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朝到底有没有中国认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理论,试图制造中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日本的一个观点是清朝没有中国意识,因此在和清朝签订条约时也拒绝让清朝使用“中国”一词。我认为清朝的汉族大臣和汉族百姓肯定是有中国意识的,但是清朝的皇帝和满洲贵族有中国意识吗?这个还得慢慢说来。

在清朝入关之前,“中国”的概念还主要是一个地域概念和民族,并非国名。地域概念来说,明朝时期的中国主要是指长城以内的地区,例如明朝记载黄河是从甘肃一带流入中国,就是徐霞客也写道“余初考纪籍,见大河自积石入中国”,可见明朝人认为青藏高原也并非中国这个地理范围。

明朝时期的古地图

从民族的角度来说,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就是“中国人”,主要是华夏或者汉族。生活在内地十三省的少数民族会不会被视为中国人呢?不会,明朝会将之视为蛮夷,而中国人特指华夏民族。朱元璋推翻元朝使用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意思就是要将蒙古人赶出中国,恢复华夏的统治。

但是,明朝并非单一的汉族国家,境内除了汉族,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因此,明朝的地图全名基本都有带上“大明”“华夷”两字,从未带上“中国”一词。很显然,这时候的“中国”在地域上代指汉地,在民族上代指汉族,还没有国家概念。

中国时期中国范围:两京十三省

例如,退守台湾到的郑氏,还力求独立建国,与中国抗衡。在和清朝谈判时,郑氏公开宣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今日东宁,版图之外另辟乾坤”“东宁偏隅,远在海外,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而康熙则宣称“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清两代的“中国概念”有巨大的差异。

清朝入关之前将汉人叫做“尼堪”(nikan),例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洲姓氏原有希望姓,若蒙古、高丽、尼堪,其姓氏,外藩、各省俱有”。后金称呼明朝为“尼堪国”。后金颁发的文书常常将jušen(女真)、monggo蒙(蒙古)、nikan(汉)并列,这是后金境内的三大民族。

满文文献

在后金后期到入关之前,皇太极和多尔衮等逐渐接触了到明朝的“中国”地域概念,也开始用“中国”来称呼明朝这块土地。1644年,多尔衮携顺治皇帝入关,迁都北京,于是颁布了“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的诏书,这里的“以绥中国”就是安定中国的意思,中国还没有转化为国家概念,只是地域概念。不过,清朝统治者已经宣称自己是中国之主,预示着自我身份的转变。

1656年,清朝和漠西卫拉特蒙古发生了边界纠纷,顺治皇帝就诏令蒙古各部说“分疆别界,各有定制……傥番夷在故明时原属蒙古纳贡者,即归蒙古管辖;如为故明所属者,理应隶入中国为民,与蒙古又何与焉?”可见,清朝自居在中国一方,将卫拉特蒙古视为另外一方。

此后,随着清朝版图的不断扩大,“中国”一词的内涵也在扩展。1689年,康熙派遣大臣和俄罗斯进行边界谈判,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在《尼布楚条约》的满文文本里,清朝使用的己方是“dulimbaigurun”一词,gurun是国家的意思,dulimbai是中间的意思,合起来翻译就是“中国”一词。而拉丁文版本则称清朝一方是“china”。

康熙皇帝往往自称是中国皇帝。他说俄罗斯国人,“人材颇健,但其性偏执,论理亦多胶滞,从古未通中国”,“外藩朝贡,虽属盛事,恐传至后世,未必不因此反生事端。总之,中国安宁,则外衅不作,故当以培养元气为根本要务耳”“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康熙万年,派遣图理琛借道俄国出使土尔扈特部,他和俄国官员的谈判中使用了“我们中国”(menidulimbaigurun)称呼。

康熙皇帝在《尼布楚条约》后,深感地理知识和地图对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价值,于是大规模派遣人员到全国进行了地图测绘。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精细的全图——《皇舆全览图》。从康熙颁布的诏令来看,他认为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一带土地,“皆系中国地方”,可见清朝统治者已经认为清朝统治范围都是中国了,而非明朝那块汉地才是。

自古以来,绘舆图者俱不依照天上之度数以推算地里之远近,故差误者多。朕前特差能算善画之人,将东北一带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数推算,详加绘图视之,混同江自长白山流出,由船厂打牲乌拉向东北流,会于黑龙江入海,此皆系中国地方。鸭绿江自长白山东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凤凰城朝鲜国义州两间流入于海。鸭绿江之西北系中国地方,江之东南系朝鲜地方,以江为界。土门江西南系朝鲜地方,江之东北系中国地方,亦以江为界,此处俱已明白。——康熙

