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
“电化学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这句话,曾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电池创新的畅想。
没想到,在创新基石之一——锂资源上,宁德时代率先体会到了“未知大于已知”的焦虑。
为了缓解“锂焦虑”,新年伊始,宁德时代就开启新一轮“买买买”模式。在A股兔年首个交易日,宁德时代抛出238亿元的投资计划,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而不到一个月前,宁德时代经过多轮鏖战,刚刚以64亿元的重整价格将一锂矿收入囊中,被业内称为“天价锂矿”。
此前,宁德时代管理层曾解释,公司通过这两种方式布局上游原材料领域:一是提前布局,加大材料回收能力的建设;二是通过子公司投资矿业开发。
不过,在业内看来,宁德时代此举已明显透露出锂电产业技术发展受到限制。“在技术无法突破之前,企业只能选择在原材料业务上‘跑马圈地’。一旦无法解决‘锂焦虑’,或将面临无法预估的隐患。”这个说法,似乎已成为行业共识。
颇引人深思的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新兴行业竟被上游原材料“卡脖子”,为此行业龙头不惜成本也要向上游布局,为的仅仅是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电池回收能否构建“护城河”?
近年来,随着锂价格疯涨,废旧电池竟从“破烂”翻身成了“矿山”,成为行业缓解原材料焦虑的希望之一。
1月30日,宁德时代公告称,拟不超238亿元在广东佛山投资建设广东邦普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对此,宁德时代也明言,这是为了“保障公司上游关键资源和原材料供应”“降低公司生产成本”。
作为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在电池回收业务的布局上一直很积极。加上本次投资,在一年多时间里,由广东邦普实施的电池回收项目已完成三次“加薪”。据一位接近宁德时代的业内人士透露,频频在二次利用上出招,主要还是为了未雨绸缪。
“除了国内买矿、出海买矿之外,回收业务已成为行业储备锂资源的第三条路。”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说,头部企业对原材料需求较大,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和成本。从宁德时代的布局来看,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回收网点,有利于形成规模化回收锂资源,降低企业成本。
据悉,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为4-6年,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将迎来“退役潮”。高工锂电数据显示,初步推测2030年将有237.3万吨动力电池退役,对应1074.3亿元的市场空间。
虽然电池回收业务尚处于萌芽阶段,众多“玩家”却早已入场。中航锂电、奔驰、吉利汽车等纷纷跨界或者加码,甚至连特斯拉也加入了电池回收市场。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国内电池回收现存企业超7万家,其中2021年、2022年新增数量分别为2.5万家、3.5万家,占比超八成。
“这也导致了产能明显过剩。”在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直指行业“痛点”,一年回收的废动力电池就20万吨,而目前已批复的回收产能则为147万吨,产能利用率不到20%。
在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又一波新产能上马开工。欲借此业务建成另一条“护城河”的宁德时代,是否能如愿?
不少业内人士对此项业务持观望态度。“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对于技术要求很高。专业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开拓此项业务,获得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表示,其实业内都心知肚明,新造一个电池,肯定比回收再生产电池要容易得多。
对于电池回收业务,宁德时代似乎寄予厚望。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曾毓群表示,“到2035年后,循环利用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不吝“天价”买矿为哪般?
“上游原材料资本的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的困扰,实际上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曾毓群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到,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160TWh锂电池,所以这并不是资源的问题。
令人疑惑的是,在锂资源争夺战中,却不乏宁德时代的身影。1月13日,雅江县人民法院裁定批准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重整计划。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宁德时代抛出的64亿元重整方案最终赢得了这场锂矿争夺战。
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这64亿元到底花得值不值?在《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其中16.4亿元用于债务清偿,48亿元作为斯诺威公司出资人100%股权的补偿金。值得关注的是,在2018年末,斯诺威矿业100%股权市场评估价值为22.34亿元,如今已是两倍溢价。重整方案一经发出,就被市场称为“天价锂矿”。
“众多领军企业早已明确,务必在全产业链上布局,绝不能在产业链上的任何一环被‘卡脖子’。”张孝荣表示,对新能源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对上游资源企业的布局,如果不能解决“锂焦虑”,可能会留下发展隐患。
张孝荣称,不去争不去抢的话,别人就会去占领,有利的市场空间很快就会被逆转了。
事实上,面对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宁德时代就曾在原材料业务上吃过亏。在收购千禧锂业时,宁德时代曾被莫名地“放鸽子”,背后截胡的正是来自同行。
除了动力电池市场外,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大,也更加奠定了锂矿“白色石油”的角色。“锂矿属于有限资源,对锂矿消耗的加速,锂电池原材料价格还将持续高企。”林示表示。
众所周知,新能源行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宁德时代拥有雄厚的资金资本,具备竞争优势,若如曾毓群所言,“上游原材料炒作带给电池产业链的是短期困扰”,那么天价买矿背后是否还有其他考量?
“伴随着新能源行业渗透率扩大,锂电池板块未来的成长空间将是确定性的增量市场。”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长期跟踪锂电产业,在他看来,有实力的企业尽早布局上游的锂矿资源、抢占先机,锁矿抢矿成为“资源为王”时代下最有安全感的操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身处产业格局、分工方式未定的新能源行业混局中,企业选择“跑马圈地”显然更为重要。谁掌控了“锂”,谁就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了主场。
高成本之下,行业能否健康发展?
投入上游资源都会增加成本,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38.9万辆,同比下降7.3%,环比下降48.2%。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今年以来,由于锂和镍等原材料涨价导致动力电池价格上涨的速度大大出乎业内预期,因此在动力电池涨价后的车企压力非常大,只能通过涨价来缓解成本压力。
锂已经实际上成为限制电动车普及的重要因素。如何保证原材料的价格稳定,解决当前的“痛点”是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行业亟需解决的事情。
“用现价买未来,确实需要谨慎。”崔东树表示,特别是在价格疯涨的风口浪尖之时,抱着资源不放或将助推新一轮涨价。需要创新技术实现类似钠离子电池等的多元化资源匹配。
据悉,行业正尝试通过技术研发,摆脱上游原材料的限制。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超级电容等均成了电池研发的新方向。
有业内人士认为,氢燃料电池市场化有望成为缓解“锂焦虑”的一大突破口。“当下,氢燃料电池在存储、运输上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一旦技术取得突破,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加速进入现代生活。”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研究的宁德师范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赖联锋如是说。
对于正处于行业大变局中的新能源行业来说,该如何寻找一个更稳健的未来?“决定一个行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不应该是资源。”赖联锋表示。
那么,技术创新究竟指向何方?“锂焦虑”何时能解?业内众说纷纭,各有见解。
但,技术创新的意义正是“把未知变已知”。在充满未知的电化学世界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3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