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吴征远
今年三月,侄儿打来电话,说准备在周末结婚,叫我如果有时间就回去参加他的婚礼。我问他:“你打算摆多少围酒席?”他说:“不摆什么酒席,就自家人开一两台菜,你回来就加多一份碗筷。”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生活朴素、婚礼从简一直是我们家族的优良家风。
三月,正是荔枝花、黄皮花开的时节,粉黄色的花儿开满了侄儿的房前屋后,倍添喜庆气氛。那天,我赶回去时远远见到母亲已在那里,我停好车赶忙过去。只见门口贴着一副对联:节约办婚事亲友皆欢喜,勤俭建家庭夫妻更和睦。看了不禁让人会心一笑。侄儿新建的房子简朴而干净,他的结婚仪式很简单,到镇上把新娘接回来,然后亲属们一起吃个饭就算礼成。
新娘入门后,大家开始坐台吃饭,总共是三桌,有一桌是侄儿“不请自来”的好朋友。酒席上的菜式虽是简单的鸡鸭鱼等农家菜、自家酿的米酒,但是大家吃得很开心,共祝侄儿夫妻新婚快乐、早生贵子,席间温馨又热闹。我每年参加数场各种喜宴,但像我们家这般“清简”的确实少有。
吃完饭后,我陪母亲回到屋子里,扶着她到床上午休。母亲睡的床还是以前的辘架床,用的还是旧的麻竹枕头。平常她风扇也不怎么用,都是手摇蒲葵扇。每次走进母亲的房间,我总忍不住叹气:“妈,你看你这,别人还以为儿孙不孝顺,对你不好呢。”“这些老物件我用着舒服。”母亲,还是这么一句话。
勤俭节约,是他们那辈共同的闪光点。我总劝她多享受,母亲总说,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享受,不在身外物之长短。看着母亲掀起老式棉被盖在身上,缓缓睡去,我转身走出母亲房间,家里的点滴往事不禁涌上心头。
父母成婚的时候,生活很艰苦,连裁一件新衣都是奢侈,哪有这么多仪式。婚后,父母要承担起整个家族的重担,每天早出晚归,只为让家里人勉强填饱肚子。平常日子里,父母就经常教育我们要爱惜生活物品,不要铺张浪费。
那张辘架床,可是我童年时温暖的港湾。那时候天气很冷,跑到河边经常可以看到白霜凝结在草上,番薯苗如果没有盖上东西往往很容易被冻坏。晚上睡觉时,我睡在父母的中间,席子下面铺着厚厚的稻草,我绝对是冷不了的。
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不少,可是父母的床垫还是稻草,大家劝他们把稻草拿开,换上现在的床垫和柔软的枕头。但是他们却不肯。“我们用着很舒服。”同样是这一句熟悉的话。
受我父母的影响,姑姑家也崇尚节约的生活作风,表哥表弟们的婚事都是行新例,不搞铺张浪费的仪式。这也许是父母带给他们的最大财富吧。
朴素节约的家风与追求富裕幸福并没有矛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哥们早早出去打拼,拥有了全村的第一台电视机,后来他们都陆陆续续建好了新楼房。在父母的教育下,家族的读书风气很浓厚,侄儿们都考上了大学,很受村里人的羡慕。
侄儿们后来大多到珠三角地区发展,身处繁华地区,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前两周,最小的一个侄儿也成婚了,依然是一贯“清简”的家宴,就把这件大事办好了。良好的家风让我们在平凡日子里踏实而开心。
“结婚,重‘心’不重‘式’。老一辈的婚姻哪来什么仪式感,但都从一而终,相伴到老。”爽朗的新娘子一席话把我飘远的思绪拉了回来。我真为这对新人感到无比的开心。
本版统筹:邱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9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