雍正时期,许多人对清朝的统治表示认为,他们以传统的华夷之辨来否定清朝,认为清朝只是蛮夷。雍正皇帝就耐心地写下了《大义觉迷录》,其中对华夏和蛮夷的概念做出了最科学的解释。“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这句话相当有道理,就是自古以来就是将周边未开化的民族视为“蛮夷”,开化了就是“华夏”。蛮夷和华夏的区别,实际上就是生产力水平和文化习俗上的差异。

雍正强调,“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大概意思是清朝入关后,以前被视为蛮夷的地区全部都在版图之内了,何必再区分华夏和蛮夷呢?实际上,雍正的民族观念和现在已经类似了。

明朝绘制的古地图

根据统计,雍正年间,清朝以“中国”自居的样本多少频繁,例如《异域录》满文本中,“中国”(dulimbaigurun)一词先后出现了23次用例。清朝和俄国签订《恰克图条约》,均使用“中国”一词。

乾隆时期,又对“中国”做出解释,“夫对远人颂述朝廷,后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乾隆时期,在帝国四方立下了石碑,以彰显自己的大清的武功。这些碑文往往是以多种文字记载,例如帕米尔高原的立功碑上正面为满文和汉文,背面为蒙文和藏文。

综上所述,清朝皇帝不仅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感,还扩展了中国的内涵。在此之前,中国仅仅指中原汉地,华夏民族,但是清朝建立后,随着清朝版图不断扩大,原先被明朝视为非中国土地的青藏高原、东北、蒙古、西域都纳入了到了“中国”这个范围之内。中国也从地域概念、民族概念进一步上升为了“国家”概念。此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将“中国”视为国名,这也是对清朝时期“中国”概念的继承和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30 00: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在入主中原之前,一直生活在北方,那是肯定没有“中国”意识。这里,我们必须介绍一下古代的“中国”一词。在清朝之前,包括明朝时期的“中国”一词都没有国家的含义,基本主要有两个
2024-04-29 20:30:00
...清代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诸多学者参与,其主题是“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强
2024-04-29 20:58:00
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却很认可元朝为正统王朝
...?可以用公元1280年(1279年南宋灭亡)作为纪元吗?这在中国古代并不流行。皇帝必须用自己的年号,朱元璋颁布年号洪武纪元。如“元至十五年,朱元璋用兵江南”。总有一个“从元到
2023-03-06 14:11:00
大一统封建朝代中,为何只有朱元璋是从南到北统一天下的?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战争胜负。从整个华夏历史来看,中国的经济中心大多数时候都在中原与北方,中国古代一直是农耕经济为主,北方及中原地区开发最早,又是政治中心,人口聚集最多,比如
2023-08-23 14:39:00
纯正汉人是单眼皮,双眼皮是混血儿,这个说法对吗
血统争论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中国只有狗才分血统,中华民族只看传承”,没错,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来源自于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至于单眼皮和双眼皮、小脚趾指甲分瓣等等说法都是无稽之谈
2024-02-07 20:42:00
清朝承认宋朝是正统的原因有哪些?
...。 金绝对比辽更有资格当北朝,人口是辽的五倍多,对中国文明的认同性也远高于辽,金章宗曾对宋使说过,“淮南从你们江左六朝时就是我们中国的”。他认为金是中国(北朝)的延续,南宋
2023-01-24 22:04:00
有些人对清朝或元朝没有认同感是为什么?
蒙古人曾经的崛起与辉煌,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灾难。蒙古人的野蛮、凶残、嗜杀和兽性,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更谈不上认同了。这应该是个空前绝后的历史特例,但愿它是空前绝后的把满
2023-01-20 20:07:00
元朝对历史的贡献,为何没有人愿意承认?
...色目人、三等是淮北的汉人、四等是淮南的南宋人。按照中国历史的写法,后朝要为前朝写史,以表示后朝吸取前朝治乱兴衰的教训,继承前朝的正统。既然如此,明朝人写的《元史》应该最具有权
2023-01-21 19:51:00
元朝蒙古统治者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历史总是令人深思,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不免会思索,在中国文明漫长的发展道路上,究竟是哪个朝代导致了文明的断裂和倒退?许多人将责任归结于被视为“外族”统治的满清,也有人指责昏庸的明
2023-10-02 09:5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