛关注。这项曾在福州广泛流传的装扮,经过多年沉寂,如今以新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
独特的历史背景:从自卫到装饰的演变
“三把刀”装扮的具体起源已不可考,但围绕它的传说一直流传甚广。相传明代倭寇入侵沿海地区时,福州妇女将刀剑藏于发髻中,以备不时之需。这一传说虽然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却为“三把刀”增添了一层象征勇敢与力量的文化意义,使其逐渐演变为福州女性的独特标志。
关于“三把刀”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1904年成书的《闽风杂记》,其中详细描写了“三把刀”的特色:“唯独这个地方的妇女,插戴的是银制的发簪,发簪大约有一尺长,棱角分明,像剑戟一样,交叉装饰在头上,简直就像钟将军的形象,非常奇特!”
为什么是“三”把刀?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副主任鄢宜老师指出:“福州文化中‘三’是一个吉利的数字,音同‘生’,象征着繁荣与生机。”因此,三根发簪的设计既符合福州人喜爱的数字,又象征着美好的寓意,这也是这一装扮得以在当地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技艺复兴:从失传到重现的复刻之路
“三把刀”装扮的具体技艺已经逐渐失传。近年来,汉服妆造师黄秋辉老师和她的团队成功复刻出“三把刀”的造型。作为这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黄秋辉老师告诉记者:“‘三把刀’装扮的特点,一是扁,整个发包在后脑勺呈扁平状;二是紧,每一根发丝都紧贴头皮;三是光,那时的女性不喜欢在前额和两鬓留碎发。”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即使长时间劳动也不易散乱,展现出福州女性在劳作中的精致与坚韧。
在采访过程中,黄秋辉老师为一位体验过“三把刀”装扮的奶奶拆除发簪,展示了“三把刀”装扮的“神奇之处”——即使两侧发簪移除,整体发型仍保持整齐不乱。黄老师解释道:“我们团队在复刻过程中一直很尊重历史,我们的设想是,如果两侧发簪曾经需要抽出用于防身,整体发型也不能散开。再加上当时也没有现代的发型工具如黑色一字夹、皮筋等等,我们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可以只用一根U型插固定发型。” “三把刀”的设计不仅考虑了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更蕴含着对女性力量的深深敬意。
文化传承:从田间到城市的复兴之路
“三把刀”装扮最初在福州郊区的农妇中广泛流行,因其简洁大方且具有实用性,这种装扮一度成为当地劳动妇女的标志。鄢宜老师指出,福州地处沿海,民风强悍,许多福州妇女在劳作时常将刀剑藏于发髻中,既方便防身,又不妨碍日常工作。这种传统,也为“三把刀”装扮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清末民初,“三把刀”装扮仍深受女性喜爱,甚至一些没有从事繁重劳动的上流阶层女性也开始尝试。“后来一些有钱的,或者官宦人家的女性,也觉得这个装扮确实非常飒爽,很特别,所以她们也开始梳这种发型,并且拍了很多照片,”鄢宜老师提到,“甚至当时还有妇女头戴‘三把刀’与外国人合影。”
然而,1930年,福建省代省长方声涛发布了一道禁令,强制禁止妇女在城内佩戴“三把刀”发饰,理由是这种装饰“不雅”。禁令发布后,福州城内对佩戴“三把刀”的妇女进行严格检查,甚至有农妇因不愿摘下发簪与警察发生冲突。“三把刀”逐渐淡出了福州女性的日常生活。
展望未来:重拾遗失的文化精髓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三把刀”装扮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今年六月,福州“三把刀”传统装束入选福州市鼓楼区第七批文化遗产项目,随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并迅速登上抖音本地热搜榜。黄秋辉和她的团队通过对“三把刀”装扮的复刻,不仅让这一技艺得以传承,还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这一传统装扮背后的文化价值。
“三把刀”曾经是福州女性劳动中的实用装饰,体现了她们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底蕴。这一装扮既是对她们坚韧不拔精神的礼赞,也是福州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正如黄秋辉老师所说:“我们希望通过‘三把刀’,让更多人感受到福州女性的力量与美丽,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寄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7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