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王世宇
10月28日上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在济南开幕,济南成为首个承办该论坛的北方城市。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表彰,济南市共获评3个奖项。其中,长清区获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长清区地处济南西南部,南倚泰山,西临黄河,因境内有齐长城和清水河而得名。长清山水相映、钟灵毓秀,素有“山水长清,齐鲁仙境”之称,是世界卢氏发祥地、神医扁鹊故里以及穿行“海上丝绸之路”的唐代高僧义净故乡和中医药文化重要起源地。有国家级济西湿地公园、济南国际园博园、长清城市中央公园、扁鹊文化主题公园等园林景观,有6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12 处 A 级景区,素有济南“后花园”美誉,是济南市重要的生态和水源涵养区。
近年来,长清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主动融入、服务黄河国家战略,抢抓强省会战略和“西兴”战略机遇,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山水魅力中心城区的目标,以创新思维系统谋划,以务实举措狠抓落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持续护航绿水青山
长清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多年名列全市第一,2021年和2022年生态质量指数(EQI)分别达到65.48和65.3,是济南市唯一超过60的“二类区”,甚至远超威海和烟台两市的市域生态质量评价结果。2022年建成区绿地率指数达到95.15,位列山东省16地市第一名,远高于全省平均值58.54。深入打好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加强扬尘源污染联防联控,抓好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污染源监管力度,着力提升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市前列,2022年长清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3,较2015年改善47.3%;PM2.5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改善54.3%。2021年长清区位列济南市水环境质量改善考核第二单元第一名;2022年5个市控以上河流断面达到或优于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入黄河口国控断面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今年上半年水环境质量现状列考核单元第一位。严格重点地块监管,实施建设用地准入,加强源头预防,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安全稳定。先后被评为国家绿化模范区、山东省生态文明先进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全力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打造黄河长清段绿色生态走廊。全面建立“林长制”,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初步实现了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高标准打造了黄河沿线的生态景观廊道,持续推进低效林改造及森林抚育,筑牢绿水青山生态本底。
牢抓黄河国家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近年来,长清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建筑建工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加快建设国舜绿建低碳产业园、通发绿色建材智慧产业园等项目。同步谋划了新能源汽车装备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网络视听、文旅康养两大特色产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竞争力强的生态经济体系。发挥大学城人才优势,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优秀人才入驻,依托大学城科创优势和平台资源,努力打造集成果研发、中试孵化、成果落地于一体的科创链条。发挥长清特色优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提升城市品质,探索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坚持精细、精致、精心城市管理,围绕前端收运、末端治理两个关键,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及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构建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通过实施老城城市更新、黄河滩区迁建、马山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依托雄厚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科教优势、中医药优势、交通优势,强力推进文化创新引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医养康养活力区、中医中药特色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智能制造先进区、科教产业融合区“七区联动”,打造济南西部“兴”起之城。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路径。在黄河滩区,通过迁建后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探索出以粮食作物稳产增产为重点的强基固本路径;在马山镇,探索出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现村庄优化整合的路径;在南部镇街,探索了以田园综合体等产业项目带动区域连片发展的路径,实现了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清区积极推动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建筑建工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加快建设国舜绿建低碳产业园、通发绿色建材智慧产业园等项目。谋划新能源汽车装备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网络视听、文旅康养两大特色产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体系。依托大学城的科创优势和平台资源,打造了科教引领的产学研融合发展示范区。
打造生态绿城,增进民生福祉
长清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从医疗废物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到马山生活垃圾发电厂将生活垃圾蝶变成绿色清洁能源,年处理生活垃圾60余万吨,供应绿电2.5亿千瓦时,医疗废弃物焚烧项目年处置能力2.19万吨,可保证济南市产生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规模为1000吨。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畜禽污染防治。根据乡村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宜居、宜业、养生、养心”的生态之区,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一项惠民生、促发展、利长远的重大工程。下一步,长清区将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统领,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为突破,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助推长清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0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